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比较多见,有非常显著的职业特点,尤其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该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通过对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50例进行敏针本身疗效的观察,对另68例采用随机盲法试验,进行披针与穴位注射疗法的临床对比观察,研究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观察被针疗法的临床疗效和优势。治疗前后使用软组织张力仪分别检测患者压痛最明显处的软组织张力指数,采用VAS疼痛指数标记法(疼痛缓解视觉模拟量表)评定疼痛,并根据疼痛和临床症状,参考文献制定制定疗效评判标准,通过分析软组织张力指数、VAS疼痛指数、压痛等3项指标观察、比较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行治疗后均经半年以上的随访观察,并做疗效统计。其中铍针治疗150例病人中,治愈128例(85 . 33 % ),显效15例(10. 00%),有效3例(2. 00 %),无效病2例(1. 33%),优良率达95. 33%,总有效率达97. 33%;经测定15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软组织张力指数,治疗前为225. 40±53.08,治疗后为157. 20士55. 15 , VAS疼痛指数治疗前为9. 88士0. 39,治疗后为1. 56士1. 34,压痛指数治疗前为9. 88士0. 39,治疗后为1. 46士1. 23;经Hotelling T2多变量差分析,显示将上述11项指标综合分析,可认为被针治疗前后各指标有显著变化,总的治疗效果显著(P<0. 001) 。 随机盲法试验对照组:铍针治疗组治愈25例(73. 53 %),显效6例(17. 65 % ),有效3例(8. 82% ),优良率达91. 18%,总有效率100 % ,无无效病例;34例患者治疗前后测定的张力指数,治疗前为219. 71±35.90,治疗后.为153. 53士37. 57 , VAS疼痛指数治疗前为9. 82士0. 53,治疗后为1. 71士1. 65,压痛指数治疗前为9. 81士0. 54,治疗后为1. 63士1. 36;经Hotelling T2多变量方差分析,显示将上述3项指标综合起来分析,可认为被针治疗前后各指标有显著变化,总的治疗效果显著,各指标改善明显,P<0. 001。穴注组显效14例((41. 18%),有效11例(32. 35 %),无效9例(26. 47 %),优良率36. 84,总有效率68. 42 %; 19例患者治疗前后均用软组织张力仪测定张力指数,治疗前为255. 00士47. 89,治疗后为221. 56士44. 75 , VAS疼痛指数治疗前为10. 00士0. 00,治疗后为4. 88士1. 96,压痛指数治疗前为10. 00士0. 00,治疗后为4. 50士1. 67:经HotellingT2多变量方差分析,显示将3项指标综合起来分析,可认为穴注治疗前后各指标有显著变化,总的治疗效果显著,该分析还表明穴注组软组织张力指数、VAS疼痛分值、放射痛、压痛等的治疗前后差值(F值依次为:22.202, 109.156, 172.857, P<0.001)有非常显著性下降。 经随机盲法对照研究,运用张力指数差、疼痛指数差、压痛差值等三项指标比较被针疗法与穴注的疗效差别,结果经Hotelling T2多变量方差分析,表明铰针疗法与穴注的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被针疗法的疗效优于穴注疗法。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研究有140多年的历史,虽然在专业书籍和杂志中有过皮神经卡压的论述,但并未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正式分开,多年来也没有人正式提出过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概念。董福慧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尸体解剖,首次提出了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概念,发现临床许多皮肤感觉障碍的病变与一些痛症均与皮神经卡压有关。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包含于周围神经卡压或压迫综合征中。由于人们的忽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常常被误诊,很多患者接受了多种方法长期反复的治疗而疗效欠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