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诊断为:①病情反复发作,慢性待续性腰痛时间>6个月;②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③MBI检查:病变椎间盘信号降低,纤维环后部有高信号区,无脊髓受压,未发现硬膜囊明显受压但出现黑间盘;(4)X线检查排除腰椎不稳、峡部裂和滑脱,cT检查排除腰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这些患者男性21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9岁、平均年龄40. 3岁。 病例的纳人标准为 1) 符合上述椎间盘源下腰痛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临床观察; (2 )年龄16 - 65 岁;(3) 病程不超过8 年;(4) 自愿参加本项目研究;(5) 未做过腰椎手术;(6) 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 腰痛是一种常见病,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腰痛,是指由单纯的椎间盘病变而对椎间盘疼痛感受器产生刺激,而导致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椎间盘退变,其病理特点主要是纤维环破裂,但是其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关于下腰痛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能会加快相邻椎间盘退变的速度,还存在融合失败的可能性。 治疗方法:患者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分为经筋查灶方法和壮经筋消灶方法。经筋查灶方法的原则为“以痛为腧”,医者两手密切配合,左手着重协助固定诊察部位,右手根据所检查部位的生理形态、肌筋的厚薄及层次、正常组织的张力、结构形状等情况,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指合力,对经筋线作浅、中、深层,由浅致深,由轻致重,以切、循、按、摸、弹拔、推按、拔刮、描掐、揉捏等手法行检。壮经筋消灶方法:第一步,壮医经筋手法:医者先用手法在病变部位来四滚动3一5遍,使局部充分放松发热,然后采用肘关节之尖(鹰嘴)、钝(肪骨内躁)、硬(前臂尺骨面)、软(前臂内侧面)四个部位配合拇指及四小指顺着病变部位的经筋线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拔、捏拿等分筋理筋手法,要求手法要“中灶”,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具体根据经筋查灶选定的部位运用理筋手法解除锁结,消除病灶。对腰、腹、臀部进行全面理筋,重点对经筋瘤结病灶进行多维手法解锁。施行经筋手法时按“点”、“线”、“面”顺序进行,即首先点按臀、腰部最明显的痛点,使局部有酸胀、发热舒适感,为按“点”;第二、双手拇指相叠,用力深压并来回弹拨梨状肌,弹拨15一20次后,再按压痛点,即按“线”;第三,在病变影响区的病灶顺肌纤维走向由外侧向内侧推按进行理筋,即按“面”;最后握住患肢躁部抖动下肢、腰部结束。每周3次,9次为1个疗程。第二步,壮医经筋针法:贯彻“固灶行针”为原则。先行术野消毒(针刺部位用3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精消毒、脱碘)然后医者戴无菌医用手套,左手固定病灶,右手待2寸或3寸毫针(针具用前要高压消毒),对准病灶快速进针,要求“中灶调气”为目的。可根据不同病灶选用“一孔多针、局部多针、透针穿刺、移行点刺、尽筋分刺、轻点刺络”等多种针法,使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或传电感为宜,不留针如病候属寒性,可采用“潘针劫刺”法,操作方法是:在选定的病灶部位上常规消毒,然后将针尖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人治疗部位,得气后迅速出针:针刺的深度主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针刺部位肌肉的厚薄及神经、血管的分布而定每周3次,9次为1个疗程。第三步,经筋拔罐法:采用闪火拔罐法在针刺病灶部位或经筋线上拔罐10分钟即可。每周3次,9次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ODI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前分值一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x100%,优,改善率≥75%;良,50%≤改善率<75%;可,25%≤改善率<50%;差,改善率<25%。 经治疗,24例患者中,优7例,良9例,可6例,差2例,总有效率为88.0%。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属壮医筋病,而筋病属壮医的肌痹即“发旺”范畴,是指由于外界风寒湿邪毒及体内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人体筋肉系统“三道”、“两路”发生病变,筋经失衡,筋结形成,表现出筋肉急慢性损伤症状、病理体征、功能异常及不同程度的机体整体影响的临床症候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