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宁静致远 于 2015-10-29 17:06 编辑
患者年龄19~63岁,平均41岁;病程7 d~2年,平均6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长期慢性局部疼痛并可伴有麻木感。2)触诊局部有明确的压痛点,并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常见的压痛点在颈椎棘突的两侧,项上线处。3)局部肌肉紧张并可造成颈部运动障碍。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最为突出的临床症状是枕大神经痛,多呈自发性,常因头部运动而诱发,亦可因头部疼痛或咳嗽用力而诱发,其疼痛为针刺样、刀割样,疼痛发作时常伴有局部肌肉痉挛,头颈部活动受限,有时伴有头疼头晕乏力和上肢麻痛等综合症候群,偶可见枕大神经支配区有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常常误诊为落枕、颈肌筋膜炎等,困扰着患者和医生。 纳入标准:凡因枕大神经卡压造成的颈肩部疼痛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患者,且签署知情书后均可依次入选。 排除标准:1)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2)有出血倾向者。3)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4)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5)有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者。6)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者。 治疗方法:铍针规格 直径0.5~0.75 mm,全长5~8 cm,针头长1cm,针体长4~7 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75 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3~5 cm。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面标记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操作方法:1)定位:枕大神经穿出点的位置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定位位置相似,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方0.5寸,旁侧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压痛点多在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处即枕大神经穿出皮下处、项上线处、第二颈椎棘突与乳突连线中点(风池穴)处。2)消毒:局部以2%碘酒、75%酒精常规消毒。3)进针: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进针点的旁边,右手持针柄用腕力将铍针直接垂直刺入压痛点,使针尖通过皮肤、皮下组织到达深筋膜,在进针过程中可有2~3层的突破感,寻找沉紧涩滞的针感,并在针感层进行松解疏通,即松解卡压之处的软组织,待针下无沉紧涩滞感时出针。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4)包扎: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止血,无菌敷料覆盖针孔并包扎。 注意事项:进针前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在进针点处行皮下浸润麻醉。进针深度约为1~2 cm,进针深度要视患者的胖瘦因人而异,灵活应用。每周治疗1次,一般治疗1~3次。 疗效观察:疼痛程度计分 VAS疼痛指数标记法,在无任何暗示和启发下,患者面对标尺将游标置于最能代表当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师则按标尺另一侧有刻度的一面记录疼痛的程度。标尺将疼痛由轻到重分为0~10。我们对其疼痛按不同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四级,并分别给予0、1、2、3不同的分值。每级划分如下:正常:无疼痛,0分。轻度:1~4,1分。中度:4~7,2分。重度:7~10,3分。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是以局部的疼痛缓解程度作为主要依据,按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评定,于治疗结束后2周对比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临床痊愈:疼痛消失,或积分≤1分。显效:积分下降≥2/3且>1分,疼痛基本消失。有效:积分下降≥1/3且<2/3,疼痛减轻1度。无效:临床症状积分下降未达1/3。 临床痊愈52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愈显率为89.74%,总有效率为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