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为门诊男性病人,年龄在37-52岁之间,都有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患部红肿热痛,伴有血尿酸增高。按就诊顺序,用自然数的随机排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210例。小剂量放血组(A组),年龄最小37岁,最大52岁;病程1 - 3天。中剂量放血组(B组),年龄最小38岁,最大52岁;病程1 - 3天。大剂量放血组(C'组),年龄最小37岁,最大52岁;病程1 ^- 3天。
诊断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1)临床表现为卒然发生拇趾、跖趾关节和足背红肿热痛,常于夜间突然发病,且体温低于3 8 `C者。(2)血尿酸高于400 μmol/L。
排除标准:(1)类风湿性关节炎。(2)化脓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3)心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4)未能按治疗方案要求完成治疗者。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发于下肢关节尤其是跖趾关节,其中以拇趾关节和第1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偶可同时发生多关节炎。其他容易受累的关节依次为足弓、髁、跟、膝、腕、指和肘关节。大关节受累时可伴有关节腔积液,症状反复发作可累及多个关节。
治疗方法:选穴 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配穴为阿是穴(多在足背第1 跖趾关节正中处)。每次在患侧选2一3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双足垂地。穴位常规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由通红转为白亮时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度为5-30 mm。每穴1 - 2针,以出血为度。用量杯收集放出之血,确定放血量。每次总出血量,A组为20 mL, B组为40 mL, C组为60 mL,达到各组预定值时,加压比血。每隔3天治疗1次,最多治疗3次。术后,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针孔清洁干燥。
疗效标准: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血尿酸低于400 μmol/I,,随访1年未复发。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消除或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血尿酸检查有改善,能参加正常工作,随访半年未复发。未愈:治疗3次后,症状、体征及血尿酸无改善者。
经治疗,A组210例患者中,治愈107例,好转78例,未愈25例,有效率为88.1%;B组患者210例,治愈129例,好转66例,未愈15例,有效率为92.8%;C组患者210例,治愈179例,好转26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97.6%。
痛风病是由于嘌吟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痛风石形成,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累及肾脏可引起慢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石病。中医认为,其系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青藏高原由于寒冷、缺氧,居民又多食牛羊肉及其内脏(含嘌吟高),故痛风病的发病率较平原高。
痛风病的药物治疗周期长,毒副作用大,且费用高,患者难以承受。足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后,局部红肿热痛较甚,患者难以忍受。来诊者,急于要求缓解疼痛。笔者多年来用火针放血治疗,不但见效快,而且疗效好,既能快速消除关节的红肿热痛,也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尿酸值。证实用火针放血有温通经络、活血祛瘀、化湿除痹、消肿比痛之效。所选主穴行间、内庭为荣穴,“荣主身热”;太冲、陷谷为输穴,“输主体重节痛”。上述腧穴,不但治疗作用好,而且易于放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