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来源于医院皮肤科门诊,平均年龄32. 1岁(9一50岁);符合以下入选标准:诊断符合《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白癜风的诊断标准,分型属于气血瘀滞型,并同意配合进行火针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1)光敏性皮炎患者;(2)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者;(3)晕针者;(4)皮肤肿瘤患者;(5)白内障、青光眼、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损伤者;(6)治疗前两个月经药物治疗和火针治疗者。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分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患者白斑全部消退,恢复正常肤色;显效:患处白斑部分消退或缩小,恢复正常肤色的面积占皮损面积≥50% ;好转:患处白斑部分消退或缩小;无效:白斑无色素再生或范围扩大:总有效率以基本痊愈率加显效率加好转率计。 治疗方法:给予口服祛白一号方(桃仁15g、红花15g、香附15g,茯苓30g、浮萍15g、荆芥15g,紫草45g、墨旱莲30g、苍术15g、女贞子30g、何首乌30g、白蒺藜30g、桂枝10g),每日一剂,共取汁400m1,早晚饭后各服200m1,女性月经期停用:另加用火针治疗,针具选用26号(0. 45mm x 40mm )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在150m1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后,针刺白斑部位及区域外周1 cm范围,深度以浅刺即可,不出血为度,密度为每隔0.5mm进针,频率为一周一次对照组:服用祛白一号,用量与服用方法与治疗组一致,但不进行火针治疗。 78例患者经过16周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痊愈11例,显效16例,好转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 50%,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白癜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白色斑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一般发病时无自觉症状,病程长短不一,全身任何部位皆可发病。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气血失和,脉络瘀阻。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其病机为黑素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黑素颗粒生成减少所致。 本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治愈率低,虽然不影响患者健康,但因患处常见于暴露部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目前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一般选择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类,西医学认为自身免疫缺陷是白癜风发病的病机之一,临床中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异酯肌苷、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环孢素A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包括口服和外用两种给药方式,外用糖皮质激素可直接作用于皮损局部,破坏局部的免疫反应,促进黑素细胞的恢复,但激素如果用药不当,副作用较大;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会配合一些光化学治疗、窄谱UVB治疗与激光治疗;同时对于稳定期的白癜风患者可选择自体表皮移植、自体黑色素移植等手术疗法,但是此种方法条件要求比较高,费用也很高,很难普遍开展。 火针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中,称火针为“大针”和“燔针”,火针疗法在当时称为“焠刺”“燔针”,《灵枢》云: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将火针称“烧针”和‘“温针”; 晋代的陈延之《小品方》中提到了火针的名称,《小品方》云: ’附骨疽,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有石痈者……脓浅易为火针……”指出外科附骨疽、石痈均是火针的适应证; 晋朝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关于火针的施术要点上,《针灸大成》中记载“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火针疗法是用火烧红针尖迅速刺入皮肤,予以一定的热性刺激,达到针和灸的双重作用: 通过火针刺激白斑局部,达到以下目的 1) 使人体阳气振奋、经气激发、经络通、气血行,化湿滞,扶助人体正气,从而扶正驱邪;(2) 刺激局部,使气血通畅,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激活酪氨酸酶活性,促进黑色素生成,从而有效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