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在研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目门》时,运用五轮学说、八廓学说、后天八卦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倡导的一种微针疗法;是将眼睛周围按照八卦分为八区十三穴,即八区:乾、坎、良、震、巽、离、坤、兑。十三穴:肺穴、大肠穴、肾穴、膀胱穴、上焦穴、肝穴、胆穴、中焦穴、心穴、小肠穴、脾穴、胃穴、下焦穴。根据白睛血络的变化,为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并且在20余年的临床治疗IBS实践中证实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病因与病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与精神因素有关,以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和大便形状异常,持续或间歇发作,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以解释。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腹痛”范畴。中医认为七情失调可引起内脏功能发生紊乱,尤其对肝脾有很大的影响。《素问·举痛论》篇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泻”的记载。《医学人门》亦曰:“肝虚债怒所伤,木克脾土门户不束。”“怒”引起泄,是由于脾气虚、食滞、湿阻、肝气横逆乘脾犯胃、气机郁滞引起脾失健运而发生的腹痛泄泻。同时肝为刚藏,主疏泄。一旦恼怒、焦虑紧张等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正如张景岳所曰:“凡遇怒气便做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两脏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使脾气本强,即有肝邪,未必能入,今即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可见脾气虚弱也是发生本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若脾强则不受肝乘,在脾胃损伤的情况下,为外界环境所扰,情志所伤,肝失条达,则肝脾同病,导致疾病的发生。精神优郁,肝气犯胃,脾胃运化失常而泄泻;思虑伤脾,湿滞内生,复因饮食不节,或为清浊不分而下泄;或为肠胃热结而腑行不畅。病久又易耗伤脾肾阳气。中寒日久,损伤肾阳,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发为泄泻。总之,与本病相关无外乎肝、脾胃、肾、小肠等脏腑。 中医分型 肝失硫泄型肝失琉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影响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其中包括脾气不升则生飨泻,即腹泻;胃气上逆则生嗔胀,即腹痛腹胀。影响调畅情志的功能,是调畅气机功能的延伸;若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稍受刺激,即肝郁化火,肝火的升泻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心情易于急躁,愤怒,这也就是IBS易激惹的原因之一。 脾失健运型 脾主运化水谷,即对饮食的消化吸收。饮食人胃后,脾将食物运化为水谷精微,再将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以发挥其生理作用。若脾的运化水谷功能失常,食物将不能正常运化或停滞在胃和肠内,即形成腹痛、腹泻、腹部不适、大便性状异常改变等症。脾主升清,所谓“升清”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又说“脾气主升。片若脾气不升,就破坏了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的协调平衡,即胃不降浊,就会出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 肾阳虚衰型 肾阳是一身元阳之本,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的作用。中寒或者病久损伤肾阳,则脾失肾阳的温煦,可出现脾肾阳虚之证,即五更泄泻、下利清谷等症。 大肠传导失司型 传化糟粕功能,大肠是接受胃和小肠消化和吸收后的残渣,在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过肛门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即接上传下之意。“变化出焉”,即将糟粕化为粪便。若大肠的传导功能异常,糟粕停滞在肠道中就会见到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