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左侧发病21例,右侧发病27例。全部病例发病后均有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均分别接受外敷药物、挑治、针灸、中西药等治疗,现均有患侧不同程度的面部部分表情肌的运动功能恢复不全,其特征多为面肌的主动运动不能,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日眼歪斜,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额纹不对称,不能暨额纹、眼睑闭合不全、不能鼓腮,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颊齿之间或患侧面肌萎缩、痉孪,倒措现象等。 周围性面瘫以患侧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嘴向健侧偏歪、鼻唇沟变浅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此病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而致,因早中期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或面神经损伤严重的患者可遗有后遗症。 治疗方法:取穴:合谷(双)、腕骨(双)、冲阳(双)、京骨(双)、阳自(患侧)、鱼腰(患侧)、四白(患侧)、颊车(患侧)、地仓(患侧)、颧髎(患侧)。 操作:患者仰卧位,选定穴位,常规消毒,点燃酒精灯,将火针针头置酒精灯火焰中加温至火红色,迅速刺入选定穴位,迅速拔出,在治疗初期每日1次,治疗10次后隔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参照1995年1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治愈:眼睑闭合良好,两侧额纹对称,面部表情肌活动自如,功能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外观改善,遗有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经4个疗程治疗后48例患者中治愈28例,占58. 34%;好转16例,占33. 33 %;无效4例,占8. 33 % 。总有效率为91.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