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养生堂 于 2015-10-26 16:35 编辑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身材变矮或驼背,女性绝经后发病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关键在于正虚,加之外邪乘虚侵袭而致病。所不同者,有重于肾或重于脾者,有重于痰或重于邪者,其证属本虚标实。我院骨科门诊及病房对以腰背痛为主要症状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骨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确诊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年龄 73 ~88 岁,平均 ( 79. 8 ±5. 2)岁; 平均病程 6. 1 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以腰背疼痛为主,可伴全身无力、周身骨痛等症状,逐渐加重,轻微外伤可致骨折,可存在脊柱后凸畸形; 骨密度检测阳性 ( 即骨密度低于正常者2 个标准差以上) 者即确诊为骨质疏松症。 纳入标准:性别不限,年龄大于 70 岁; 腰椎或髋部骨密度 ( BMD) 测定低于正常者 2 个标准差以上; 入选前经血清碱性磷酸酶 ( ALP) 及血钙 ( Ca2 +)水平等生化指标检测,排除其他类型的骨质疏松症;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年龄小于 70 岁;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等其他疾病引起之腰背痛症状; 合并有内分泌疾病或影响骨代谢的慢性疾病,合并心脑血管、肝、肾系统等严重疾病的患者; 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治疗方法: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治疗。 ( 1) 西药治疗: 钙尔奇 D600 1 粒,每天 1次,口服; 骨化三淳 1 粒,每天 2 次,口服; 鲑降钙素针 20 μg,每天 1 次,肌注,共 8 周。( 2) 腹针疗法: 主穴取中脘、气海、关元,配穴取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常规消毒后,中脘、关元深刺,双滑肉门、气海、双外陵、双大横中刺。留针30 min,其间行针导气 1 次,治疗前 4 周总计治疗次数不少于 12 次,后 4 周总计治疗次数不少于 8次。若中医辨证肾虚明显,加双气穴 ( 中刺) ; 胸12 椎体—腰 2 椎体水平疼痛明显者,加天枢 ( 患侧中刺) ; 合并胸胁部疼痛 ( 约胸 7 椎体水平)者,加水分、水分旁 ( 患侧中刺) 。 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方法较多,如钙剂、维生素 D3 类药、二磷酸盐及理疗等,但因口服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有必要开展其他各种安全、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法的研究。 采用腹部腧穴治疗腹部以外的疾病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经络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因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这个系统与全身有着相应的应答联系,对全身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腹针是在总结前人针灸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尔后机变”的针灸大法,在临证时要求 “先从诊断入手,再看辨证妥否,尔后操术勿燥,依情再做加减”,用中医的理、法、方、穴,通过针刺腹部最大限度地激发神阙系统及人体经络系统自我调控的潜能,使内脏逐渐趋于稳态而治疗全身疾病。腹针疗法既有传统针灸特点,又有自身诊治特色。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慢性病、久病、内伤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