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30|回复: 1

浅析灸疮促发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发表于 2016-5-19 16: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灸”亦称“灸”,指用艾火直接烧灼、“灸法”又名“着肤灸”、“明灸”,现代多称作“瘫痕灸”、“化脓灸”、其他的火热疗法,如张仲景统称为“火法”,而“火法”包括熏法、熨法、粹法等。现代针灸学对于“灸法”与“火法”的区分并不严格,将“艾条灸’等熏法亦归类为“灸法”。“灸法”的灸温明显高于“火法”,产生特有的灸感—“灼痛感”、“灸疮”则是“灸法”产生的必然结果。

灸疮促发的意义

预测疗效   发灸疮可增强局部刺激,延长作用时间,增强艾灸的疗效,自古就被视作为艾灸起效的标准。《针灸资生经》引《下经》云:“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焦,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小品方》谓:“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外台秘要》曰:“得发则疾易愈、”《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针灸易学》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医宗金鉴》中“灸疮调治歌”曰:“灸疮不发气血竭,七日发脓病必除。

预防疾病   灸疮预防疾病,体现了“治未病”思想、俗话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指灸至发疮化脓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千金要方》记载:“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十壮。因此而愈,不复发也。”“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四》对预防中风有明确记载:“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指出当患者有中风先兆时,可在足三里、绝骨处发疮化脓灸来防治中风。

治疗疾病   古代灸法除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症外,还大量用于治疗急症,如:卒中风、妇人横产、卒心痛、卒狂惊悸、腹厥痛、小儿惊痫、小儿急喉等。

促灸疮的方法

         灸疮的形成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外加的促发因素、灸量等均有密切关系。而且《资生经》云:“若任其自然,则终不发矣。”这说明人为地采取干预措施来促发灸疮是很有必要的,古代医家为此创造了诸多发灸疮的方法。

增加灸量   在原有基础上加大疮面火力,增加壮数以补充加强热刺激。王执中在《资生经》中描述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子尝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两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灸左足一壮,遂发两月。”由此可知,发灸疮与灸量关系密切。

热熨法   《针灸甲乙经》中就有关于发灸疮的最早记载:“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即发、”“或灸履熨之,三日即发。”其操作关键就在于“令热,熨之”,以增强穴位局部的刺激。

外用药   采用穴位外敷葱白、麻油、皂角汤等辛温发散或生肌的药物来促发灸疮。《太平圣惠方》记载:“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青葱,于灰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资生经》也提到“频用生麻油渍之,而发”,或“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针灸集成·发灸疮法》记载“用薄荷、桃柳叶煎汤温洗”。

调补法

药物温补   窦汉卿认为灸疮不发的原因是“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 对于这种素体亏虚、气血不足的患者需采用内服补益气血的药物来促发灸疮。《针灸资生经》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气血故也。”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法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古今医统》记载“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神灸经纶》曰:“若见灸疮不发,用故鞋底焙热熨之,三日而发,仍以小鸡、鲢鱼、豆腐等物与食,灸疮必发。’施延庆老师在《化脓灸须知》中提到,为发灸,可将老母鸡煮烂熬汤,酌加笋尖调味,也可以鲜鲫鱼、蘑菇、香菇、鞭笋等作汤,宜白汤清淡,及适量吃点甜酒酿之类,每日轮换食用。

