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瑞教授的靳三针疗法在华南地区颇有名气,而针灸是中国整脊学的治疗方法之一,颈椎病的针灸应用,在中国整脊学的常规是针“三风穴(风池、风府)、颈夹脊穴、大椎、肩井、附分、膏盲、后溪等”,用骨空针减压法。
靳三针治疗颈椎病应用“天柱穴、颈百劳穴、大杆穴”。
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古人称颈椎骨为柱骨,头在上为天,故称为天柱骨,所以天柱穴为颈椎段穴位的大穴。有振奋其阳气,使颈项有力,挺直有神气。
取穴:正坐低头或俯卧位,颈项部斜方肌外侧缘后发际凹陷中,后正中腺督脉旁开1.3寸。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
皮肤厚而坚韧,由枕下神经皮支支配.皮下筋膜致密,富有脂肪,有纤维束连于皮肤与项筋膜,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该肌上部深面有枕动、静脉经过,.头夹肌、头半棘肌由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头后大直肌则由枕下神经支配.在肌肉深层,寰椎后弓与第二颈椎横突之间有椎动脉经过,所以针刺不宜盲目过深。
针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切勿向前内方深刺,以免刺透寰枢后膜进入椎管,损伤脊髓。
灸法:艾灶灸3~5壮,艾条灸5~10分锤。
颈百劳穴:乃经外奇穴,同颈夹脊穴。专治诸虚百损。
取穴:颈项部,后正中线督脉,可取颈3~颈5,旁开半寸。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上后锯肌→头颈夹肌→头半棘肌。
皮肤由第四、五颈神经后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头颈夹肌由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血管有枕动、静脉和椎动、静脉。
针刺法:可直刺略向内斜入为佳,0.5~1寸.若深入至椎弓板,针到骨膜为骨空针手法更佳.但需避免刺入椎间隙而损伤脊髓。
灸法:艾住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亦可用药物天灸。
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交会穴之一,督脉别络、手足太阳、手少阳之会.骨会者专治骨质病变也。
取穴:正坐低头或俯卧位,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穴,旁开1寸半。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直肌。皮肤由第七颈神经和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
针刺若过深,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入肋间隙到达胸膜,造成气胸,必须警惕。
针刺法:向内斜刺,半寸,以不超过八分为妙,瘦弱者要更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