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35一64岁,平均年龄(48. 5士16.2)岁;平均病程( 6. 0士4.5)个月。符合以下诊断、纳人及排除标准: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年龄为18一65岁;X线片示无椎管狭窄者和腰椎滑脱者;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坚持治疗。排除标准:腰椎结核,脊柱或椎管内肿瘤;脊柱炎;内脏反射性或血管性腰腿痛: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马尾神经受压;伴其他严重疾患;有手术指征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发病率极高,是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腰部疼痛,多夜间明显,疼痛可波及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背外侧。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针灸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已有诸多研究者将经筋疗法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筋治疗和火针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治疗方法:经筋手法 手法原则:松筋解结,疏通气血,降低内压,拉宽间隙,解除粘连。首先,足太阳经筋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选择肘关节的鹰嘴、肱骨内髁、前臂尺骨面、前臂内侧面4个部位,由患者足底的涌泉穴开始按,顺着足太阳经筋线从足到头方向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拨等松筋理筋,以足跟筋结、踹外筋结、腘内筋结、大腿后筋结、臀部筋结、髀后筋结、华佗夹脊筋结等筋结病灶点的推按为主,达到足太阳经筋的全线松解。其次,足少阳经筋手法:医者采用肘部上述4个部位从足到头方向按足少阳经筋走向进行全线松筋理筋,主要以松解足次趾筋结、腓侧筋结、膝外筋结、伏兔筋结、脾上筋结、尻筋结等筋结病灶点为主;并配合侧扳复位法。再次,足阳明经筋手法:医者用肘部及拇指指腹顺着足阳明经筋从足到头方向全线松筋理筋。主要松解足背筋结、髀内筋结、气冲筋结、腹后筋结等病灶点,点按股动脉时可有热气向下肢冲击。最后通过直腿抬高加强手法结束。 经筋火针 在经筋手法的基础上,采用经筋火针法。患者仰卧,根据疼痛部位配合辨经选穴(足太阳经痛者加秩边、次髎、委中、承山、后溪、申脉;足少阳经痛者加环跳、阳陵泉、绝骨、丘墟、外关、足临泣),每次选用6-8穴。选取单头粗火针(规格直径1.2 mm),常规消毒穴位,针刺前置火针于酒精灯火焰的外上1/3处,将火针加热至通红发白,对准穴位迅速垂直深刺至穴位,然后立即拔出,出针后用手指马上按压针孔。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起蹲、弯腰、走动等活动自如不受限;有效: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体征不明显,下肢活动功能略有受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下肢活动功能受限。 经治疗,70例患者中,治愈38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2.8%。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经筋理论早在《灵枢·经筋》中就有系统论述。十二经筋在循行过程中,在人体某些特定部位通过不断的结、聚、交、合,使经筋间发生相互联系,以加强彼此间的协同作用。十二经脉疏理是指在十二经脉上施以推、揉、按等按摩手法,以疏通调节十二经脉,维持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十二经筋作为有别于十二经脉的经络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许多针灸工作者已运用经筋理论指导周围性面瘫、卒中后痉挛性瘫痪、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重症肌无力等多种疾病的辨证施治。 《内经》有云:“痛则不通。”只有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物)消失后,经脉才能充分发挥其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本研究选用经筋脉结合火针疗法治疗。壮医经筋疗法是在中医十二经筋理论指导下,结合壮族民间独特的“查灶术”、“松筋术”等而成的综合治疗方法。壮医经筋疗法遵循“以灶为脑”的取穴原则和壮医经筋“解结消灶”的治疗原则,运用理筋手法、针刺消灶疗法、火罐疗法等3种治疗方法,单式或两联、三联复合运用,手法疏解结灶,针刺消灶解结,投拔火罐,增强功效。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主要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相应的神经根造成无菌性的炎症水肿所致,本研究应用经筋结合火针,火针对其筋结进行松解,并对上、下椎体的3对夹脊穴进行针刺,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因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疼痛。McGill简化量表疼痛评分也是目前公认的腰痛评分之一,本项研究应用了此腰痛评分对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效度与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