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均为外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45岁;发病时间最短3周,最长6个月;鸡眼直径0. 5 cm一1.5 cm。
鸡眼是由于长期摩擦和受压引起的圆锥形角质层增厚,有角质中心核,尖端深人皮内,基底露于皮肤表面。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足底及足趾。如果鸡眼尖端压迫神经末梢,则行走时感觉疼痛。
治疗方法:用肥皂水清洗足部,以鸡眼为中心直径5 cm范围用2. 5 %碘酒消毒2次,再以75酒精脱碘;用1%利多卡因1 mL-3 mL浸润麻醉病灶局部;戴无菌手套,持小针刀从鸡眼侧方刺入鸡眼底部,左右横向剥离2次一3次,再从与前进针方向垂直的鸡眼外侧进针.与前次剥离方向垂直,在鸡眼底部剥离2次一3次,出针后用无菌纱布加压5 min并包扎患处,2d-3d针眼闭合即可去除包扎敷料,在此期间避免伤口污染。一般只治疗1次。术后可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对疼痛耐受性差的患者可加用止痛药。
疗效标准:治愈:角化皮肤脱落,行走时无疼痛;无效:角化皮肤存在,行走时疼痛。
本组所有患者治疗I周一2周鸡眼自行萎缩脱落,伤口无感染、血肿。治愈率100%。
典型病例:陆x x,男,35岁,农民,因“左足底行走时疼痛3周”就诊。检查:左足底第一肠趾关节踌面有一直径1 cm圆形皮肤角化区,表面平坦,无出血点,皮肤纹理消失。压痛明显。诊断:左足底鸡眼。采用上法治疗1次,3d后复查针眼闭合,去除敷料,2周后复查鸡眼脱落,疼痛消失。
本病由于局部长期受压导致受压部位皮肤角质增生,向内突起刺激神经末梢而产生临床症状。经过小针刀进行底部剥离,可造成病变组织与其周围组织联系破坏,鸡眼失去存活条件而萎缩、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