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99|回复: 2

万方之祖——桂枝汤方证论,学会桂枝汤通读整部伤寒论

[复制链接]

439

主题

190

回帖

180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08
发表于 2017-5-2 18: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理、法、方、药的代表方。
    柯韵伯称: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然而对于桂枝汤主治和应用,不少人则误入井底。由于《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后世把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殊不知桂枝汤的解表之功,仅仅是其众多功用之一。

一、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讨论桂枝汤的功效与应用。

1、解肌之剂
    《伤寒论》辨别表虚表实,界限甚严,表虚自汗用桂枝汤,表实无汗用麻黄汤。如《伤寒论》中第16条重申:桂枝本为解肌……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柯韵伯称:要知此方专治表虚,但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既然桂枝汤只可解肌,不能出卫分之邪,又为何称为《解肌发汗》之总方呢?其缘于桂枝汤用于解表时,仲景对桂枝汤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的要求:一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温覆令一时许,如此而欲达,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之目的。正如柯氏所称:精义又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解肌之剂的桂枝汤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即啜热稀粥)以助药力,同时温覆,方能汗出病愈。这便是桂枝汤用于解表时为何要啜热稀粥的道理。桂枝汤用于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之所以有这种特殊要求,是因为桂枝汤原本不是一个发汗剂,而是一个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发汗是通过药力的向外开散、透达、泄越发散之功使皮毛、膜理得以开泄,外邪随汗出而解,如麻黄汤发汗是通过药力,使在表的营卫得以调和,肌腠得以疏解,邪随汗而去。
     解肌和发汗同中有异,二者不可混为一谈,这不只是个概念问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桂枝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言: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见,亦可见麻黄汤之发汗与桂枝汤之解肌的区别。《内经》谓: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液生成之来源,实由中焦水谷精微之气所化。故表病服桂枝汤后,啜热粥以助药力,确能鼓舞胃气,助正驱邪,使病邪无复留,外蒸以汗解。而仲景特指出,若不温覆,不啜热粥,即使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是不能发汗的。这也说明温覆和啜热粥是应用桂枝汤发汗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2、调和营卫
    柯氏云:“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以和里……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由此可见,桂枝、生姜两种辛温药同用,更能发挥通阳解肌的作用。芍药、大枣两种润药同用,则能增强和营养阴的效果。桂枝、芍药之相须,生姜、大枣之相得,使两种性质不同的药,相反相成,而起着调和营卫的作用。
    桂枝汤可以解肌,就是桂枝汤能调和营卫之功能的一种体现。但桂枝汤调和营卫之功不仅仅表现为解肌以治太阳中风证的营弱卫强,举凡在表之营卫不和之证,皆可以桂枝汤治之。如《伤寒论》中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宜桂枝汤。第54条又言: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二条自汗证皆非太阳中风之外感,乃为杂病所致在表的营卫不和自汗证,没有外邪,纯属营卫之间的不和谐或卫气自身不和所致。治以桂枝汤,旨在调其营卫,营卫和则愈。这种自汗出证在临床实践中是常常可遇到的,其中一部分病人被现代医学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等。

3、调和脾胃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这是仲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他恐后人一见用桂枝汤便以为是在解表,特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说明本证并非表证,乃是妊娠恶阻,用桂枝汤调和脾胃,以疗胎气上逆所致胃气不和之“不能食”。


439

主题

190

回帖

180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08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8: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4、调理阴阳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此阴阳气血皆虚又皆阴阳失于交泰之候,病人虚损之极。而仲景却舍参、芪、归、地不用,专取桂枝汤补其阴阳气血之虚,再加龙骨、牡蛎以潜阳摄纳,使阴阳交泰。这充分证明了桂枝汤具有补而不峻,温而不燥之功,实为慢性虚劳之证所宜。

