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栀子花开 于 2016-3-23 16:18 编辑
笔者深度挖掘《黄帝内经》经筋理论,发现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足太阳经筋“腘挛”关系最密切,故笔者设计松筋针松解膝后太阳筋节点配合压腿锻炼疗法了治疗本病,为验证其疗效是否确切,设计了本课题,且设定针灸辨证取穴为对照组。现具体报道如下。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因仍未明确,一般认为与衰老、创伤、代谢等因素有关。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50%,75岁人群达80%,该病致残率高达53%。近年来,中医微创治疗该疾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小针刀、水针刀、银质针、铍针、长圆针、火针、圆利针、齿钩针、松筋针等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有报道。
患者平均年龄(54士7. 5)岁,病程(9士4. 2)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版)中相关内容作为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至少1个月内未曾服用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③接受和坚持治疗者;④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 ①患者年龄>75岁;②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和精神病;③合并有肿瘤、骨髓炎、急性创伤、类风湿关节炎及代谢性骨病者;④顺应性差,中断治疗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治疗方法:采用松筋针松解术,患者取俯卧位,先检查并找出膝后足太阳筋节点,主要有委阳次、委中次、合阳次等穴,采用0.25%一0.5%利多卡因,在相应体表做注射,形成直径2mm的皮丘,并作直至骨膜的浸润,防止松筋针进针及治疗时疼痛,采用16号注射器针头开通皮肤隧道,用松筋针缓慢逐层进针,边进针边松解直至结筋病灶点,得气后弹拨松动出针,压迫止血。每周治疗1次,每次为1个疗程,最长不超过5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缓解: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完全正常;显效: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有效: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受限;无效:疼痛及关节活动无改善。症状指标:采用WOMAC骨关节炎严重指数评分结合VAS法进行疗效评价,从疼痛程度、关节功能两方而进行分析,计分越高,症状越严重。采用单盲法疗效评判及随访资料收集。
总有效率=(临床缓解+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经5周治疗,观察组临床缓解20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59%。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膝为筋之府,患者多自觉膝后拘紧感,如《灵枢·经筋》记载:“足太阳之筋……其病……腘挛……”说明该病为足太阳经筋病。经筋主束骨利关节,因患者多表现出膝部受凉后痹痛加剧,如《灵枢·邪客》云: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说明足太阳膝后筋节点为邪气所留之所,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历史悠久,针刺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肯定。辨证取穴可起到补益气血、利湿消肿、通络止痛的作用。松筋针治疗本病更具优势,可“直捣”病所。松筋针是结合中医针刺、外科软组织松解术之疗法。朱国庆认为,松筋针疏通弹拨经筋,解除牵拉应力,降低关节囊或滑液囊等过高张应力,重构和调整病变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慢性无菌性炎症,恢复正常解剖生理状态。气速至则速效,松筋针刺入膝后筋结点,行运针手法得气所需时间较短,出针后多数患者得气感可保留4h或更长时间,疗效维持时间较长万‘,有效消除“聚沫”“涩渗”,可较好地解除横络对穿行与下的经脉卡压”,具有较针刺疗法更强的通络除痹作用。压腿锻炼可缓慢牵拉胭绳肌以消除肌肉痉挛,减轻膝关节的屈曲状态,改善关节活动度,加速静脉回流,降低骨内压及关节腔内压了。
本研究随访1年,随访结果显示:松筋针、针刺治疗结束后6周左右,优良率持续增加,表示在持续减轻关节功能方面也进一步改善,说明这两种疗法均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但各个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延长,第6个月左右两组患者优良率开始下降,说明该病退行性病变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