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亦称“灸焫”,指用艾火直接烧灼、“灸法”又名“着肤灸”、“明灸”,现代多称作“瘫痕灸”、“化脓灸”、其他的火热疗法,如张仲景统称为“火法”,而“火法”包括熏法、熨法、粹法等。现代针灸学对于“灸法”与“火法”的区分并不严格,将“艾条灸’等熏法亦归类为“灸法”。“灸法”的灸温明显高于“火法”,产生特有的灸感—“灼痛感”、“灸疮”则是“灸法”产生的必然结果。
灸疮促发的意义
预测疗效 发灸疮可增强局部刺激,延长作用时间,增强艾灸的疗效,自古就被视作为艾灸起效的标准。《针灸资生经》引《下经》云:“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焦,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小品方》谓:“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外台秘要》曰:“得发则疾易愈、”《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针灸易学》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医宗金鉴》中“灸疮调治歌”曰:“灸疮不发气血竭,七日发脓病必除。
预防疾病 灸疮预防疾病,体现了“治未病”思想、俗话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指灸至发疮化脓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千金要方》记载:“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十壮。因此而愈,不复发也。”“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四》对预防中风有明确记载:“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指出当患者有中风先兆时,可在足三里、绝骨处发疮化脓灸来防治中风。
治疗疾病 古代灸法除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症外,还大量用于治疗急症,如:卒中风、妇人横产、卒心痛、卒狂惊悸、腹厥痛、小儿惊痫、小儿急喉等。
促灸疮的方法
灸疮的形成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外加的促发因素、灸量等均有密切关系。而且《资生经》云:“若任其自然,则终不发矣。”这说明人为地采取干预措施来促发灸疮是很有必要的,古代医家为此创造了诸多发灸疮的方法。
增加灸量 在原有基础上加大疮面火力,增加壮数以补充加强热刺激。王执中在《资生经》中描述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子尝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两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灸左足一壮,遂发两月。”由此可知,发灸疮与灸量关系密切。
热熨法 《针灸甲乙经》中就有关于发灸疮的最早记载:“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即发、”“或灸履鞨熨之,三日即发。”其操作关键就在于“令热,熨之”,以增强穴位局部的刺激。
外用药 采用穴位外敷葱白、麻油、皂角汤等辛温发散或生肌的药物来促发灸疮。《太平圣惠方》记载:“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青葱,于灰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资生经》也提到“频用生麻油渍之,而发”,或“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针灸集成·发灸疮法》记载“用薄荷、桃柳叶煎汤温洗”。
调补法
药物温补 窦汉卿认为灸疮不发的原因是“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 对于这种素体亏虚、气血不足的患者需采用内服补益气血的药物来促发灸疮。《针灸资生经》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气血故也。”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法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古今医统》记载“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神灸经纶》曰:“若见灸疮不发,用故鞋底焙热熨之,三日而发,仍以小鸡、鲢鱼、豆腐等物与食,灸疮必发。’施延庆老师在《化脓灸须知》中提到,为发灸,可将老母鸡煮烂熬汤,酌加笋尖调味,也可以鲜鲫鱼、蘑菇、香菇、鞭笋等作汤,宜白汤清淡,及适量吃点甜酒酿之类,每日轮换食用。
西医学认为发灸疮法主要是通过灸疮化脓所产生的物质刺激人体,从而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灸疮所产生的疫苗是多样、随机、非特异性的,所以较特异性的疫苗而言,化脓灸需要更大的疫苗数量、)这就是古人强调“灸后必得疮发(脓出多)”的原因。在针对新的流行性疾病时,由于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以及出现新的病原体,如H7N9,已有的疫苗失效或新的疫苗尚未研发,导致对疾病束手无策、)虽然发灸疮法有此缺陷,但此时确有用武之地。灸疮化脓,通过非特异性的免疫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临床研究证实,发灸疮法可从多方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刘宏通过化脓灸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的疗效观察,结果显示,化脓灸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的含量较针刺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刘明清运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推论:化脓灸使穴位局部产生炎症性反应,从而增强外周循环,促进免疫细胞向淋巴组织内移动及再循环,刺激局部免疫应答,并能增强巨嗜细胞的吞噬作用。此外化脓灸能激活胰腺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的接触,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杨力强等通过对比感冒易感患者治疗前后IL-1β水平,研究化脓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感冒易感患者IL-1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经化脓灸治疗后患者IL-1β含量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化脓灸能提高易感者IL-1β水平。邓柏颖等用化脓灸双侧足三里及悬钟来研究化脓灸对体虚易感患者免疫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化脓灸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针刺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化脓灸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免疫球蛋白A及补体C3有明显改善(P<0.01),表明化脓灸防治体虚外感可能与其对IgA、C3的改善有关。张海蒙等用化脓灸治疗乙型肝炎,并观察肝功能及病毒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虽然在灸疗过程中肝功能指标有一过性损伤,但灸疗结束后,各项指标均得到好转,其中ALT的变化最为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