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府海棠 于 2015-11-7 17:18 编辑
调查表明,无论是急性伤口还是慢性伤口,伤口疼痛是创伤治疗的一个大问题。随着脊柱手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症状方面获得持久、稳定疗效的同时,由于术中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及术后瘢痕的形成,致使局部皮神经因卡压致局部疼痛亦较为常见。 患者年龄42 ~ 76 岁,平均 48.7 岁。病史术后 1 ~ 8 周。60 例患者中行单纯腰椎间盘摘除者11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者43例,行Wallis内固定者 6 例。其中臀上皮神经卡压性疼痛35例,臀中皮神经卡压性疼痛 9例,臀下皮神经卡压性疼痛7例,腰神经后支卡压性疼痛9例。 治疗方法:铍针的规格 直径 0.5mm,全长5cm,针头长1cm,针体长 4 ~7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 0.75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 3cm。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面标记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操作方法 :①定位: 首先在患者腰臀部寻找压痛点作为进针点。选定进针点后用龙胆紫标记。②消毒: 局部以 2% 碘酒、75% 酒精常规消毒。③进针: 医师左手拇指按压在痛点的旁边,右手用腕力将铍针按预定好的尺度直接垂直刺入卡压点,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④包扎: 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或纱布按压针孔止血,无需敷料覆盖针孔。 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伤口疼痛情况,一般治疗1 ~ 3 次,每周治疗 2 次。患者应于治疗 24 小时后方能清洗治疗部位。 评分方法:按 VAS 疼痛指数标记法,在无任何暗示和启发下,患者面对标尺将游标置于最能代表当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师则按标尺另一侧有刻度的一面记录疼痛的程度。标尺将疼痛由轻到重分为 0 ~10。按患者根据标尺所记录的疼痛数值,分别给予 0 ~10 分不同的分值。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 治疗前计分 - 治疗后计分) ÷ 治疗前计分]×100% ,以百分数表示。① 痊愈: 100% ; ② 显效: ≥67% ; ③有效: 34% ~ 66% ; ④无效: ≤33% 。 对于疼痛程度的改善,铍针治疗痊愈 12 例; 显效39 例; 有效 8 例; 无效 1 例。 对于压痛程度的改善,铍针治疗组痊愈 11 例;显效41例; 有效 6 例; 无效 2 例。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脊柱手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等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等症状方面获得持久、稳定疗效的同时,手术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局部刺激、损伤及导致术后局部瘢痕的形成。研究表明手术中有出血和皮肤、筋膜、神经被膜等组织的损伤,术后的创伤反应、水肿、组织液的渗出,将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并可形成瘢痕,导致再粘连,引起神经再次卡压。外科手术切口缝合后出现的瘢痕增殖,除与组织张力有关外,还与手术中所使用的器械是否精细、手术技术是否细致,以及有无感染,是否早期拆线等因素有关。上述原因使伤口周围韧带、筋膜因损伤而出现出血、炎症肿胀、瘢痕形成、局部张力增高等病理改变,从而挤压刺激通过的皮神经,使其维持在一种受压或受损的状态,进而出现疼痛等临床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