5、加减变化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取桂枝汤之意而进行加减变化之方有20余首之多。其中有用以解表,有用以补虚降逆,有用以补阳助阳,有用以调血治血,有用以治疗水气病,其涉证广泛,应用有效。
    5.1 药物的加减桂枝汤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
      主治表虚证之阳虚较甚而汗多不止、恶寒重、四肢拘急;加龙骨、牡蛎,名桂枝龙骨牡蛎汤,主治气阴两虚之梦交、遗精;加葛根、麻黄、半夏,即葛根加半夏汤,主治外感风寒重证兼呕吐;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表虚证兼肺寒喘咳;加当归、细辛、通草、吴茱萸,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气血虚弱、寒邪凝涩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胸阳虚损不振,胸满、脉促;去甘草加黄芪,名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气血虚弱之身体不仁;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水气内停、郁遏阳气之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翕翕发热、头项强痛;去芍药加人参、麦冬、生地、阿胶、麻子仁,即炙甘草汤,主治心阴阳两虚之脉结代、心动悸。
    5.2 剂量变化及加味。
    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黄芪,名黄芪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重用桂枝,名桂枝加桂汤,主治心阳虚之奔豚证;重用芍药,名桂枝加芍药汤,主治脘腹虚痛,阵发性发作;重用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主治脘腹虚痛呀心悸;重用芍药加大黄,名桂枝加大黄汤,主治脘腹虚痛兼大便秘结;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主治气阴两虚兼轻度寒凝之恶寒、身痛、脉沉迟。
  5.3 与他方合用。
    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名柴胡桂枝汤,主治表虚证并肝胆郁热轻证;合越婢汤,名桂枝二越婢一汤,主治风寒郁表兼内热之轻证;合越婢汤,芍药易杏仁,即大青龙汤,主治风寒郁表兼内热之重证;合麻黄汤,即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二方皆主治虚人之风寒郁表轻证,惟后者的解表散寒之力稍弱;合麻黄汤去杏仁、生姜、大枣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即小青龙汤,主治寒饮犯肺之喘咳或兼外感风寒者;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阳虚阴凝、水饮内停之心下坚、大如盘者。
    综上所述,桂枝汤不仅可以治伤寒,又可通治杂病,内外妇儿科,都可采用。如尤在泾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又如柯韵伯所云: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一证……,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即是其理。

