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病例均来源于第二附属医院中风科收治的脑卒中住院患者,诊断依据2005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相关内容。偏瘫侧足下垂,踝足关节不能背屈,意识清醒,能配合治疗。年龄45- 74岁,平均(60.3±21.6)岁;病程30-120 d,平均(59.3±24.2)d;脑出血13例,脑梗死26例。 治疗与观察方法:一对一的康复训练+经筋刺法 采用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内容包括 I)早期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摆放,仰卧位时。患膝下放一小枕头维持舰膝轻度屈曲,躁关节保持中立位,防止踝内旋。当患者进人Brunstroros Ⅲ期后,采用抑制性体位.踝部采用背屈外翻式,即患者仰卧位,健足背置于患足后跟外侧,足背前部伸人患足底前部,呈交叉状。(2)全范围被动活动踝关节并做跟腔牵张训练。(3)通过下肢屈肌协同模式训练舰屈肌的收缩激活踝背屈。(4)站立及平衡功能训练采用站斜坡板等方式练习下蹲动作,诱发足背屈。(5)步行功能的训练尽量使髋、膝、踝及全身各部联合动作协调,保持患侧足背屈,膝伸展,腿向前迈出时,脚跟着地。(6)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1加d,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经筋刺法代。取穴:在患侧肢体踝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点,以痛为腧。配穴:罐髎、巨髎(足三阳经筋之结)、会阴(足兰阴经筋之结)。操作方法:选用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针灸针(0.30 mmx50 mm),直刺或斜刺进针,针尖直达骨膜,捻转得气后,将针尖退至皮下,再顺肌腱走向一前一后透刺,并反复提插捻转(捻转幅度为180-360度,频率90-100次/min;提插上、下幅度2-5 mm),针感强度以病人能忍受、关节不发生阵挛为度。配穴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1次/d,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观察方法及疗效钊断 (1)关节活动评定:利用关节角度计,严格按规定方法,测量踝关节背屈主动活动度(activerange of motion,AROM)和被动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lion, PROM)及外展活动度。(2)根据Fugl-Meyer (FMA)评定法对踝关节运动、跟腱反射进行评定。(3)总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痊愈:ROM为健侧的90%以上,踝关节运动、跟腱反射评分增加91 %-100%;显效:ROM为健侧的71%-90%,踝关节运动、跟腱反射评分增加71%-90%;有效:ROM为健侧的30%-70%,踝关节运动、跟腱反射评分增加30%-70%;无效:ROM为健侧的30%以下,踝关节运动、跟腔反射评分增加少于30%。 经治疗,39例患者中,临床痊愈9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4.3%。 足下垂是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一种病症,表现出足跖屈、不能背屈或背屈功能减弱,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其治疗也较棘手。我们经多年反复摸索,根据经筋理论,发现采用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有效,配合康复技术,疗效更佳。 中风后足下垂状态是因为不可逆的中枢运动神经损伤以及病灶和水肿对某些运动神经元的不完全损伤,大脑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失去控制,低级中枢原始的反射失去抑制。表现出患者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协调异常的一种痉挛模式,且制动超过3周,关节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变为致密结缔组织而导致关节挛缩变形。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可以较好地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故脑卒中足下垂患者通过早期康复治疗,采用正确的下肢摆放,正确的感觉输入,下肢舰关节和膝关节的协调控制,踝背伸的诱发训练,跟腱的牵拉,正确偏瘫下肢步态摆动训练对改善痉挛状态有较好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