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夕瑶 于 2016-6-15 16:40 编辑
腹部手术由于其手术创伤、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及活动减少等因素,极易影响患者术后的肠蠕动功能,导致肠麻痹、肠胀气等,造成患者不适。中医药技术在帮助患者术后尽早恢复肠蠕动功能、消除肠胀气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脐疗,因其操作简单、损伤小、患者依从性好,受到患者好评。笔者查阅了近年来有关脐疗对腹部术后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的研究报道,现将其综述如下.
脐疗促进腹部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脐疗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是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制成丸、散、膏、丹、糊等剂型,将其贴敷于脐中,上用胶布、纱布等覆盖固定,或在脐部给予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脐疗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尤其对衰老、幼稚等“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的患者,其治疗作用尤为突出,可以补内治之不及。
脐穴名神阙,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又是肾间动气之所处,故神阙穴与脾、肾、胃关系最为密切。神阙是人体生命之根,真气所系之处,属任脉,为冲、任、督三经经气会聚之处,具有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作用。用药物敷脐,可通过脐部由经络循行迅速达到病灶,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正如《类经图翼》中所说:“脐,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命之源,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
现代医学认为,脐部的血管分布非常丰富,脐中含有腹壁动、静脉分支,药物渗透性强,吸收快;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脐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脐动脉壁还有利于药物吸收的特殊结构。此外,脐部表皮角质层较薄,又无脂肪组织,屏障作用差,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通,内与小肠相连,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脐又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的最终闭合处,皮肤敏感度高,有利于药物通过经络发挥作用。因此,用药物敷脐具有穿透力强、弥散快的特点,能迅速发挥治疗作用。渗人皮肤的药物还能作用于神经末梢,调整神经功能,激发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此外,脐疗时经络的感应传导、神经体液的调节、药物的透皮吸收之间可产生相互激发、迭加的效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因此,采用脐疗时,即使给脐部施以较小的刺激(治疗信息),亦能取得较显著的治疗效果。
脐疗的各种方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从各种刺法的作用人手,分为治神法、得气法、导气法、行气法、辨气法、补泻法等。凡针刺应以治神为先,神治则宜于得气,得气后则应守气,以增强疗效;如果疾病没有明显的虚实状况,得气法即可起效;如果效果不佳,可应用导气法,导引经络之气,通过自身的调节发挥作用;穴取远道,可用行气法使气至病所;如果疾病已有虚实存在,则应运用补泻手法。分析近几年的文献,神阙穴用毫针刺法的较少,且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
拔罐法 神阙穴拔罐是中医脐疗法的一种,通过拔罐充分激发神阙穴调节经络气血运行的枢纽功能,两者功效相加,相辅相成。从经络循行来看,足阳明经“下挟脐(《灵枢.经脉》)”,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灵枢.经筋》)”。故神阙穴与脾、胃相连,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神阙穴拔罐具有健脾胃的功效.从部位上来看,脐与大肠、小肠、脾、胃距离很近,脐的深部即为大肠。在神阙穴上拨罐可以直接调理胃肠道的蠕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