二、桂枝汤证论
    现在人体受到病毒的干涉,而机能混乱了。桂枝汤又能如何拆解这个局面呢?
    桂枝汤的五味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我们来一味一味地看:
◎ 桂枝
    肉桂树这种植物,中国古代叫它做“梫”树,因为它具有一种“侵”的力量。据说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是长不出其他杂木的,风气=木气会被它净空、排除。
     而肉桂、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热的,质地是油润肥厚的,这种树的木头亦是鲜艳的橙色,它的气味嗅起来……好比说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诺咖啡,给人一种很开心、热情、不很理性的、情感洋溢的调子。这些调性,正好就像人的心脏。所以,桂枝在入了脾胃以后,它的能量会先同气相求,而往心脏归并。而因为我们取的是它的树枝嫩尖,照中医的理论,一样药物入了人体,它灵魂的记忆,会使它的能量想跑回它原来的位置,于是,和心脏结合后,桂枝药性就会沿着动脉往人的四肢末梢冲去,而冲入脉管中的能量,自然就成为人体营气的一部分,其“侵”力令尚未侵入营分的风邪无法进入营分,这种预防的措施,也是仲景治未病的一种思考。其实,即使寒邪钻入了营分,桂枝辛热的药性也可以驱赶它,所以麻黄汤也需要加桂枝这一味药在营分中镇压,才能用麻黄开汗孔,再把它送出去。
    桂枝,还有一个层面的药性,在论桂枝汤时不必提到,但和一些其他的方子有关系的,就是它通阳的特殊功用。所谓的通阳,就是把人体中隔绝四散的阳气,再重新打通贯、串起来。请读者想像前述桂枝的能量沿着脉管飞奔出去的画面,应该是不难理解。也因为这样,在《神农本草经》中,说到桂枝,会说它治吐吸。
     所谓吐吸,就是一个人呼吸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呼吸很浅,好像才吸进一口气,就马上要呼出来了。这件事的运用,又可以就病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说: 就病理而言,一般说呼吸浅的人是肾不纳气,所以桂枝或肉桂通阳的药性,在这里也很有用。如果去翻翻《傅青主男女科》,就会发现:要直接补肾的药,傅青主多半会加一点炮附子,可是,放在大剂滋阴药队中用来引火归元的方,就一定是用肉桂。《神农本草经》也说肉桂这味药是为诸药先聘通使,除了本身温补肾阳之力之外,它通阳的效果亦为其他药物形成了一种搭铁轨的效果。这个药性的特征在桂枝汤本方不显著,可是在桂枝龙牡汤、天雄散、桂甘龙牡汤、肾气丸之中,就成了相当重要的主结构之一。
     如果把桂枝通阳的性质也考虑进来,《神农本草经》中,它主上气、咳逆、结气、利关节等效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把桂枝汤中的桂枝从三两加到五两,那就变成了治奔豚的桂枝加桂汤。一般说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的道理,只是在说某味药的气味决定它进入人体后运行方向,可是《伤寒论》却会以人工调整的方式来改造一味药或一首方的走向。其调整的诀窍,就在浓度。当桂枝的浓度增加时,它在一帖汤中的比重就相对地变成浊味。于是,当心阳虚连带命门火衰,肾中的冷水闹叛变上攻心脏而形成冲逆之气时,加了浓度的桂枝,就不往上发表解肌,而变成一棵树倒挂下来的姿态,反过来向下去压制这股寒水气了。
◎ 芍药
     说了往外伸展的桂枝,再来就可以说说往内收敛的芍药了。芍药的收敛之力,甚至不必讲得那么多,有一部分是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
     芍药一进入人体,马上构成大部分内脏(心脏除外)的平滑肌就会松开,于是原来在绞痛的症状就会立即缓解。肚子绞痛、胆结石剧痛是用芍药甘草汤,月经痛有当归芍药散(预防药也可用小建中汤),这些大家都晓得了。而在平滑肌松开的同时,其中的大静脉管也会一起松开,于是乎,就会把四肢中静脉里面原本流不回来的血液一起吸回来,原本瘀结不通的静脉血,就这样被扯通了。
    所以芍药甘草汤治脚痛或是腿部静脉曲张一样是很有效的。只是病得不重的人不太适合拿它来做保养药,有病则病受之,没病的时候一吃,就会连续几个小时像是云霄飞车向下俯冲时肚子突然空掉的感觉,蛮难受的。
     这样把血拉回来,不但是破瘀血,同时也等于把血拉回内脏中,所以四物汤用芍药来“敛血”。也因此,芍药本身亦是养肝血、柔肝解怒的主药。它的别名有解仓、甘积、余容等等,一看就晓得是让人肚量变大的药。
     桂枝沿动脉向外冲,芍药从静脉往内扯,刚好形成一圈完美的大循环。
     以仲景方而论,三两芍药对三两桂枝,刚好可以把桂枝汤的作用范畴圈在人身的体表轮廓之内,让它不要太散。而如果是桂枝汤证误用了下法,邪气内陷而胸口胀满时,那就要用桂枝去芍药汤,解掉这一层封印,桂枝汤才会有冲力把邪气顶出去。但如果是到了《太阴篇》,风邪已完全入了里了,那就用桂枝加芍药汤,把力量都束回来,纯打内战就好。
