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均为住院患者,符合以下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上海市卫生局主编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泄泻”篇,制订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的中医诊断标准。
脾气虚型 证见大便塘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或胃纳减少或食欲减退,或食后腹胀,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脾阳虚型证 见晨起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胖,苔薄白,脉细。
肝气乘脾型 证见大便塘泻呈稀糊状,且大便次数增加,每日3次以上,肠鸣腹痛,疼痛多在脐周或一腹部,泻后痛缓,或伴有胸胁胀闷,暖气纳呆,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而缓。
脾虚夹湿型 证见大便粪质清稀,或完谷不化,大便次数增加,食后胀满,疼痛不适,纳呆乏力,不喜言语,舌质淡,舌体胖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缓。
病例纳人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接受热敏灸疗法,并能完成疗程者。
有胆囊切除术后史,年龄18-65岁的患者。
符合西医慢性腹泻及中医诊断标准。
大便常规检查无细菌及脓血细胞,有时可见脂肪小滴。
排除病例标准:依从性差,目前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者。
部分患者在短期内腹泻自行缓解。
术前已有腹泻者。
因进食不洁饮食、服用泻药及结肠镜检查证实有溃疡性结肠炎等,有明确病因所致的腹泻。
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精神病患者以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患者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进行辨证分型:脾气虚型、脾阳虚型、肝气乘脾型及脾虚夹湿型,实施辨证施灸,主穴取中脘、大肠俞、足三里、下巨虚。配穴:脾气虚加脾俞、章门,脾阳虚加命门、神闭、气海、大椎,脾虚夹湿加阴陵泉,肝气乘脾加章门、肝俞。采用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陈日新教授的“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即热敏灸疗法,以腹部、腰背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在中脘、大肠俞、足三里、下巨虚等穴位或其附近区域,距离皮肤2 cm左右施行悬灸,探查热敏化腧穴(即“艾热”具有透热、扩热、传热等特征),根据热敏化腧穴的位置,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先回旋灸2 min以温热局部气血,然后雀啄灸2 min加强敏化,再循经往返灸2 min来激发经气,最后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每日灸治1次,每周6次,休息1d,连续治疗2周。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治疗期间,避免感受风寒、情志刺激,忌食辛辣、刺激、富含纤维素等之品及根据医嘱予以营养支持疗法等。
热敏灸的注意事项: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尤其要注意不同病证与患者之间的差异。
艾灸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火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被等。
灸完毕,被熄灭后的艾条应装人小口瓶,防止复燃致火灾,密切注意施灸部位皮肤情况,以皮肤微红温热而无灼痛为度,尽量防止出现水疤,如灸后出现小水疤,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疤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并注意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冬季要注意保暖。
疗效评定:参照《肛药新药治疗泄泻的临床指导原则》制订。
治愈 大便性状、次数恢复正常,症状积分减少≥95%。
显效 大便性状、次数基本正常,症状积分减少≥70% ,<95%。
好转大便性状、次数稍有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0%,<70%。
无效 大便性状、次数无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0%。
症状改善用减分率表示,减分率一(治疗前总分一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X 100 。
安全性评价标准工级:安全,无任何反应;且级:比较安全,不良反应较轻,不需要作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Ⅲ级:有安全性问题,不良反应较明显,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Ⅳ级:因不良反应终止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