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灸行天下 于 2015-11-30 16:26 编辑
患者均为中医院针灸门诊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平均年龄(51.2±2.5)岁;平均病程(2. 38土0. 25 )年;肝肾亏虚型12例,寒湿阻滞型34例,瘀血阻滞型24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于1986年提出KOA的诊断标准及朱文锋主编的《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膝痹的诊断要点和和分型论治。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40 - 70岁之间。③近1周内未服用止痛药者。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和比较难治的一种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属中医学“膝痹”、“伤筋”范畴。本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压痛、运动受限、捻发音,偶有关节渗出液和无全身反应的不同程度关节炎症。据资料统计,膝关节炎的发病率高达78. 5% 。腹针疗法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针灸治疗方法,在临床逐渐得到推广。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②并发症影响到关节者,如代谢性骨病、急性创伤等。③肿痛严重,需结合关节腔抽液治疗的患者。 治疗方法:采用腹针疗法。选穴:天地针(中脘、关元)、(健侧)气旁(气海穴旁开5分处)、外陵、大横、(患侧)下风湿点(外陵穴外5分下5分)。刺法:取平卧位,选用0. 22mm x40mm1. 5寸一次性毫针,要求按处方穴位顺序进针,进针时要避开毛孔、血管(要求不痛,否则重新进针),注意刺皮时快,捻转时慢(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其中天地针(中脘、关元)深刺,气旁、外陵、大横中刺,下风湿点浅刺,针刺完即候气。候气完后,根据处方要求对每个穴的深度进行调整,使病人症状得以改善,谓行气。行气后3一5分钟,疗效不好时继续对处方的穴位进行调整,使病人症状得以改善,谓催气。留针30分钟,起针时必须根据处方的进针顺序起针,先针先取。起针时应保持留针时的深度水平缓慢地将针捻转提出,并用干棉球对穴位进行轻轻的按压。每天针刺I次,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共治疗4周。 一般处理:患者在观察治疗期停用水针、艾灸、火罐、中药、理疗、按摩、止痛药、激素等治疗。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病情恶化,疼痛不能忍受,予以芬必得口服,但须详细记录时间、诱因、药物用量、不良反应等。 疗效标准: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进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项总积分之差作为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差值≥30分,有效:差值11 - 29分,进步:差值6一10分,无效:差值≤5分。 经治疗,70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20例,进步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4%. 不良事件及副反应受试对象治疗过程中,均采用平卧位,无人发生晕针现象;无人服用止痛药,治疗组3人次出针时腹部皮下出血,予以消毒棉签压迫止血,随后予以3一4天热敷后疲血症状消失。 膝骨性关节炎(KOA),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属中医“膝痹”、“伤筋”范畴。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肝肾不足、阳气亏虚为本,寒瘀湿夹杂为标。因此,“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为治法,临床应用中药和针灸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针灸对本病的治疗以膝眼、阳陵泉、梁丘、血海、膝阳关等穴为临床的常用选穴,已报道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该针灸处方中的膝眼、梁丘为足阳明胃经之穴,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具有活血通络之功效;阳陵泉为胆经合穴,亦是八脉交会穴之筋会,有柔肝养筋功用。血海为脾经之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该穴对气血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和瘀血的消散;膝阳关位于阳陵泉上3寸,在股骨外上髁外上方的凹陷处,为足少阳胆经在膝部的局部取穴,与膝眼、阳陵泉相配,主治膝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