     而在补剂的小建中汤中,桂枝汤加倍芍药再加麦芽糖(饴糖),因为造酒的时候,是上面那层液体蒸馏出酒,所以酒可以引诸药至至高之分,而下面的余渣最底下可以提炼出麦芽糖,因此饴糖的药性除了补脾胃之外,更可说是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然后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原本入心的桂枝,就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在小肠区块的桂枝心火药性大大帮助了人的消化能力。而丹田一暖,命门火也大大得助,同时补消化又补肾阳。而加倍的芍药,搭上了桂枝,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缩小,作用点又拉低了,就会变成从脾胃斜上去平肝,再加上芍药原本就有养肝血的功效,合起来就变成补肝了。所以小建中汤几乎是五脏皆补,很神,如果还要加强补肺,再加点黄耆、半夏,变成黄耆建中汤就得了。
     芍药的药性,说是通阴、破阴结也行,说敛阴也行,两个层面都是对的。
     而合一些较燥的补脾胃药,例如白术,亦可以把它的药性拉进来补到脾阴。如果脾阴已太多,会腹泻了,像真武汤在此时就要去掉芍药。
     吃当归会上火的人,是因为当归会释出肝中所藏之血,平常体质寒而脉管偏窄的人,一下子容不了血量暴增,就会因此而牙龈肿了。这种人如果在当归剂中加一些芍药,再拉些血回肝脏,就不会上火,这个道理亦可见于四物汤之中。有不少人,吃当归会大上火,吃同样是大暖药的小建中汤却会上身清凉,口舌生津,或许亦和此理有关?
◎ 生姜
     古时候的强字写做彊,姜,就是一种很彊悍的药,又被称为御湿之菜,可以彊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如果用得多,重大的水毒也能治:尿毒的方中加生姜30克及姜汁10cc来发汗,流的汗都是尿毒味。
    不过,生姜的药性比较散,可以用在补药中,本身却不是补药。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姜,因为会散气。而治咳嗽也不用生姜,因为它会让人的气更冲上来,肺寒咳嗽用的是干姜,它晒干之后,冲力就会转化成热力,可以从脾胃把肺烘暖,烤干寒饮。
     而在桂枝汤这个方子中,前面讲的生姜药性,只和脾胃受寒的干呕有一点关系,却还没有讲到真正的重点。如果读者是心细如发的名侦探,就会发现前面治太阳中风讲到桂枝、芍药,感冒要如何好?似乎还欠临门一脚,而这一脚,就在生姜。
     中国本草书常说:孕妇食姜,令儿歧指,你看姜这个块根生新分支的方式就知道,都是从趋近九十度的角度横岔出去,所以,如果这种能量人体摄入太多,就会害胎孩的手指分岔,五枝长成六枝。
     如果没有生姜,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离不开营分这血管之内的范畴,桂枝破风邪的侵之力再强,对嚣张于卫分的风邪来说,也像是过站不停的子弹列车,风邪站在月台笑着挥手说拜拜就好,打不到它哩。必须有生姜横开的药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腠之间。
     所以,号称通调营卫的桂枝汤,其实通营卫的主力是在生姜和大枣(大枣后面会说)。有些人营卫不和,吃补药也会因为营卫不通而滞住药性,补不进去反而弹回来上火,很多补药都会叫人用姜、枣煎,就是在处理这个层面。当然,这种case,直接吃小建中汤也很好。
     在桂枝汤基本结构的处方中,生姜和大枣相互之间的加减,可以对该方矫出偏入营分(血分),或是偏入卫分(气分)的效果。
     生姜加量的方,例如新加汤、黄耆五物汤。其中新加汤,桂枝多载了人参(补气津)缓重的药性,又因为生姜加量清卫分凝滞之邪,二者皆分消了桂枝的冲力。而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生姜加倍,以身体易麻为由,多将桂枝的药性带进微细血管以充肌肉中的氧气,原来也是要去一味药来解放桂枝的力道,可是通血的芍药于血痹有不可取代的功用,于是就去掉了使药性变缓的甘草(去甘草还有另一个原因,在下文甘草中再述)。
     而偏入营分的桂枝系变方,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当归四逆汤,因为它的主要病机是血不足、血滞、血寒,所以姜减量而枣加量(基本变化由十二枚加至十五枚,《桂林古本.厥阴篇》中,当归四逆加参附及加萸姜附二汤,则加至二十五枚。刘力红《思考中医》另有群阳会、群阴会之说,可参。而〈妇人杂病〉中的温经汤一方,虽不用枣,但属血分药,生姜亦减量。
《神农本草经》中说,生姜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姜这味药,对于驱除日本人说的水毒所生的腐臭气是相当有用的(仲景用生姜的真武汤,基本上就比用干姜的《汤液经法》玄武汤功效更神妙)。

