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健康是福 于 2015-12-18 16:36 编辑
患者均来自医院针灸科门诊,符合以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2月发布的《亚太区肥胖的重新定义和处理》指导性手册中亚洲成年人体重划分建议:体重指数(BMI)正常范围为18.5一 22.9,大于23为超重,23一24. 9为肥胖前期,25一29. 9为I度肥胖,大于30为II度肥胖。BMI=体重(kg)/身高(m)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临床治疗中穴位埋线疗法以其简便、快捷、痛苦小、不易反弹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但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周期即两次治疗的时间间隔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报道较多的治疗周期为7天、14天和28天。 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参照1997年修订的《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病历书写要求》中单纯性肥胖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临床症状必须具有肥胖,其他症状符合2一3项以上,舌、脉象基本与之相符,即可诊断为该型。 脾虚湿阻型: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红;胃热湿阻型:肥胖,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数,舌苔腻微黄,舌质红;肝郁气滞型:肥胖,胸肋、苦满,胃肮痞满,月经不调,闭经,失眠多梦,脉细弦,苔白或薄腻,舌质暗红;脾肾两虚型(肾脾阳虚):肥胖,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疹,阴寒,脉沉细无力,苔白,舌质淡红;阴虚内热型:肥胖,头昏眼花,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低热,脉细数微弦,苔薄,舌尖红。 纳入标准: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25;符合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年龄在18- 65岁;能根据分组,按照治疗周期的要求进行治疗;饮食起居配合,规律饮食,规律作息。 排除标准:年龄>65岁或者年龄<18岁;继发性肥胖症患者:下丘脑病变,垂体性肥胖,内分泌系统疾病如柯兴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胰岛素细胞瘤,多囊卵巢综合征,性功能减退征等患者;患有重大器质性疾病者:如心、脑、肺、肾的重大疾病或血液系统的疾病;有动物蛋白过敏史者;最近3月内曾接受其他减肥疗法者。 脱落标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规定完成本治疗,疗效观察记录不完整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医生判定应停止治疗者;治疗期间出现其他病症,对本研究产生影响的病例。 治疗方法:取穴 主穴取中脘、梁门、天枢、气海、丰隆;配穴中脾虚湿阻型加脾俞、阴陵泉,胃热湿阻型加曲池、足三里,肝郁气滞型加肝俞、太冲,脾肾两虚型(肾脾阳虚)加关元、脾俞、肾俞,阴虚内热型加三阴交、肾俞。以上穴位均双侧取穴。 器材:1.5寸华佗牌针灸针(去尖)插入7号一次性注射针头(0. 7 mm x 32 mm)中做成简易埋线管针,4 /0号铬制医用羊肠线剪成0.5 -2 cm,在75%酒精中浸泡30 min备用。 操作方法:根据穴位所在部位肌肉的厚度选取适当长度的羊肠线放在注射针头内,先揣穴,再用75%酒精常规消毒。然后左手舒张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15 mm -40 mm,提插得气后,梁门、天枢、丰隆行提插泻法;气海行提插补法;中肮行提插平补平泻法;关元、脾俞、肾俞、三阴交行提插补法;曲池、肝俞、阴陵泉行提插泻法;其他配穴均行提插平补平泻法。最后用针心抵住羊肠线,并将其留在穴位内,缓缓退出埋线针,针孔处敷无菌棉球并用胶布固定。甲、乙、丙组治疗周期分别为7天、14天、28天。 研究要求:治疗期间患者不得接受其它减肥治疗,提倡低脂、高纤维、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限制饮酒,避免高脂、高糖等高热量饮食,无需节食,建议配合适量运动。埋线穴区24 h内不得触水,防止感染。胶布棉球4h后即可去除,埋线2天后,根据医者指导每天睡前自行按压各穴位,每穴按压1 min。女性月经期间不行治疗。每例患者治疗前后测量身高、体重、胸围、腰围、髓围,要求测量标准化,即定时、定秤(尺)、定条件(饮食、着装等),每1个疗程评定疗效1次。 疗效观察: 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一、二疗程后的体重、体重指数、三围、腰髋比(WHR)、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三围测定时,被测者穿单衣双手下垂站立,双脚分开25一30 cm胸围测量平两乳头,呼气末值;腰围测量平脐水平线,呼气末值;髓围测量前经耻骨联合,两侧股骨大转子,后经臀部最突出处。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上修订的单纯性肥胖病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体重下降>80%,体重指数接近23;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基本消失,体重下降30%-70%或体重指数下降大于4;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重下降25%一30%或体重指数下降2 -4;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体重下降未达到25%且体重指数下降未达到2。体重下降:以疗程结束时体重下降数值占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之差的百分值为准。 经治疗,2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9%。 穴位埋线法是在针刺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长期留针的特点。其对于肥胖症的治疗,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脉、调节脏腑,使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痰湿浊脂得以运化祛除。穴位埋线疗法利用其独特的针具与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的刺激效应,有“治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肠线植入穴位对人体的刺激随时间发生变化。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偏亢的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弥补脏器阴阳的不足。肥胖症多为虚实夹杂,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使脏腑得到整体的良性调节,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埋线疗法也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一方面,针具埋线时可以进行手法补泻,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另一方面,羊肠线的长短、粗细也能进行虚实的调节。通过补虚泻实,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使人体趋于健康状态。 羊肠线在组织中的消失分两个步骤,首先是失去张力,线条分解成很多细小的节段,埋藏在组织间,最后被组织及体液吸收。羊肠线本身直径的大小能影响羊肠线的张力(即持久性),肠线与铬结合时间的长短也能影响其吸收,铬制肠线吸收较素制者慢。此外,不同的组织,病人的体质、年龄和营养状况也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浆膜和粘膜吸收最快,年老、贫血、结核和慢性病患者吸收较慢。刘泽先关于羊肠线的研究中提到Jenkins通过体外实验认为轻度铬制的羊肠线在体内强度保持天数为5一10天,完全吸收为3周一3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