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为中医院大院传统疗法科、理疗科门诊病人,年龄27-58岁,平均(41.2士7.60)岁;病程1-15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病史:有外伤后治疗小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多发于中老年人,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2)颈项部酸痛,肌肉僵硬、板紧,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和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3)颈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颈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颈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 纳入标准:(l)符合诊断标准者;(2)年龄20-60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器质性和其他功能性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胸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颈胸椎转移灶、脊髓型颈椎病、精神性疼痛等;(2)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者;(3)有药物过敏史,或对针刺、注射过敏者;(4)同时或者1周前服用与本病治疗有关的其他药物者;(5)有情感或精神障碍者;(6)妊娠妇女;(7)不合作者。 治疗方法:取穴:采用靳三针疗法中颈三针、背三针共5个穴位(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天柱穴位于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百劳穴位于第5,6颈椎之间,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风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针刺操作:皮肤常规消毒,用30号2寸毫针,天柱、百劳、大杼用自刺法,风门、肺俞穴用斜刺法,均可刺入1-1.5寸,进针后行小幅度捻转手法至局部有酸麻胀感,留针20 min,每10 min钟行捻转手法1次。治疗1次/d, 5次/周,1周为1疗程。 注意事项:针刺背部穴位和触发点封闭时注意针刺或注射角度、方向和深度,防止伤及内脏。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疼痛程度的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疗效标准:采用中华疼痛学会韩济生院士推荐的VAS加权值的计算方法141:VAS加权值=(A-B)/Ax100% (A=治疗前VAS评分,B=治疗后VAS评分)。治愈:VAS加权值在75%-100%之间;显效:VAS加权值在50%-75%之间;有效:VAS加权值在25 %-50%之间;无效:VAS加权值<25%。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17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 颈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于长期俯案、低头工作的人群,感受风寒湿邪也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患者多表现为肌肉疼痛、保护性僵直、活动障碍、肩胛背部困痛等。靳三针疗法是著名针灸专家靳瑞教授多年临床工作的经验总结,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疾病,其中的某些穴位组介对于此类疾病有一定疗效。 颈背肌筋膜炎是颈背部肌肉、筋膜的急慢性损伤引起的炎症,该病亦可山于身体的姿势小良使颈背部肌肉、筋膜长期处于伸展状态,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慢,产生炎症。颈背部软组织的急性损伤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产生纤维性病变而肥厚,肥厚的组织又刺激周围的其他软组织,出现恶性循环,而产生疼痛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