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与膜原做为中医学的两个范畴,同属于中医学中的形态学概念,具有实际的解剖学基础,虽同出于《内经》,但是相对于经络气血等形而上的范畴,后世医家对两者的研究明显不足,即使在当前也仍然十分薄弱。本文尝试以现代解剖学筋膜理论进展为依据,探讨中医经筋与膜原的形态学实质,以期对中医学相关研究有所借鉴。
经筋与膜原的基本概念
经筋概念首见于《灵枢·经筋》,后世医家对经筋的研究多据此发挥。在《内经》中,“经”与“筋”联用仅见于本篇,而“筋”的概念则广泛散见于各篇。《素问·痿论》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结合其他篇章,筋是“五体”之一,由肝所主。因此“筋”在《内经》中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 “经筋”则是“筋”的下位概念。更多学者认为,经筋在实质上等同于筋,仅是强调了从经脉角度对筋的分类与概括。
膜原的概念亦首见于《内经》中的《疟论篇》《岁露论篇》《举痛论篇》《百病始生篇》等四篇文献。据张景岳、丹波元简等人考证,“膜原”在《内经》中应作“募原”,全元起本以后才统称为“膜原”。关于膜,张景岳认为“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类经》)。清末医家周学海对“原”加以总结,“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与肉之交际有隙焉,即原也”(《读医随笔))),并且这种“隙”存在于膜与腹、肠与胃、脏腑之间、横隔中焦等处。综合两人观点,膜应为一种联络薄筋的组织,遍及全身和脏腑;原指膜间间隙,亦遍及全身和脏腑。膜原连用,应指遍及全身的膜类组织及其间隙。
经筋与膜原的实质研究
关于经筋实质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种是单一组织说,如认为经筋实质是神经组织;另一种是多种组织说,王雨认为经筋类似于肌肉(主要是肌腿和韧带)以及神经系统中的周围神经;《中医筋伤学》认为“筋”相当于四肢与躯于部位的软组织囚;黄敬伟认为经筋是总括全身皮肤、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有机联结结构……是机体的生物活性的庞大器官困。尽管各种提法不同,但可以肯定,经筋涉及范围极为广泛,遍及全身,在组织类型上,几乎与所有软组织相关。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软组织是否完全属于中医经筋范畴,还是这些软组织中的某一类共性组织属于经筋范畴,这是问题的焦点。关于膜原实质,有关报道做了更广泛的推测。苏云放认为膜原涉及胸膜、筋膜、腱膜、肠系膜、腹膜、脏胸膜、壁胸膜。宋起佳等认为膜原也许是集循环、淋巴、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为一体的、遍布全身的综合性单位。由上不难得知,经筋与膜原尽管存在差异,其共性也显而易见,都属于全身性组织,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与其他多种系统的功能联系紧密。
现代筋膜理论进展及筋膜学说的提出
现代解剖学领域的筋膜(fasicia)是指皮肤与肌肉之间、肌肉内部的纤维结缔组织。相对于其他人体组织,筋膜研究长期重视不足。目前已有国内学者关注到经穴分布与结缔组织的密切关系。党瑞山等观察到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与结缔组织的密切相关性;费伦等以核磁共振成像等多种方法揭示了穴位都处于各种不同的结缔组织中。郑利岩等用声测经络技术证实了经脉线的物质基础为筋膜组织。在国外,Heine等发现大部分(82%)穿孔点位置与针灸中361个穴位相一致。Helene M.Langevin提出针灸经穴网络是间质结缔组织网络表象的假说,并应用虚拟人体数据,推断结缔组织与针灸发挥作用机制有关,间隙结缔组织在人体可能起到潜在的重要整合角色。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经穴与筋膜结缔组织的密切关系,为探索筋膜的整体规律奠定了基础。南方医科大学原林教授领导的“863计划”课题组在开展数字人的研究中,通过在筋膜组织聚集处标记和处理,在重建人体模型内呈现出串珠样影像结构,与经穴走行一致。原林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筋膜支架以干细胞为核心,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一个新的独立功能系统一一支持储备及自体监控系统;从功能系统角度研究人体结缔组织形态与功能的学术领域称为筋膜学(fasciology) }。这一学说为探讨中医经筋与膜原实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中医经筋与膜原实质的筋膜学分析
依据筋膜学说的基本观点,并与中医文献中经筋、膜原的有关论述相比较.可以初步认为,中医经筋与膜原实质的整合产物,正是人体筋膜支架体系。从这个角度看,经筋与膜原的解剖学基础,不再是一个多形态组织或多系统的联合,而是一个独立的功能体系的概念。
经筋与膜原的不同实质体现为现代解剖学中筋膜的多样性
筋膜学说认为,筋膜在人体不同部位呈现出结构的多样性,由浅人深依次分为 1)真皮致密结缔组织;(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3)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4)肌间隔和肌间隙结缔组织;5)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这五类筋膜在人体内部构成了完整的支架体系。
根据《灵枢·经筋》的描述,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末端指爪,沿四肢腕、肘、踝、膝、股上行,阴经多终止于胸腹,阳经上行至颈项,终于头面。此外,还有多条经筋进入体腔。如手太阴经筋下结胸中,散贯责;手少阴经筋结于胸中;手厥阴经筋散胸中、结于责;足太阴经筋散于胸中等。基于这种记载,中医经筋至少应该包括前三种筋膜以及内脏被膜与间隔。另根据前文膜原的分类,膜原应泛指全身膜性结构及其间隙,以脏腑膜类组织为主,也遍及全身。可见,筋与膜在中医学体系中同属于外联全身、内联脏腑的膜性组织,只不过膜比筋软且薄,居于深层。但后世医家的论述重点发生了偏移:论经筋偏于体表四肢,论膜原偏重体腔内部。如果突破这种局限,依据《内经》理解筋与膜,可以发现两者整合而成的共同实质,与现代筋膜学所指的筋膜支架体系非常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