        西医学认为发灸疮法主要是通过灸疮化脓所产生的物质刺激人体,从而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灸疮所产生的疫苗是多样、随机、非特异性的,所以较特异性的疫苗而言,化脓灸需要更大的疫苗数量、)这就是古人强调“灸后必得疮发(脓出多)”的原因。在针对新的流行性疾病时,由于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以及出现新的病原体,如H7N9,已有的疫苗失效或新的疫苗尚未研发,导致对疾病束手无策、)虽然发灸疮法有此缺陷,但此时确有用武之地。灸疮化脓,通过非特异性的免疫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临床研究证实,发灸疮法可从多方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刘宏通过化脓灸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的疗效观察,结果显示,化脓灸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的含量较针刺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刘明清运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推论:化脓灸使穴位局部产生炎症性反应,从而增强外周循环,促进免疫细胞向淋巴组织内移动及再循环,刺激局部免疫应答,并能增强巨嗜细胞的吞噬作用。此外化脓灸能激活胰腺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的接触,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杨力强等通过对比感冒易感患者治疗前后IL-1β水平,研究化脓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感冒易感患者IL-1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经化脓灸治疗后患者IL-1β含量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化脓灸能提高易感者IL-1β水平。邓柏颖等用化脓灸双侧足三里及悬钟来研究化脓灸对体虚易感患者免疫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化脓灸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针刺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化脓灸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免疫球蛋白A及补体C3有明显改善(P<0.01),表明化脓灸防治体虚外感可能与其对IgAC3的改善有关。张海蒙等用化脓灸治疗乙型肝炎,并观察肝功能及病毒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虽然在灸疗过程中肝功能指标有一过性损伤,但灸疗结束后,各项指标均得到好转,其中ALT的变化最为显著。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16: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灸法是如何做到“刺激于外,调节于内”的呢?化脓灸过程中会产生“灼痛”等灸感,陈日新等,称其为艾灸热敏化反应,即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有研究表明艾灸能诱导局部组织热休克蛋白(HSPs)增加,认为艾灸刺激有效地诱导HSPs的产生,可能是艾灸治疗作用机理之一。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艾灸热刺激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有密切关系。艾灸可引起皮肤局部炎症反应,出现红肿,自细胞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加。而肥大细胞通过释放颗粒介质来影响机体内多种生物反应过程。罗明富等研究发现,艾灸穴区MCs脱颗粒作用明显强于针刺。这此颗粒物质中含有5-羟色胺、组胺、前列腺素等,它们介导机体组织的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和反应。李慢等研究发现,福尔马林所致的炎症局部肥大细胞明显增加,电针“阳陵泉”等穴后,穴位局部肥大细胞明显增加,病灶局部肥大细胞较炎症组明显减少。由此可推论,灸法也可能是通过增加穴位局部的“炎症”来产生效应的。随着现代神经生物学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在人体皮肤中分布着TRP蛋白受体(瞬时电位感受器)。其中TRPV亚族中的TRPV1等是机体感受温度刺激的重要初级分子换能器。TRPV 1可被>43℃的热刺激、酸性环境、辣椒素、炎症物质等激活。化脓灸产生灼痛感时,其局部皮温就高于43℃。换而言之,“灼痛感”代表的就是>43℃的适宜灸温,是灸法起效的关键〔)当局部皮温高于43℃时,激活TRPV1,产生温度一化学藕连联动,引起生物信息级联反应而获得治疗疾病的效果。而穴位局部的炎症又可以降低激活TRPV1所需的温度阈值,从而使得灸法效应最大化。



    面对现代医疗环境,化脓灸挑战与机遇并存。化脓灸如何走出困境,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化脓灸。从检索到的近10年化脓灸相关临床文献涉及的病种可以看出,难治性疾病是化脓灸的主要适应病症,尽管化脓灸会产生“灼痛感”,但相对病情而言,这种“小创伤,大效应”是完全值得的。其次,是缓减施灸过程的疼痛。在灸疗过程中,可采用麻醉、拍打局部、数数、抚摸等方式来缓减疼痛。《寿世保元》载:“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要以铁物压之,即止。《明清时期医鉴》记载:“用药制过的纸擦之,使皮肉麻木。”《扁鹊心书》中也有:“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睡圣散)即昏睡,不知痛。陈日新认为在“透热点”上艾灸可以做到无痛化脓。现代亦有局部麻醉后艾灸的报道、总之,灸法的推广应用仍需要各位同仁的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1 23:07 , Processed in 0.13513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