废用性肌萎缩是指由于长期卧床、静止不动或活动减少等运动不足所致的机体不能活动的状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形态学及功能的变化。临床可表现为关节挛缩、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并由此引发或加重疼痛或运动受限。患者发生下肢骨折后,虽然在手术内固定或特殊支架固定之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因下肢不能负重或用力,往往出现下肢废用性肌萎缩。骨折后的肌肉萎缩对于肌力、运动、耐力及日常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加重经济负担,甚至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骨折后由于制动造成的肌肉组织的废用性萎缩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目前系统化功能锻炼可以提高肢体肌力,药物治疗虽然能够促进蛋白质合成或抑制分解,但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中药熏洗能够使伤肢血管扩张,促进瘀血的吸收、肿胀的消退、局部气血的通畅,从而可以促进关节活动渐渐恢复,但作用仍有限。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控制下肢骨折治疗后废用性肌萎缩发生的程度,但对于门诊骨折后发生肌萎缩的患者,由于针刺治疗需要每日或隔日1次来院治疗,并不方便。微创埋线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长效针灸疗法,与常规针灸治疗相比,每周1次的治疗方便了患者。作者临床应用微创埋线的方法,在治疗骨折后废用性肌萎缩的过程中,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共选择下肢各类型骨折后的患者72例,包括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折、踝关节骨折等。其中下肢骨牵引配合外固定治疗53例,手术内固定治疗13例,特制外固定架治疗6例。
治疗方法:器材:一次性微创埋线针,直径0.9mm,植入埋线PGLA线体,规格2/0 ,1 0mm。
治疗方法:穴位埋线治疗:主穴选择中脘、气海、关元,患侧伏兔、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根据骨折部位选择3~5穴,配穴取夹脊穴L1~L5。若因骨折等治疗因素而无法正常进行穴位埋线,则根据“巨刺”原则,选对侧健肢相应穴位。埋线时用消毒镊子将特制的PGLA线体置入一次性埋线针前端,快速刺入穴位,将线体留置于穴位内。每7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埋线治疗于骨折手术2周后进行。在伤肢疼痛消失或减轻后行与常规功能锻练。按常规治疗和护理,功能训练时间在术后伤肢疼痛消失或减轻后进行,常规功能锻练包括下肢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运动,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通过肌肉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治疗频率4-5次/d , 5min/次。
观察指标:对骨折治疗前与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后患肢与健侧同位差值、肌力和下肢活动情况进行评定,肌力评定采用0~4级法,并进行疗效判定。疗效标准如下:临床治愈:患侧治疗前后患肢与健侧同位差值相差0.5cm以下,肌力与下肢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好转:患侧治疗前后患肢与健侧同位差值相差0.5cm以上,比原来差值减少,肌力与下肢活动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患肢与健侧同位差值无改善,肌力与下肢活动无明显改善。以痊愈和好转例数计算有效率。
肌萎缩在中医学属于“痿证”的范畴。由于“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阳明多气多血”,筋脉、肌肉、四肢、百骸皆赖五脏精气以充养,而五脏精气津液皆源于脾胃。对于痪症的治疗,《素问·痿论》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论点,强调了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阳明充盛,气血充足,筋脉得以濡养,则筋脉柔软,关节滑利,运动灵活。骨折后气血失调,精津亏耗,脉络不畅,筋脉肌肉失于濡养则导致痿废不用,肌肉萎缩。在针灸治疗方面,对于下肢骨折肌肉萎缩取穴主要选择足阳明经穴,如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疏经通络,配合任脉经穴气海、关元、中脘等穴位以健脾养血,培补元气,使气血充足而筋脉得养,痿症得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