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府海棠 于 2016-1-16 16:49 编辑
湿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来自医院针灸科及皮肤科门诊。年龄最大53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5a,最短3个月。符合以下病例选择标准: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湿疹的诊断标准:①常反复发作,时重时轻,有阵发性疹痒;②皮损境界清楚,有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鲜样变,呈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痴皮、抓痕,倾向湿润变化。中医辨证标准:1)湿热内蕴证。起病急,病程短,见于急性湿疹,皮肤潮红锨热,肿胀,有丘疹、水疱及糜烂,渗出多,瘙痒明显;伴发热、口干、心烦、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白,脉弦滑数。 2)脾虚湿盛证。病程已久,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皮损处红肿,水疱减轻,渗液不多,表面粗糙,有脱屑、瘙痒,伴纳呆脘闷,便塘,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或沉缓。 3)血虚风燥证。病程漫长,多见于湿疹慢性期,皮损处表面干燥,肥厚粗糙,色暗,或呈苔醉样变,关节部位可有效裂,伴有脱屑、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偶见有渗出和糜烂。自觉瘙痒,以夜间及情绪紧张时为甚。乏力头昏,舌淡红少苔,脉细。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湿疹的诊断标准;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③有出血性疾病,或皮肤有出血倾向的;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⑤精神病患者;⑥不能配合及坚持治疗者。 治疗方法:采用针刺及穴位放血疗法。主穴:大椎,曲池,合谷,风市,三阴交,阿是穴。配穴:湿热内蕴型:阴陵泉,陶道,肺俞;脾虚湿盛型:脾俞,胃俞;血虚风燥型:膈俞,肝俞,血海。湿热用泻法,其余用平补平泻法,1周5次。针刺治疗后,选上述主穴及配穴行三棱针点刺出血,再加拔罐,每次每穴出血量0. 5 mL,隔3日1次,每周2次,共6周。 各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忌鱼腥、虾蟹、酒类、咖啡及辛辣等刺激食物。 疗效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皮损消褪的程度和 皮损及自觉症状的积分,进行评价和计算疗效率。 疗效率=(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为皮损全部消退,瘙痒症状消失,疗效率达100%;显效为皮损大部分消退,瘙痒症状明显减轻,疗效率达70%以上;有效率为皮损部分消退,瘙痒症状有所改善,疗效率达30%以上;无效为皮损消退不明显,瘙痒未见改善或反见恶化,或疗效未达有效标准。 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由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发病。目前其免疫学发病机制日益受到重视。 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细胞群,各个T淋巴细胞亚群相互作用,维持着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而不同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可导致机体免疫紊乱,产生病理性变化。 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是两个重要的大亚群。正常状态下CD4+和CD8+细胞亚群保持着平衡状态,正常的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这两种T细胞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制约。湿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功能异常,表现为失衡的状态,即CD8y T细胞增多,CD4+ T细胞减少,CD4+和CD8+的比值减少困。笔者在临床观察研究中也检测出,在患者外周静脉血中,或CD4+减少,低于正常范围;或CD8+增高,高于正常范围;均有CD4+和CD8+比值减少,即免疫失衡的表现,与一般的研究结果相符。 目前西医对湿疹无特效方法,临床上多采用抗组织胺药及皮质醇药。抗组织胺药主要用于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而湿疹大多是 IV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所以疗效欠佳。皮质激素类药物长期运用可导致骨质疏松、水肿、血糖升高等,副作用大,而且停药后易复发,有药物依赖性。 中医认为湿疹的“正气”与“邪气”互相作用的结果,察性不耐,风热之邪人侵,湿热之邪蕴伏,郁于腠理而发,日久内耗阴血则血虚风燥。治疗方法遵循中医辨证论治“扶正驱邪”。通过针灸刺激体表的脑穴和经络,达到调节脏腑及其经络的平衡,激发运行气血的功能,使患者的皮肤恢复正常。“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穴位放血的作用:其一,理血调气,血脉通畅迫使风邪无所存留,达到祛风止痒之效;其二,放出适量的血液,使风热湿毒随血而出;其三,放血使血行气道,促进循环,润养肌肤,针刺加穴位放血共达清热祛湿,健脾养血润燥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