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嫣然 于 2015-10-24 16:39 编辑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也是一种顽固难治性疾病,至今尚无特效的办法。笔者采用平衡针刺联合三叉镇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结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年龄 32 ~79 岁,平均( 44.6 ± 10.1) 岁; 病程 6 个月~ 25 a,平均( 8.65 ± 0.68) a; 疼痛部位: 右侧 15 例,左侧17 例,双侧 3 例。疼痛分布: 三叉神经痛第Ⅰ支疼痛 4 例,第Ⅱ支疼痛 11 例,第Ⅲ支疼痛 4 例,第Ⅰ、Ⅱ支疼痛 5 例,第Ⅱ、Ⅲ支疼痛 11 例。
诊断标准:参照《2000 个国内外最新实用内科诊断标准》中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①疼痛多由一侧面部开始,突然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发作频繁,疼痛剧烈; ②疼痛性质呈刀割样、烧灼样剧痛; ③发作时间最短数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持续 15 min 或更长时间; ④通常说话、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皆易引起疼痛,尤以进食为重; ⑤排除由继发病症和器质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平衡针刺联合三叉镇痛汤内服。①平衡针刺。1) 主穴: 头痛穴( 双侧取穴) 、咽痛穴( 交叉取穴) 。2) 配穴: 第Ⅰ支痛取偏瘫穴、腰痛穴、明目穴、颈痛穴; 第Ⅱ支痛取偏瘫穴、牙痛穴、鼻炎穴、明目穴、颈痛穴;第Ⅲ支痛取偏瘫穴、牙痛穴、胃痛穴、颈痛穴。1 d 1 次。3) 定位: 头痛穴位于足背第 1,2 趾骨结合之前凹陷处; 咽痛穴位于第 2 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偏瘫穴位于耳尖直上 3 cm 处( 约1.5 寸) ; 明目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 鼻炎穴位于颧骨下缘中点; 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 胃痛穴位于口角下 1 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 cm; 牙痛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 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 颈痛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 4 掌骨与第 5 掌骨之间。4) 操作方法: 常规皮肤消毒,选用0. 3 mm × 75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双侧头痛穴,直刺,进针约 1 ~1. 5 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并放射至小腿为主,不留针; 咽痛穴,交叉取穴,向掌心方向直刺 1 ~1. 5 寸,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食指中指放射为宜,不留针; 健侧偏瘫穴,向太阳穴方向斜刺,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不留针; 健侧明目穴,斜刺,进针约 1 ~1. 5 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不留针; 健侧鼻炎穴,平刺,进针约 1 ~1. 5 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不留针; 颈痛穴,交叉取穴,进针约 1 ~ 1. 5 寸,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局部酸、麻、胀感为宜,不留针; 胃痛穴,向对侧胃痛穴平刺 1 ~ 2 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不留针; 腰痛穴,向健侧平刺 1 ~ 2 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宜,不留针。②给 予三叉镇痛汤,药物组成: 白芍 35 g,生牡蛎 35 g,葛根25 g,丹参15 g,白僵蚕15 g,益母草40 g,延胡索 15 g,甘草 15 g。1 d 1 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