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均以不同程度的腰骸,关节疼痛及腰部活动受限为主症。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骨关节疾病,主要侵犯脊柱、骸骼关节及四肢大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多见于青年男性,有一定的致残率。 患者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符合1984年纽约修改版诊断标准。②无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等针刺非适应证。③无精神疾病病史,治疗、检查均合作。④自愿参加本实验,知情同意,并坚持治疗足够疗程。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并兼有其他脏器的严重疾患。年龄19-52岁,平均(22.2士3.5)岁;病程1.5-10年,平均(4.9士0.3)年;中医辨证为寒湿阻络型26例,湿热阻络型6例。 中药为自拟汤剂:寒湿阻络型:制川乌、桂枝、细辛各10 g,虎杖根、秦艽、鸡血藤、汉防己、淫羊藿、鹿角霜、乌梢蛇各15g,青风藤、黄芪各30 g,制马钱子0.6 g(研末冲服);湿热阻络型中药处方在上方基础上去川乌、桂枝、淫羊藿,加白鲜皮30 g,白花蛇舌草、生地各15g。双氯芬酸钠;柳氮磺吡绽。 治疗方法:腹针组患者均接受腹针配合药物的治疗方法。腹针疗法取穴:君(主穴):引气归元(即中脘,脐上4寸。下脘,脐上2寸。气海,脐下1.5寸。关元穴,脐下3寸);臣(次穴):中极(脐下4寸);大横(脐旁3.5寸双)。佐:气穴(关元穴旁0.5寸,双穴)。腹四关(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双穴;水分穴脐上1寸取之。外陵,阴交穴旁开2寸,双穴;阴交穴脐下1寸取之。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寒湿阻络型加神阙灸,用灸罐或灸架艾条灸。湿热阻络型加水分。根据体型胖瘦上述穴位均用号1一1.5寸1次使用不锈钢毫针针刺,针刺顺序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中极、气穴、滑肉门、外陵、大横。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中极、气穴深刺,滑肉门、外陵、大横浅刺。进针后不行针,每日1次,留针30 min。每周一至六连续治疗6d后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 本组患者同时根据寒湿阻络型和湿热阻络型分别口服自拟汤剂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续4周。另口服双氯芬酸钠50 mg,每日2次;柳氮磺吡啶第1周每日3次,每次口服0.5 g,从第2周起,每周每次加0.25 g,每日二三次,连续4周。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显效:受累部位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血沉恢复正常;有效:受累部位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大,血沉降低;无效:受累部位疼痛与活动均无改善,血沉无明显降低。 统计结果表明,经过4周的治疗,腹针组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8%。 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青年男性,具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该病主要临床症状是骸骼关节和腰椎、胸椎、颈椎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川台床上多采用指地距、扩胸距、20m步行时间等指标描述患病特征,分别针对患者骶骼关节和腰椎活动受限症状和胸椎活动受限症状。血沉反应类风湿炎症活跃情况,在本实验中也纳入观察。 中医学多将其归于骨痹、肾痹范畴,并指出其发病多由禀赋不足,肾、督阳虚、风寒湿邪乘虚深侵督脉,或蕴久化热,致使瘀血阻滞、骨质受损。治疗上强调补肾健脾、活血化瘀,配合祛风散寒或清热除湿。本实验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中药汤剂进行治疗,以补肾强督、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为主,分别再针对寒热的不同而祛风散寒或清热除湿。研究表明,治疗后患者的血沉和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