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行养生 于 2016-1-29 17:04 编辑
患者均系中医门诊患者,年龄26--65岁,平均46 . 3岁;病程1天一3个月,平均15天。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不定,急性起病,1 -- 5天内达到高峰。(2)临床表现主要为病侧表情肌瘫痪,即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不严,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鼓腮动作不能完成。(3)排除外伤、耳科及桥小脑角部位病变等所致的周围面神经损伤。 辨证分型:面瘫在临床上虽有多种证型,但以外感风寒及上述面瘫表现为主,舌淡红苔白,脉浮紧。若兼见耳后下疼痛、听觉过敏、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为病及少阳,胆火上攻;兼见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伴纳差、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无力者为病及阳明,脾胃虚弱;若年老体弱、精神萎靡、耳鸣腰酸者为病及少阴,肾精亏虚。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古称“口㖞” ,俗称“口眼歪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治疗方法:针具:直径0. 5mm的钨锰合金细火针,95酒精棉球。 针刺前准备:常规消毒,并安慰患者,使其消除紧张情绪。 取穴:攒竹、鱼腰、四白、下关、迎香、太阳、地仓、颊车、合谷、太冲。面部穴位视病情选取3一6穴,肢体穴位必选。病及少阳者加外关、阳陵泉;病及阳明者加足三里;病及少阴者加太溪。 操作方法:患者卧位,常规消毒,将细火针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烧红后,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或部位,速刺疾出,只点刺不留针。进针深度为1 -- 2分。施术要稳、准、快,避免灼伤皮肤。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即面肌功能恢复正常,口眼歪斜症状消失,眼睑闭合良好。显效:面肌功能基本恢复,口眼歪斜基本消失,但患侧尚有轻度麻木感或说笑时略有口歪。好转:面肌功能部分恢复,口眼歪斜症状减轻,其它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经治疗,56例患者中,治愈39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痊愈率为69.6%。 病案举例:患者,女,60岁。主诉:右侧面部活动不利1个月。患者1个月前漱口时发现口角漏水,右眼睑闭合不全,同时伴有耳后疼痛,遂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予以Vit B12及中药牵正散治疗后,效果不显,故来我院就诊。现患者口角歪向左侧,右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右眼睑闭合不全,不能做鼓腮动作,流涎,右耳后疼痛;舌红,苔白,脉沉。诊断:面瘫,病及少阳。治疗:令其停前药,给予火针治疗,选取鱼腰、攒竹、四白、迎香、地仓、颊车、外关、阳陵泉等穴,火针点刺。隔日1次。治疗1次后,患者诉流涎好转,耳后疼痛缓解;治疗3次后,患者能闭目,额纹开始恢复,饮水时口角不流涎;治疗5次后,患者面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耳后疼痛消失,鼓腮功能正常,额纹及鼻唇沟恢复;治疗7次后痊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认为因病毒感染,侵犯面神经所致。祖国医学将其称为“吊线风”、“口眼歪斜”,认为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以致风邪乘虚而入,气血运行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生。治疗上以疏散风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为主。临床常用的毫针刺法虽有疏通经络之功,但无温热之性,且临床上毫针治疗面瘫,轻则半个月,重则2-3个月,甚至更长,需每日行针。火针明显优于毫针,疗程短且不必每日行针。火针的作用机理是“借火助阳,开门祛邪,以热引热”,具有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祛癖散结等功效。经实践证明,采用火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皮肤温度明显提高,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流状态好转,具有扶正散寒、祛邪通经之功,故治疗面瘫多有良效。 火针治疗面瘫时,应视患者病程长短而采取不同方法。对于面瘫初期,多以风寒型为主,患者面部肿胀,多伴耳后疼痛,治疗时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局部选穴宜少,宜浅刺,可选太阳、下关、颊车、攒竹等穴以祛风散寒、温通经脉,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水肿。在恢复期,应增加局部选穴,且针刺深度增加,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可加用地仓、承浆、牵正等穴,能够益于气血运行,改善组织营养。在后遗症期,多因气血癖滞、脉络不通,可配合毫针治疗,以增强通络化癖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