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均为门诊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诊断。有CT或M RI结果支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
纳入标准:单侧中风,中重度上肢瘫痪(Fugl-M eyer上肢评价分数<15) ;年龄在40-75周岁之间,病程14 d-6个月;自愿参与本课题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年龄、病程不符合上述标准;双侧中风,轻度上肢瘫痪(Fugl- Meyer分数>44) ;生命体征不平稳,意识障碍,失语,可逆性中风;有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方法:头体针与腹针交替应用,即固定周1、3、5应用头针、体针,周2、4应用腹针,周6、日休息,每周均如此重复,连续治疗5周,相当于头体针应用了15次,腹针应用了10次,共治疗25次。选用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 3 mm x 40 mm。体针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取患侧上肢的肩骼与肩骼直刺进针15 -30 mm,曲池与手三里直刺进针15-30mm,外关与合谷直刺进针5- 10 mm,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头针按《针法灸法学》所示方法选取病灶同侧的头皮运动区,第1支针从运动区1/ 5处沿运动区走行向下刺入至针体全部进入帽状腱膜下层,第2支针从运动区中2/ 5处同方法刺入,平刺进针为35 mm,然后用L H 202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的一组输出端分别接于两针针柄,并以4-5 mA,2/ 15 Hz的参数进行刺激,针后嘱患者活动患肢,治疗30 min。腹针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病侧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上风外点,健侧商曲、气旁,各穴均为直刺,其深度为穿过皮下,位于脂肪层及肌层之间,无须得气的感觉,针后嘱患者活动患肢,以调整到最佳针刺深度(约5-35 mm),留针30 min。
中风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单一针法或康复疗法对中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较好,上肢功能恢复不理想。采用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报道颇多,如石学敏等提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杨甲三以清上补下、调神益智为法也广泛应用于临床。腹针疗法源于中医理论,其提出的神阙布气学说认为,神阙形成于胚胎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及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头体针、腹针交替应用对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并与单纯体针做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