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欢颜 于 2015-12-18 16:57 编辑
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符合以下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年龄18-60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临床试验者。 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以颈部症状为主,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由于其症状较轻,患者往往不予重视,以致反复发作致病情加重。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繁多,有针刺、灸法、中药、推拿等,均针对风、寒、湿症状,以温经散寒、疏经通络、行气化瘀、活血止痛为目的,疗效肯定。其中,针灸疗法疗效确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此治疗方法单一,且患者常中病即止,治病难以求本。
病例排除标准:(1)其他各型颈椎病者;(2)颈部扭伤、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等非颈椎退变、颈肌劳损所致的颈肩部疼痛者;(3)准备妊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合并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者;(5)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中止和脱落标准:(1)在观察过程中出现其他疾病需医治者;(2)未按规定方法治疗或加用其他方法治疗者;(3)不能坚持治疗者。
治疗方法:(1)针刺组:针刺董氏奇穴。选穴:双侧正筋穴(足后跟筋中央上,与足内、外踝尖连线相交处,距足底3. 5寸)、正宗穴(正筋穴上2寸)、重子穴(手心向上,拇指掌骨与示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1寸)。操作手法:使用1. 5寸(0. 25 mm x 40. 00 mm)针灸针;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运动针刺法,即嘱患者同时做颈肩部活动;留针30 min,每5 min行针1次,1次/d。(2)康复组:采用麦肯基疗法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在各种体位颈部反复行前屈、后伸、旋转、侧屈运动时终点位的反应,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向进行治疗性锻炼。患者取坐位,行水平后缩位运动,水平后缩位时前屈和伸展运动、侧方屈曲运动、水平后缩时伸展位左右旋转运动,6遍/次,6次/d。
均以10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d,共3个疗程,观察期限内达到临床治愈者不再继续接受治疗。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活动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活动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2)不同疗程的临床治愈例数:统计各组治疗第1、2,3个疗程末临床治愈的例数〔参照治愈标准(1)〕。(3)治疗前后颈痛评定: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cGill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分为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现有疼痛强度(PPI)。PRI与疼痛程度分级相结合,可反映疼痛性质和定量描述疼痛程度;VAS把长为10 cm的直线按疼痛程度分为100个等级,每1 mm为一级,让患者从0一100级间标记疼痛程度PI以0, 1 , 2,3, 4, 5分表示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各部分所评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4)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适症状需详细记录。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19例,好转9例,无效2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