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健康是福 于 2016-8-11 16:50 编辑
患者均为院针灸科就诊患者,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54. 04 ± 9. 70 )岁;病程最短5d,最长27年,平均病程45. 6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诊断标准如下:1)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麻木、疼痛),其范围与颈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除外非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如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等。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或弱阳性,压顶试验阳性或弱阳性。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管矢状径狭窄。4)症状、体征与X线片表现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者,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1)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年龄在20-85岁之间;4)能够接受火针及拔罐疗法者。 排除标准:1)不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2)正在服用其他止痛药物或接受其他方法治疗者;3)不能配合疗程接受治疗者;4)畏惧火针者;5)合并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异常或血液系统疾病者;6)哺乳妊娠者。 治疗方法:针具1)火针,直径0. 5 mm、长25一40 mm的钨锰合金火针。2)毫针:不锈钢毫针,直径为0. 35 mm,长度为25一40 mm。 主穴 颈夹脊穴处最痛点、肩中俞、肩外俞、肩贞穴、曲池穴;配穴:风寒阻络证加大椎、风池,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气海,气滞血瘀型加足三里、太冲,痰湿阻络型加丰隆、足三里,肝肾不足型加肝俞、肾俞。 操作方法 患者反坐于椅子上,取俯伏位,保持颈部舒适及肌肉松弛。治疗组于上述主穴处用指甲掐压出“+”,碘伏消毒后,点燃酒精灯,右手持针用酒精灯外焰部烧至针体通红,迅速刺人穴位内,随即快速出针,每穴点刺2一5下,在主穴上快速拔上火罐,留罐15min。根据本病辨证分型不同,酌情选取2个配穴,治疗方法同上。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不要着水,避免感染。所有患者均每周针刺3次,连续治疗5周。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疼痛、麻木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 % , X线片显示正常。显效:疼痛、麻木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 , < 95% , X线片显示明显好转。有效:疼痛、麻木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 ,X线片显示有好转。无效:疼痛、麻木症状、体征减少不足30% ,X线片显示无变化。 经治疗,25例患者中,治愈14例,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56.0%,总有效率为92.0%。 颈椎病系指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关组织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依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等。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最高,约占50% -60%。 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中,黄帝问岐伯: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或久坐耗气、筋骨失养,或扭挫损伤、气血疲滞,感风、寒、湿邪闭塞,客于经脉,出现颈肩部疼痛、僵硬或上肢疼痛无力、麻木或头痛、头晕、眩晕等;部分患者出现失眠、恶心欲呕、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故治则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颈夹脊穴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每穴下都有脊神经后支及伴行的动静脉分布,结合颈椎M RI定位,将穴位与西医解剖部位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目前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牵引、拔罐等。常用的方法有毫针、电针、针刀、腹针、腕踝针、温针灸、拔罐、水针等,其中以毫针和电针最为常用,有单独疗法,也有综合疗法,但“火针结合拔罐”治疗本病国内文献报道非常少;此疗法能够快速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且操作简便易行,费用低廉;又能显著缩短患者每次的就诊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