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经络养生 于 2016-8-8 16:37 编辑
60例均为针灸康复科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6年。符合以下纳入标准:
①符合1993年全国第2届颈椎病诊断标准;
②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视觉症状及神经根症状:
③上颈段及枕神经处有压痛,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高血压病、贫血等疾病)所致的眩晕;
②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影响治疗方案实施;
③治疗前2周内接受过其他颈项取穴方法的治疗者。
治疗方法:所有病人治疗前经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
主穴:颈项九针,(一个单穴,四个双穴),即风府、天柱(双)、风池(双)、完骨(双)、翳风 (双)。
配穴:肝肾阴虚型配太冲、太溪,气血亏虚型配足三里、三阴交,痰浊上扰型配丰隆、阳陵泉。
操作方法:颈项九针取2寸30号毫针,向喉结方向刺入,深度为1一1.5寸,以得气为佳.
配穴操作:采用1.5寸30号毫针,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其间每隔10分钟捻转行针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再行TCD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并在治疗前和2个疗程结束后各做TCD检查一次。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TCD检查结果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TCD检查结果较前改善≥40%。
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TCD检查结果无变化或改善<40%.
60例中,痊愈38例,占63.33%;好转19例,占31.67%;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95%.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因颈椎退行性变影响椎动脉对脑干或迷路的供血而引起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颈椎病发病率为3.8%一17.6%,其中约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一旦患有此病,往往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手段众多,针灸是公认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的“眩晕”、“头痛”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等记载,认为本病内因肝肾不足、阴虚精亏,外因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所致。我们采用颈项九针为主穴局部从集性针刺以升发阳经气使之上注于脑,髓海得养则眩晕可消。颈项九针中风府穴位居督脉,督脉总督全身阳经,《甲乙经》云:“督脉、阳维之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亦可调节颈部经气。天柱因穴位位于颈项部而得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之穴,能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是治疗颈部疾病的要穴,《甲乙经》云:“眩、暴挛,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之穴,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风池位于颈部,又是手足少阳经、阳维脉之会穴,有平肝熄风,疏散风寒,疏利颈部关节的作用,主治颈、头、耳、眼等疾患,是治疗颈椎病之要穴。故《甲乙经》曰:“颈项不得顾一风池主之。”《针灸大成》记载:“风池能治颈项如拔,痛不得顾。《通玄赋》云:“头晕目眩觅风池”。完骨穴为足少阳胆经之穴,《甲乙经》曰:“项肿不可挽仰,颊肿引耳,完骨主之。”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甲乙经》:“手足少阳之会。”诸穴均有提升阳气,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