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宁静致远 于 2015-10-29 16:54 编辑
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16--70岁:②12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③病程均大于8周;④均用过多种药物治疗,包括多种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效果均不满意;⑤门诊治疗期间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 排除标准:①对咪哇斯汀缓释片、某些中药成分过敏者或不能耐受者、糖皮质激素依赖者。②有晕针或针刺不能接受者。③患有肝、肾、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④血小板减少患者(有出血倾向者)。⑤妊娠、哺乳期妇女。⑥免疫功能严重低下、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全身多脏器衰竭者。⑦物理性荨麻疹或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患者。⑧正在使用咪哇类抗真菌药物或大环内醋类抗生素药物者。 患者发生以下情况者即从实验退出:①严重不良反应;②患者主动要求退出;③未遵医嘱服药者;④治疗过程中加服其他相关药物,中途或提前停药者。 治疗方法:咪哇斯汀组给予咪哇斯汀缓释片,l 0mg/次,qd po。咪唑斯汀联合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组:咪唑斯汀缓释片,用法用量同上。中医中药则根据辨证论治给药。 湿热壅盛型:好发于青壮年,主要在夏季发病,皮疹呈风团状,剧痒难耐,服西药风团消退,停西药则很快复发,迁延日久。皮疹色红而痒,下肢多见,天气转凉后有所好转。舌苔黄腻,或舌质红,苔腻,脉滑。药用: (茵陈蒿汤加减)茵陈20g,桅子15g,地肤子、白术、陈皮、黄柏、白藓皮各10g,薏苡仁20g,大黄、泽泻、地骨皮、甘草各6g. 气血两虚型:好发于女性,病程日久,反复发作。风团多于晚间出现,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冬天易生冻疮,面色晦而无华,易感冒,少寐多梦,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弱或弱。药用: (八珍汤加减)桂枝、生姜、大枣、甘草、人参各l0g,白芍、当归、茯苓各15g,川芎、何首乌、熟地、白蒺藜各l0g。 血虚风热型:皮疹呈暗红色丘疹状,皮肤粗糙干燥,瘙痒剧烈,午后及夜间瘙痒加剧,伴有烦躁、口燥咽干等症状,舌红少津,脉弦细。治则:养血润燥。药用: (当归饮子加减)当归、防风、川芎、白芍、甘草各15g,熟地、丹皮、白蒺藜各12g,黑芥穗l0g,蝉蜕、紫草各6g红花5g。 卫表不固型:皮疹多呈黄白风团状,遇风遇冷则加重,伴有肢端寒凉,形体瘦弱或虚胖,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治则:益气固表。药用 玉屏风散加减)白术、金银花、甘草各lOg,浮萍6g,防风20g,蜜炙黄芪30g,荆芥8g。 风热犯表型: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色鲜红,瘙痒剧烈,遇热加剧,遇冷减轻,伴咽喉肿痛,有汗,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药用 消风散加减)蝉蜕、蛇床子、牡丹皮各l0g,当归、木通、苍术、荆芥、防风、生地、牛蒡子、甘草各15g。 风寒束表型: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皮疹色白,遇寒后症状加重,得热减轻,无汗,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则:疏风散寒。药用 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黄芪30g,当归20g,白芍15g,防风、桂枝、乌蛇各12g,白术、麻黄、蝉蜕、甘草各l0g,细辛3g。 穴位埋线,采用循经取穴、俞募取穴、远近取穴、视病取穴等辨证取穴。慢性荨麻疹穴位埋线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曲池、合谷、膈俞、委中。配穴:湿热壅盛者,加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丰隆;气血两虚者,加血海、足三里、肝俞、胃俞、肾俞、三阴交、血海;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卫表不固者,加风池、肾俞、肺俞;风热犯表者,加大椎、合谷,肩骼,风门:风寒束表者,加风门、肺俞、风池、手三里。 埋线方法:①穿刺针:取7号腰穿针针芯,依据规格为0.7 X 32TW LB注射针头长度剪去多余部分,断端磨平,高压灭菌。②制线:采用规格为4-0医用灭菌羊肠线,剪成0.8-1cm线段。③埋线穴位准备:选定穴位后常规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铺设洞巾。④埋线:将羊肠线从针尖处穿入注射针头内,线头不可外漏,再从针尾插入针芯长度的2/3,左手拇、示指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将注射针迅速准确刺入穴位所需深度,待穴位得气后缓慢的边轻推针芯边退出注射针,出针后不可有线头外漏于皮肤,从而将羊肠线留于穴位内,局部用无菌棉球按压至无渗血即可。 每9d一欢,疗程均为4周,每周复查1次,观察记录疗效。停药后随诊2周,疗效结果即统计结果。 疗效观察指标:根据风团大小、数目、发作频率、皮肤划痕征和瘙痒程度按4级评分法记录,记录药物的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采用PASI计分法统计,症状计分下降指数=(用药前总计分一用药后总计分)/用药总计分;按4级评定疗效,痊愈:症状计分下降指数≥0.75,显效:0.5≤症状计分下降<0.75,有效:0.25≤症状计分下降<0.5,无效:症状计分下降指数<0.25。