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5-12-21 17:17 编辑
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参照1991年重庆第3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西医诊断标准分别参照参照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少所定的帕金森病(PD)诊断标准、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颤证又称为“振掉”“颤振”“震颤”,是以头部、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病症,除帕金森病外,还可见于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病毒性脑炎、小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手足徐动症、痉挛性斜颈和舞蹈症等多种病症。老年颤证以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为主,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老年颤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简便有效、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更为医务工作者所信赖。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老年颤证的诊断标准,且可确诊为证候诊断标准中某一证候;符合原发性帕金森病或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年龄在45 -80之间,男女不限;愿意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剔除标准:卒中病史且遗留肢体痉挛状态者;经查实由遗传病、脑肿瘤、脑外伤、感染、药物等引起的椎体外系症状者;老年精神病、癫痛写、失明、失语、聋哑,严重心、肺、肝、肾、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疾患者;惧怕针刺治疗者。
脱落标准:因各种原因未按规定完成本治疗观察者,疗效观察记录不完整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医生判定应停止治疗者。
治疗方法:董氏奇穴针刺治疗 参照《董氏奇穴实用手册》选取主穴:上三黄穴、正会穴、镇静穴、肾关穴。上三黄穴:即天黄穴、明黄穴、其黄穴合称,均位于股骨内侧髁上缘与腹股沟连线上,分别在髌底上4寸、7寸、10寸。正会穴:头顶之正中央,两耳尖连线中点处。镇静穴:在两眉头之间正中直上三分。肾关穴:即天皇副穴,位于天皇穴(胫骨头内侧凹陷处)之下1. 5寸,距膝关节4寸。
辨证配穴:肝肾亏虚:加太溪、三阴交;痰热动风:加丰隆、中脘;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
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采用28号25mm或40mm一次性针灸针,常规75%酒精局部消毒。上三黄穴直刺1-1.5寸、肾关穴向后45°斜刺1-1.5寸,镇静穴向下平刺(0. 5 -1寸、正会穴向前平刺(0. 5-1寸,平补平泻手法。配穴根据辨证分型,属于肝肾阴虚及气血不足者施以提插补法,痰热动风者施以提插泻法(补泻手法多选在肘膝关节以上的穴位)。每次针刺30分钟,间隔10分钟行针一次,连续针5次,休息2天,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口服美多巴治疗 单纯口服美多巴(0. 125 -0. 25g(根据患者的病情与病程确定服用剂量),一天服用三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评价方法:根据《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记分法”及“疗效评定方法”对受试者进行计分并评定疗效,评定方法如下:
(治疗前分数一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x 100%计算,100%为临床痊愈,50 % -99%为明显进步;20%一49%为进步;1%一19%为稍有进步;0为无效。
颤证在中国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主症,属风,与肝、肾有关。至明代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一书中首次统一病名“颤振”,并详细的阐述了“颤振”的临床主症、发病特点和病因病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医旨续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