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组(埋线组)和耳穴贴压结合针刺组(耳穴组),每组30例。埋线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0岁,平均(57士9)岁;病程最短30天,最长20年,平均(7. 8士4. 4 )年;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总分为(14. 23士1. 43)分。耳穴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8岁,平均(55士10)岁;病程最短35天,最长19年,平均(7. 6士4. 4)年 SQI总分为(13. 73士1. 46)分。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剧烈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长期失眠容易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加重原有的机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失眠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有报道发生率可高达95%,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还会影响康复进程。
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MRI,MRA定位、定性确诊中风恢复期。失眠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①凡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果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不寐诊断标准,心脾两虚型失眠症见: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 - 70岁;③未使用精神类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7分;⑤病程1个月以上;⑥病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近1周内出现感染及发热者;②近1周内使用过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③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者;④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指标观测;⑤妊娠、哺乳期妇女及精神病患者;⑥对羊肠线过敏者。
治疗方法:埋线组
(1)针刺:穴取百会、安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申脉、照海。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用75%乙醇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针灸针(规格:0. 35 mm X 40 mm),针刺所取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待患者有酸胀感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
(2)穴位埋线:穴取心俞、脾俞、厥阴俞。每次选同侧穴位,左右交替使用。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先在进针点打出局麻皮丘,然后向埋线的深度边推麻药边进针到穴位处,一般一穴用药0. 5 --1 mL。将2-0号铬制羊肠线(0.8-1 cm)装入经消毒的9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在穴位从局部下方向上平刺,每个穴位进针约15 - 20 mm,行提插捻转得气后,采用任氏“两快一慢”操作手法,即针尖快速刺至皮下,过皮后缓慢推针至穴位处,边推针芯边放线,使羊肠线埋人穴位皮下,快速出针,线头不得外露,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覆盖无菌创可贴。操作过程严格无菌操作,保证一穴一针芯,2周施术1次。2周为一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