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糖宝 于 2015-12-14 16:18 编辑
患者年龄53一75岁。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确诊。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继发症候,表现为患侧手突然水肿、疼痛及肩疼痛,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制。因其多以肩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脑卒中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及患者治疗的信心。长圆针疗法是一种通过对经筋上特定点实施针刺,以迅速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
方法:依照《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查找结筋病灶点的方法对患侧上肢及肩关节进行循按,在对应部位出现有明显压痛并伴条索或局部组织肿胀增厚者为结筋病灶点,并以亚甲蓝标示,用相机拍摄记录。
累及6条经筋1例,占2%;累及5条经筋10例,占19%;累及4条经筋22例,占41%:累及3条经筋13例,占24 % ;累及2条经筋8例,占15%。累及到手厥阴经筋者33例占61%,其中结筋病灶点单一出现在举肩次者31例,占手厥阴经筋病例的93 %,出现率最高。累及到手少阴经筋者3例,占6%。其余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阴经筋同时受累者18例,占4条经筋同时受累者的83 %,占所有病例的33 % 。
所有病例中,病变累及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经筋者27例。累及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经筋者20例,累及手太阳、手少阳、手太阴经筋者21例,累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阴经筋者24例。病变累及手太阳、手阳明经筋者33例,累及手太阳、手少阳经筋者29例,累及手太阳、手太阴经筋者26例.累及手阳明、手少阳经筋者34例,累及手阳明、手太阴经筋者31例,累及手少阳、手太阴经筋者28例。病变累及手太阳经筋者40例,累及手阳明经筋者40例,累及手少阳经筋者46例,累及手太阴经筋者39例。
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导致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中医学从经筋病的角度分析其病因:一是经脉气血不足。经筋失荣;二是局部牵张日久,经筋劳损。以上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局部经筋的气血壅滞、筋伤络阻、水液停留,因此出现患肢疼痛、活动受限、水肿等表现。
本组数据显示,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阴经筋同时受累者占所有病例的1 /3,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受累经筋中出现率最高。而这4条经筋单独受累、某2条、某3条经筋同时受累的例数非常接近。从肩臂部解剖结构来看,手太阳经筋主要包括大小圆肌及肱三头肌肌腱;手阳明经筋主要包括三角肌、冈上肌,深层包括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手少阳经筋主要包括肱三头肌内侧头,三角肌中、后束,冈下肌及斜方肌上束;手太阴经筋主要包括肱二头肌、肱桡肌。当卒中后患肢肌张力下降时,受自身及前臂重力影响。肩关节被动向前下方牵引,固定肩关节位置的二角肌、肱桡肌、大小圆肌、肱三头肌均受到长时间持续牵张,其在肩关节的附着点和肌肉、肌腱间滑囊首先受累,局部产生炎症及水肿,进一步结缔组织增生后可出现筋膜或滑液囊增厚,出现条索及粘连,成为肩关节周围结筋病灶点形成的基础。由于炎性递质(组胺、5一羟色胺等)刺激或增生的结缔组织卡压周围神经,从而产生强烈的疼痛,以致活动受限,影响患者肢体功能训练的进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阴经筋受累的几率较高,彼此之间井无明显某条、某2条、某3条经筋受累突出的表现,在患侧肩臂循按当中应当对全部4条经筋进行循按,仔细寻找结筋病灶点,防止挂一漏万,保证患者在每次治疗中的疗效。
手厥阴经筋上的病灶点有93%出现在举肩次,另有2点仅各出现1次。说明本条经筋仅有一个特定穴受累,未累及整条经筋。考虑由于举肩次位于腋前部喙肱肌肌腹,深部为肩胛下肌肌腱下滑囊,脑卒中后因肩关节稳定性下降,肱骨头向前、向下偏移引起喙肱肌牵张、劳损并累及肩胛下肌肌胜滑囊受损。引起局部组织炎性水肿导致疼痛。因此临床枪查时,只需在特定点—举肩次附近循按,手厥阴经筋其他病灶点可以忽略。
另外,手少阴经筋鲜有受累,考虑原因为手少阴经筋分布在上臂内侧,在此区域的肌肉组织相对薄弱,当肩关节稳定性下降、脑骨头向前向下偏移时,对上臂内侧牵张较少,故影响也小。笔者认为此经筋在临床检查中可以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