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暖花开 于 2016-5-9 16:39 编辑
舌针疗法属于微针疗法,通过针刺刺激舌体上特定穴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舌针疗法的提出起于现代,但是在舌上刺血或者针刺的历史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疟篇》中说“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先其发时如食倾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继《黄帝内经》后,《针灸甲乙经》、《千金药方》等古籍对舌上刺血或者针刺都有不同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在生物全息理论及微小针刺系统的影响下,舌针疗法步人发展的快车道,著名中医管正斋先生率先提出舌针疗法,称之为管氏舌针。继管氏舌针以后,又有孙介光、盛伟等学者先后提出不同舌针穴位分布,为舌针疗法临床应用作出巨大贡献。 周庆教授为天津著名针灸专家,临证近三十载,博采众长,承岐黄术,学术精湛,针技超群,力倡微针疗法,尤善用舌针,效如桴鼓。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录其舌针经验如下。 倡解剖相连.脏腑相关取穴法 中医学认为:舌者心之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舌,其窍开于舌。而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舌与五脏六腑有着直接的经络联系。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息理论在各个学科,尤其在针灸学方面的延伸与扩展,后世医家基于舌本身与五脏的密切性、全息性,与颅神经联系的紧密性等特点,尝试用针刺舌的方法来改变异常的舌苔、形态、舌色等以治疗疾患,并发现有较大临床价值的40个舌穴。其中舌背14穴,主要是和个体各脏腑相对应,基本合乎解剖中各脏腑的投影;舌底26穴,呈倒置人形,舌阜为头部,近舌尖处为足,舌系带为脊柱,伞装为上下肢。周庆教授在中医理论和针灸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解剖知识及生物全息论,率先将舌针的取穴法高度浓缩简化为“解剖相连,脏腑相关”,即解剖上相邻的穴位则采用一针透刺,在中医学上与脏腑相关的穴位采用点刺法,既减少针刺时间,又减轻了患者痛苦。 引邪外出,从血分而出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通过其“行气血、营阴阳”的功能维持着人体机能平衡。一旦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失常,机体就会发生疾病,而解决办法就是“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苑陈则除之”,血去则经隧通矣。即通过刺络放血的方法疏通经络中塞滞的气血,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从而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使机体的机能恢复正常。有鉴于舌部不宜留针的局限,周庆教授将放血疗法应用于舌针疗法中,并提出“宜快不宜慢,宜短不宜长,宜浅不宜深,散刺多出”的无痛、高效舌针疗法,即针刺舌部穴位时,不强调气感,刺人即可,故针体宜短,且刺入部位较浅,患者疼痛感方能较轻;需出血穴位,则散刺、多刺以求出血较多,并通过放血疗法引邪从上从舌而出。 针后敷药,强化针效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结合穴位和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其特点在于不通过胃肠道,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和对胃肠道环境的破坏作用,生物利用度较高,同时给药方法简便,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小,患者容易接受。周庆教授巧妙将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与舌针疗法相结合,在针刺舌部穴位放血后,将中药超微颖粒以医用棉棒敷于针刺的穴位,使药物循穴而人,深达脏腑,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极大地提高了舌针的临床疗效,尤其是远期疗效的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