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来源于医院门诊,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平均(42士10)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30年,平均(15. 2士7. 5)年;痔核数(4. 1士1. 2)个。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7月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混合痔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痔是肛肠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是混合痔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易出现疼痛、水肿、便血及尿储留等诸多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术后生活质量,而且会延长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或治疗痔术后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耳穴贴压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行气比痛、神经调节等作用。
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者;符合混合痔的诊断标准,在腰俞穴麻醉下行外剥内扎硬注术者;自愿参加本试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合并肛周脓肿、直肠恶性肿瘤、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及肠结核等其他疾病者;合并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及心脑血管病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耳部有明显炎性反应不宜进行耳穴贴压治疗者。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4h予0.1%-0.2%肥皂水约500 mI,灌肠。所有受试者均采用腰俞穴麻醉,麻醉药物为2%利多卡因10 mI、0.5%罗哌卡因5 ml与0.9%NaCI溶液5 mI,,共20 mI。麻醉满意后均行外剥内扎硬注术,手术均由1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操作。术后所有患者行常规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术后第1日起常规每日清洁换药。
(1)耳穴贴压:术前1h取双侧肾、膀胱、神门、皮质下、交感及肛门穴,寻找各耳穴的敏感反应点,用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后,选用0. 5 cm X 0.5 cm大小的胶布,中心粘有王不留行籽,分别贴压至上述耳穴。嘱患者术后当天开始每日自行按压,使两耳有发热、发红、酸胀甚至胀痛的感觉(即得气),手法不可过重,防止压破皮肤。每次按压3 -5 min,每日3-6次,共治疗3天(耳穴贴压1次后王不留行籽留置3天)。
(2)西药治疗:术后1h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片(陕西九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3626),每次510 mg,每日2次;口服地奥司明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8471),每次0. 9 g,每日2次,连续治疗3天。
手术是混合痔的主要治疗方法,虽然术式在不断更新,如近年来PPH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TST术(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等在国内外己广泛开展,但因其价格昂贵且远期疗效不确定,所以经典的外剥内扎硬注术在临床治疗本病上仍具有重要地位。肛周神经、血管及淋巴分布相当丰富,并与尿道、前列腺、膀肤颈等器官相邻,因此手术直接对肛门直肠及其邻近组织的牵拉、挤压,可造成肛周神经损伤、淋巴及血液回流障碍,导致疼痛、局部水肿、出血及尿储留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而且严重影响创而的正常愈合。
中医认为金刀创伤直接损伤络脉、经脉,或创口部位热毒内壅,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气血不通不能濡养经脉,不荣则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伤痛,形伤肿”,气机不利,气聚凝滞则疼痛,血有形,形伤肿,瘀血阻滞,则局部肿胀疼痛。《灵枢·五窿津液别》载:“牙仔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肿”。瘀血不去,血不循经,“离经之血”较多,则易出血。气血不通,膀胱气化失职,则出现尿潴留。《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丹溪心法》曰“耳为诸宗脉客所附”“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与全身脏腑经络的联系密切,人体脏腑或躯干发病时往往在耳郭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色、变形等反应,刺激耳穴可对相应脏腑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耳穴贴压即选择适当的耳穴进行压迫刺激,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比痛。
耳穴贴压肾穴、膀胱穴,可助膀胱气化,通利水道;神门、交感穴可养血安神,活血行气,镇静比痛;肛门穴可止血比痛;皮质下穴能调解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可消炎比痛。诸穴配伍使脏腑经络气血得通,起到预防和治疗痔术后并发症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耳是全身经络的连属部分,刺激耳穴可诱发循十二经脉的感传。耳郭的血管壁内有大量交感神经,按压刺激耳穴能够通过丘脑系统调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激发机体内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重建局部静脉以及淋巴回流,调节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自主神经功能,对痔术后并发症起到积极的防治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