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医精诚 于 2016-3-29 16:44 编辑
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年龄56- 80岁,平均62岁;病程半年一15年,其中半年一1年6例,2- 6年17例,7-15年7例。排便间隔时间3-20天不等,以5-7天居多。依赖泻药通便25例,依赖灌肠通便5例。30例患者均行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等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阻塞病变或导致便秘的其它器质性损害。经中医辨证均属虚证便秘。 诊断标准: (1)大便困难,腹部不适,5-7天排便1次,排便时间延长;( 2)经常服用泻下药或直肠清洁灌肠才能排便;( 3)经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4)经结肠传输试验证实为大肠慢传输便秘。 治疗方法:选穴选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胃经合穴足三里,背俞穴大肠俞、脾俞,募穴天枢为主穴,部分病例配以调理脾肾功能的三阴交穴。耳穴:内分泌、胃、大肠、肝、交感。 操作:(1)穴位注射:取10 ml注射器2个,分别吸入黄芪注射液8 ml和复方丹参注射液8 ml(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批号950204,每ml含丹参、降香各1g)。分别加入0. 9%生理盐水至10 ml,连接7号注射针头备用。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穴位皮肤严格常规消毒,按上述穴位依次刺入,行平补平泻法,有针感即酸、麻、胀、痛得气为宜,回抽注射器芯,无回血后缓慢注入每个穴位4 ml,出针后按压2分钟,避免刺伤血管致出血。治疗后卧床体息10分钟。 ( 2)耳穴贴压:令患者轻揉一侧耳郭4分钟,然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耳郭脱脂,将中药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 5 cm x 0. 5cm的胶布上,分别贴于上述穴位,每次只贴一侧,左右耳穴交替治疗。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按压5分钟,按压程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以上两种治疗方法均间隔3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间隔半月再进行第2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正常饮食,停用一切与此病治疗有关的药物及治疗方法。 结肠传输试验:试验前1日排尽大便或给予清洁灌肠,口服内含20粒标记物的胶囊1枚(硫酸钡5g)后,经X线摄片每12-24小时摄腹部平片1张,72小时后每隔24小时摄片1次,一般摄5张。 疗效标准:治疗后能保持正常排便10天以上为近期有效,否则为无效。保持正常排便3个月以上为远期有效。 近期疗效观察:本组30例于治疗3次后观察排便情况,于治疗48小时内排便16例(53. 4% ),于治疗第4天排便13例(43.3%),于治疗第6天排便1例(3. 3%) 。除1例疗效不明显外,其余29例均能保持正常排便10天以上为有效。而且除大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时间缩短外,还有肠蠕动及便意增强的效应。 远期疗效:半年后随访22例,有效17例(77. 3% ),大便基本正常。 结肠传输试验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前3-7天进行结肠传输试验(72小时摄片结果)标记物在升、横结肠4例(13. 4% ),降结肠7例(23. 3% ),乙状结肠19例( 63. 3% )。经治疗3- 4次后大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时间缩短;;1个疗程结束后大便基本正常,1一2天排便1次。2个疗程结束后,间隔1个月再次做传输试验,标记物24小时内排出体外7例( 23.4% ) , 48小时排出体外9例(30.0% ) , 72小时排出体外13例(43.3%), 72小时仍停留在结肠仅1例(3. 3% ),总计29例在72小时内排出,治疗有效率达(96.7%),无效1例(3. 3%)。 根据生理学研究,正常人的结肠向前运动速度约为5cm/小时,进餐后10cm/小时,进餐后4. 5小时入盲肠,4. 5-6小时到肝曲,6-9小时到脾曲,11小时到降结肠,18小时到乙状结肠,24小时后排出。结肠传输功能迟缓的患者往往72小时或更长时间没有便意感或未能排便。通过结肠传输试验可了解结肠运动情况。本组30例,在治疗前均经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且经结肠传输试验证实为真性功能性便秘,经穴位注射并耳穴贴压治疗后,不仅临床症状改善,且结肠传输试验证实有效。 老年习惯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多用中西药对症治疗,多有依赖性。 本文所观察病例均为虚证便秘。中医认为虚证便秘是由于老年气血两亏,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津少则不能滋润大肠而便秘,或因年老体衰,阳气不足,阴寒内生,凝滞肠胃,阳气不通、津液无以下行致大便难以传送而为便秘。笔者运用“合治内腑”及,‘俞募配穴”的理论,选用下合、俞募配穴进行穴位注射;根据耳穴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的理论选耳穴贴压,通过经络宣导人体气机、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并针对病因以“虚则补之”为原则,选用黄茂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黄芪甘温纯阳,有益元气、壮脾胃、补气生血的功能;丹参活血化瘀通络,使之补而不滞。二药合用以补虚活血,促进大肠的传导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