439

主题

190

回帖

180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08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8: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枣
     除非是特别要入肾,否则用大枣就是用红枣,不是黑枣。
     大枣肉黄皮红,又甘润多汁,补脾而又能兼入心补心,是养营血的好药。这些功用,不必说经方家,会一点中药的人大都晓得的。
    这个效果,在桂枝汤中,即是从脾胃之分(气分)补入营分,支援桂枝,做为桂枝行营分的后备补给。所以才说桂枝汤中调营卫的主力在姜、枣二药。而它含有大量的综合维生素,吃大枣等于吃克补、善存,对病人也是有用的。以上是最基本的必要药性。 而,大枣,另外还有几个层面的药性,在桂枝汤中也是有用的,我们再来看一看:
     大枣虽然是甜的,但中国人却说它的皮微带辛味,既有辛味,便是略有金气,而这金气”哪里来的呢?
     枣木是一种有刺的树。中国人对于有刺的树通写作朿,长得直而高的就写做枣,长得低矮而横向蔓延的就写做棘。
     因为我们的基本理论是物心不二——有那个形体,就有那个能量——所以,有刺的植物,它的灵魂一定含有某种锋锐之气,它的磁场才会在这物质世界中铸造出那样的形体。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皂角刺了,又尖又直,简直不像是树木,而像是铁工厂做出的钉子。而这味药当然也是溃肿攻坚的要药了。据李时珍《纲目》所载,皂角树要结皂荚的时候,最好在树身凿个洞埋一些铁粉进去,该它吸铁精之气,皂荚才会结得好。而如果在制这味药时,用了铁锅煮药或用铁铡刀碾药,那些铁器都会很快就坏掉,因为令铁之所以为铁的铁精之气会被这种药吸走。——以上是在岔题说皂角树,不是枣树。
    而枣树呢,这方面和皂角树就有一点一样也有一点不一样。枣树虽然有刺,但不太尖,可是,它的木纹却是非常细致,可以做高级家俱的。枣树在开花结果之前,中国人发现,要拿刀斧在树皮上乒乒乓乓乱劈乱砍一通,结出的枣子才会肥润甘美。
     也就是说,枣树的生态,和锋锐杀伐之气有关,可是锋锐杀伐之气却不是它的终极,而只是一个过渡期,到最后,它会吸纳那些锋锐杀伐之气,而把它化成极精致柔和的补养营血之力。
     所以,中国人用枣子来安神,道理就在这里。《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主大惊、和百药等等的药性,和其他补药就有了一些些的不同。
     最近,想到大枣的药性,就会忍不住联想到倪师海厦的用重摇滚来平定心情其事。外刚内和之人,举措或同于此类欤?
     所以,在诸药药性各异,而药性和邪气相刃相斗的当下,有大枣这味药在其中化杀伐之气为补养之力,岂不妙哉?对病人是很体贴、很有爱心的。
     这一类转化的药性,在时方中还有一味不怎么重要的药味楮实可以一提。楮实在还少丹中可算是以此类药性做反佐之药。楮实子、楮树,台湾多得很,古时候的中国人,在种楮树之前,会先播麻的种子,等麻长高了,再一把火烧掉,这样子,紧接在后的楮树才会长得好,不然会又干瘦又易夭死。可是呢,长大的楮树,却是一种树汁多得不得了的树,割了一碗还有一碗……也就是说,楮实具有一种转火气为水润之气”的功用,在还少丹这种大剂补阳补火药群中,反佐此一味药做调节,亦是一种制方的巧思。
     大枣本身,还有另一种物性,就是榨不出汁。你看美国加州密枣之类的东西就晓得,汁和果肉融成黏糊糊的一团,弄弄就变枣泥,不是果汁。而在桂枝汤的结构中,桂枝会助膀胱气化,生姜逐水气,芍药通阴以利尿,保湿的甘草只有二两,再多会拖住药性,从某个角度而言,保水的力道尚嫌不足。有了最榨不出汁的水果大枣坐镇,脾胃区块的水分就稳住了,营养也比较不会流失。黄耆建中汤腹满者去大枣亦同此理。这是大枣的另一层物性。
