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例,年龄14岁一32岁,以20岁一28岁为最多。病程最短1周,最长达6年,起病1年以内23例,1年一2年18例,2年以上14例。 治疗方法:耳穴:取肺、内分泌、神门、皮质卜、面颊为主,肺经风热型配小肠;脾胃湿热型配脾、大肠;肝滞血瘀型配耳尖、肝;月经不调型加配子宫、肾穴。治疗前用耳穴探针仪探准穴位敏感点,用0.2 cmx 0.2 cm胶布把王不留行籽固定在耳穴上,由患者自行按压,每日3}4次,每次5min左右,隔日换贴1次,两耳交替,7次为1疗程。 用碘伏在大椎、肺腧部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以穴位部为中心,上下左右呈梅花状快速刺入皮肤,用力挤压出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 min,使其充分出血。5d1次,3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周。 针刺主穴:颧髎、合谷、足三里,肺胃湿热型配曲池、内庭;肝郁气滞型加太冲、中极;心脾两虚型加神门、三阴交;痒甚者取风溪穴、神门穴。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 15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1周,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痤疮完全消失,皮肤光泽,皮下无硬节,3个月内无复发;好转:面部痤疮明显减少或痤疮消失后偶有零星小疹出现,痤疮颜色也减轻;无效:痤疮数目和颜色无明显变化。 本组55例经3个疗程的治疗痤疮痊愈40例,占74.5%;好转13例,占23.64%;无效2例,占3.64%,总有效率为96.36%. 典型病例:患者,女,30岁,已婚。主诉面部生有痤疮,经久不愈,近两三年加重,尤以月经期后为重。望诊可见额头、下颏 布满红色丘疹,新旧相间,大部分丘疹尖端有脓点,双颊部生有密集痤疮,为大如黄豆、小若粟米的脓疱,疱周皮肤轻度红肿,触之碍手,按压则痛。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次后额头、下颏部丘疹明显减轻,双颊红肿明显消退。这时常规消毒双颊皮肤,将酒精灯点燃,备好针具,再一次常规消毒后,将火针针尖((3 mm-5 mm)烧至发红快速刺入大脓疱,以刺破脓疱为度,排出脓渣,用消毒干棉球擦干血污,嘱咐患者勿湿水以免感染。1个疗程后,患者皮损基本消退,面部平润,皮损处留有暗红色色素沉着,月经期后偶有复发,继续巩固1个疗程后,疱疹全部消失,皮损部偶有色素沉着,半年后随访痤疮未复发,色素消退,皮肤光滑润洁。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俗称“青春痘”,也称“粉刺”等,是青年男女常见疾患,好发于面部及胸背皮脂发达部位,初为针头大小,位于毛囊口的炎性丘疹,继则产生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中医认为此病多由肺经热盛,脾胃湿热及痰湿凝结导致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成厂现代医学认为,座疮的发生与机体的内分泌、皮脂腺活动、细菌感染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着密切的联系。 痤疮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主要是在雄激素的影响下,皮脂腺分泌过盛,使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上皮细胞角化发生异常,正常上皮细胞不能畅通排泄而堆积于毛囊口形成粉刺,也有人认为是毛囊及皮脂腺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而引起皮肤毛囊发炎。中医认为痤疮病因多是肺热、血热,面鼻属于肺,丘疹色红乃肺热熏蒸,血热蕴阻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膏梁厚味之品,脾胃蕴积湿热侵犯肌肤致疏泄功能失常而发病。在治疗上以清肺热,去疲血为主。肺主皮毛,取肺腧有清肺泻热、通经活络、活血消风、滋阴养肺,生津润颜之功;曲池具有宣通经气,祛风除湿,润肤养容之功;足三里具有强壮作用,是美容的要穴,刺激足三里即可增强免疫功能和促进气血生发,又能清泻脾胃湿热,导热下行,故三穴有协同的作用而获得良好的疗效。大椎穴隶属督脉,又是督脉与手足三阳之交会穴,主治热性病,在该穴上点刺放血再配合拔罐疗法,具有清泻肺热,改善皮损部位循环代谢和消炎的作用。临床上观察经点刺出血的炎性丘疹、脓疤和结节均能很快消退,三棱针点刺具有调节皮脂腺和内分泌活动正常,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从而达到消除色斑,光洁肌肤,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