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外周连属部分,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中医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筋理论始终未得到临床重视,其理论认识仅限于《内经》及各朝代医籍中的小部分内容。现代医家重新审视经筋理论,着重研究其实质及基于经筋理论的各种治疗方式的创新和临床指导。《说文解字》中解释筋为“肉之力也”,即能产生力量的肌肉,现代医家对经筋实质各执其说,有人认为经筋实质是肌肉极其附属的肌腱、韧带,有人认为其包括皮肤、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在内的所有组织,也有人认为经筋实质是神经。临床出现以相应经筋理论为指导的中医特色疗法,推拿作为一种绿色疗法深受经筋理论影响。
经筋理论指导推拿临证
准确定位“筋结点”,强调了触诊的重要性 目前临床一般筋病主要指运动系统疾病,即各经筋循行处的筋肉、关节疾患,以疼痛和运动障碍为主。推拿治疗此类疾病疗效显著,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已将手法应用于筋骨类疾病,其操作以理筋手法为主,其中最主要的是按揉筋结点,即临床上的病灶点。筋结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长期慢性劳损致经筋气血不通,产生粘连,形成条索、结节等阳性反应点;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准确定位筋结点对临床疗效影响颇深。《灵枢·经水》提出:“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描述筋的手下感觉为:“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筋强筋柔,筋歪筋整,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准确定位病灶点,把握每处病灶点的特征,对推拿医生的基本功即手下感知能力要求极高,角虫诊水平也体现了推拿医生手法操作的精准性及临床疗效,并对推拿医生手法处方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筋辨证整体思维指导推拿施术 经筋循行于人体四肢百骸,是卫气出入的场所,正常状态下可使卫气发挥固护体表,防御外邪气的作用。邪气传变过程中经筋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辨证依据,正确辨证直接影响疗效。虽然筋病主要为运动系统疾病,但现代解剖研究发现经筋病变也涉及部分内脏疾患,如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与脊神经位置密切,且膀胱经主筋病,交感干神经节分布于脊柱两旁,与人体内脏活动关系密切,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筋不仅能缓解运动系统疾患,还能调节内脏功能活动。经筋理论体现了中医整体思维,并指导中医外治疗法,近年兴起的脊柱相关疾病理论与其相符。推拿医生运用经筋理论,以中医整体思维为指导,辨证论治,选取合适的操作部位顺筋推拿,疏通经筋,整体调整,达到解结、祛邪、复正的目的。
经筋推拿中的疑惑及待完善之处
从“以痛为腧”到“治病求本”《灵枢·经筋》提出“治以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黄敬伟将“以痛为腧”易为“以灶为腧”并作为诊疗十二经筋疾病的法则,“灶”即为筋结点。临床经筋疾病非常复杂,无论“以痛为腧”还是“以灶为腧”都不适用于所有经筋疾病,医者不能以主观判断及患者感受为治疗依据,而应把握“治病求本”的原则。《灵枢·卫气失常篇》认为:“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临床上筋部疼痛极为复杂,尤其是慢性劳损类疼痛疾病,其病程长,病因复杂,且受各种牵涉痛影响,确定原发病位极为困难,并不是处理“痛点”或“筋结点”就能治愈疾病;如何确定原发部位并进行适当手法处理是推拿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松解筋结点到手法量化问题 经筋疗法的操作关键是筋结点松解,但目前临床对筋结点的手法松解有分歧,有人认为深层次的筋结点需强刺激推拿才能彻底松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承受巨大痛苦、治疗后出现操作部位水肿,有可能加重病情;有人认为适当松解筋结点即可,不宜大力推拿,但可能疗效不满意,临床操作时间过长。《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明朝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今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患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为知慎。”可见古人对大力推拿持保留意见。推拿力度直接影响患者舒适度及临床治疗效果,目前已有人提出手法量化问题,但推拿手法到底需不需要量化有待研究。临床推拿医生须充分掌握病理生理知识,因病而施,应人而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