      而大枣这种固脾胃区块之水的效果,在奔豚病的证治中也可见一斑,前面说桂枝时也提到,桂枝加量可以反向下压,所以用桂枝加桂汤;除了桂枝加桂汤有大枣之外,奔豚才刚要发,尚在脐下时,对证的桂甘枣汤,亦是桂枝加到四两把方向转下,而大枣加至十五枚,把脾胃区块的水固定住,不要让肾区块抢去用来作乱。至于已经取道肝胆区块攻上来的奔豚汤证,水已经被抢走了,用大枣也是亡羊补牢了,没效了。于是就不用大枣,而用较多的生葛根去把水抢回来。而入营的药性,本来就是基本,前面生姜部分也已说了。那你说,大枣的药性这么温和,是不是不加也可以呢?感冒药还是感冒药嘛?这,民国初年陆渊雷的学生宋道援,在对证的前提下用大青龙汤而不加姜枣,两服下去,病人就死了。可见它并非可有可无之物。
◎ 甘草
     甘草生用泻火,炙用补中,这个,看《本草备要》就有了。大家都晓得,用甘草泻火,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甘草、黄耆、人参同用,那是甘温除大热,元气够,抵抗力好,自然就不会发炎、上火。而单一味生甘草的泻火,与其说它是泻,不如说它是缓。就好像西药中的类固醇那样,一投下去,细菌也变慢动作,身体的反应也变慢动作,大家都慢了,气氛就没那么火爆了。它消炎的作用虽很好,但副作用却也和类固醇差不多,大量久服也会变月亮脸。
至于它解诸毒的效果,也可以说一部分包含在缓的效果之中。另外就中医的思考,则与它的甘味有些关系。像日本人古时候,如果中了河豚毒,就要把人头以下埋进土里过一宿,说这种土气可以解毒。而地球这一大块土,的确,很多毒素埋进地下之后,过很多年,也就分解掉了。这是土的性质。而甘草是诸药中之至甜者,所以也具有这种土性。
     各种力道猛烈的药,不论寒热,加了甘草(生炙皆有此效),它们的力量就会变温和一些,这是甘草的缓性调和于其中故。
     而甘草又叫做国老,也就是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这种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总是在排解纷争。一帖方中加了甘草,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协调人,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各尽其分而不相争。
     用炙甘草这味药,当然,也可以说是同时有用到它缓诸药、调和诸药、补中焦脾土元气,这好几个层面的药性。不过,其实,在不同方剂不同的甘草用量中,可以看出该方所取用的不同层面。
     伤寒方中,甘草有用四两的(甘草干姜、芍药甘草、甘草泻心、炙甘草汤等),有用三两的(理中、小柴胡汤、四逆散),有用二两的(桂枝汤系、四逆汤、白虎汤、桔梗汤等),有用一两的(麻黄汤、调胃承气汤等)。
     最简单可以看出来的是:如果只是要它缓诸药的药性,那放一两就可以了。而如果主力是要用它补中焦,通常是三两起跳(当然还是有例外,如〈厥阴〉黄连茯苓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
     于是,许多方剂中的二两就变得有些不可解了。是要补又不能太补,要缓又不可太缓的意思吗?当然这么想也是可以的。
但,在不少二两炙甘草的方剂中,更可以从中揣摩出甘草除了前述药性之外的另一种特殊药性——定方位。
    什么是定方位呢?
     就是,有了这二两甘草的土气,其他的药物,就会以此为座标轴,而分得清上下的方向,药性轻于甘草的就向上,药性重于甘草的就向下,整个方的作用点,会变成先以脾胃为集合点,再各自出发去做各自的事。
     也就是说,二两及二两以上的甘草,使用的时机,多半是能抓得准病邪的位置的情况。如果某种病、证,是病位不确定或不存在时,甘草就有去除的可能。
     病位不存在的代表,是白通汤和乌梅丸。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阴阳离决,寒处大寒,热处大热,彼此各据一方不相接触,这种时候,刚好位在中间的甘草,踩在没人相斗的空洞区块中,则无所用武之地。
     病位不确定者,简单来说,即是有病则病受之之方,让药自己去找病,不先给多余的方向提示,免得反而走错路。