治愈加显效计算有效率。 不良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在所有观察病例中仅有3例患者埋线后出现局部麻木酸困感,1例出现口干症状,1例出现乏力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均可耐受,未影响疗程。 经治疗,40例患者中,痊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77.5%。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约3/4的患者找不到病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治疗困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功能相关。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引起组织损伤及生理功能的紊乱,从而出现相应症状,属异常的或病理性炎症反应。 咪唑斯汀是一种新型H 1受体拮抗剂,它是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一种既有抗组胺又有抗过敏性炎症作用的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但它没有司咪唑、特非那定等现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心脏副作用,既对组胺H1受体有高度亲和力,起效快而且持续时间长,又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对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及胆碱能受体的亲和性很低。 中医认为荨麻疹总因享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本病可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本病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多可痊愈,慢性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慢性荨麻疹之所以反复发作,风邪之所以缠绵难去,关键在于有“湿”、“虚”的存在。湿性粘滞,风与湿合,则风邪难去;虚则正不胜邪,风邪稽留。“湿”与“虚”往往同时致病,导致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辨证也极见功力。 本病的中医治则为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辨证准确是取效的关键。从形体、面色、精神、饮食、睡眠、月经、二便、舌脉等各个方面获取信息,综合分析,辨为“证”,然后立法遣方。 湿热壅盛型:治宜清热利湿止痒。方中重用茵陈清利湿热,疏利肝胆为君药;湿热蕴结,以桅子清热燥湿除烦,助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泻热燥湿,导瘀热从大便而去;黄柏、白藓皮泻火解毒,配合地肤子更增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效;地骨皮清虚热;泽泻、薏苡仁渗利水湿:陈皮、白术能健脾燥湿;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气血两虚型:治宜益气补血。方中人参大补人体一身之气:熟地大补人体一身之血,与人参相用,大补气血,为君药。气虚者,以大枣、茯苓健脾益气,助人参补益中气;血虚者,以当归、白芍养血补血,助熟地大补阴血,共为臣药。血虚而滞,以川芎活血行气,使补血药补而不浊腻:生姜调和脾胃,使补气药补而不壅滞;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白蒺藜、何首乌祛风止痒共为佐药。甘草补益中气,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血虚风燥型:治宜养血润燥。方中黑芥穗、蝉蜕、防风疏风散邪,使风邪从肌肤外透,共为君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牡丹皮补血活血,熄风止痒,共为臣药。白蒺藜祛风止痒;紫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红花活血,通常血脉,共为佐药。甘草补益中气,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卫表不固型:治宜益气固表。方中黄芪益胃固表,补脾肺之气,为君药。白术益气健脾,生化气血,助黄芪以温养卫气,为臣药。防风走表,使黄芪、白术所补之气和调于卫,并祛风邪:荆芥、防风、金银花疏风散邪;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为佐药。甘草补益中气,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风热犯表型:治宜疏风清热。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芬子疏风散邪,使风邪从肌肤外透,共为君药。治风必治血,治血风自灭,以当归、生地、牡丹皮补血活血,凉血熄风止痒,共为臣药。苍术苦温燥湿,并治寒凉药太过;蛇床子燥湿止痒,共为佐药。甘草益气缓急,调和药性,为佐使药。 风寒束表型:治宜疏风散寒。方中黄芪甘温,于内大补脾肺之气,于外益卫固表,为君药。白术益气健脾,生化气血:防风走表,祛风,调和卫气;桂枝解肌发汗,通达经脉,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当归补血活血,熄风止痒,蝉蜕疏风散邪,使风邪从肌肤外透;细辛解表散寒,祛风通窍,共为臣药。大枣益气,助桂枝解表化气,为佐药。甘草益气固表,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