     因为没有甘草的方子太多了,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只随手捻几个例子来看看:麻黄汤只有一两甘草,所以,药的作用方向不确定,你要用来开肺也行,要用来宣肾治感冒并发急性肾炎、蛋白尿也行(刘渡舟用法);真武汤无甘草,其中药味可以自由排列组合,变成了治病种类最多的奇妙方剂;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它痹不一定是痹手还是痹脚,去甘草除了之前所述解除对桂枝的束缚之外,同时也解除了对特定作用点的限制;薏苡附子散,胸中湿寒之气压住心脏乃至闷痛,散剂的意义乃是要它一入喉就药力炸开,不得以脾胃做起点,故不用甘草;麻黄附子细辛汤以肾区块做起点,不用甘草;受惊留下的伤痕惊痰可能在任何地方,故柴胡龙牡汤不定方位,让它自己去找病。
     当然,因不欲其药性过缓而不用甘草的方,当然更是多了,只是这种的读者一看就会明白,故从略不提。
     其实,桂枝汤本身并不是发汗药。《汤液经法》桂枝汤的原名就叫做小阳旦汤! 桂枝汤服下后,除了啜粥充谷气以助汗之外,还要盖点东点,把汗微微逼出来,这样,经过前述五味药的力量,就可以以那几滴汗做媒介,而把风邪驱出体外。如此,就功德完满了。
     像张元素治外感的九味羌活汤,或更早宋朝严用和《和剂局方》治伤风诸经头痛的川芎茶调散,所显现的是另一种思考。羌活汤或茶调散,用的都是入诸经的驱风药,是用药归经理论的一种实践,这是时方派用药的主导性思考之一。
     然而,桂枝汤,则是辨证必仔细推敲出病在哪一经,用药却不必随经,从营卫之气的这一头脾胃把药力从营分送进去,解掉卫分的风邪,同时也就治好了卫气的另一头太阳经中的病毒。
      和读者一帖桂枝汤就讲这么许久,也真是辛苦读者了,不过,是否,再回头看看前前段《医宗金鉴》、《医方集解》对桂枝汤中诸药的认识,就会发现,经方派和时方派眼中的每一味药,真的颇有不同之处?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9克)、芍药(9克) 甘草、(9克)、 生姜(9克)、 大枣十二枚
[用法] 原方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衣,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臭恶等物。
现代用法: 水煎服,服后进少量热稀粥,覆被取微汗。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邪,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 本方证乃外感风邪,营卫不和所致。风为阳邪,风邪客于肌表,邪正相争,故发热;足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邪客太阳经脉,必致头痛也。风伤卫,卫气不能外固,故恶风;卫在脉外,营在脉中,营阴失去卫阳的固护,阴液不能风守,故汗出。由于外感风邪,卫强营弱,故舌苔薄白,脉见浮缓。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开发于上焦。《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卫气内通肺胃,邪扰于卫,则肺胃不知,肺气不利故鼻鸣,胃气上逆故干呕。
[方解] 方中桂枝辛温,温经散寒,解肌发表,能入营透卫,故为主药;白芍酸苦微寒,收敛阴气,补养营阴,为辅药;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解肌发表而不致营卫外泄,调和营卫,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炙甘草配桂枝,辛甘发散为阳,以增强发汗解肌作用,配芍药,酸甘化合为阴,以增强敛液益阴作用,故为佐药;生姜、大枣补益脾胃,调和营卫,《伤寒明理论》说:“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故为使药。盖汗为水谷之精气所化,汗生于谷,补益脾胃则能为发汗之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16:17 , Processed in 0.26971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