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4-12 16:10 编辑
脾胃与养生 (—)
脾胃为后天之本。所说后天,是指人出生的整个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等几个阶段。之所以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其根源在于脾胃具有运化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气血凭其化生,人体凭其营养,人在出生以后,全赖于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不断地化生和输布营养物质,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饮食入口,通过食道,容纳于胃,经过胃的腐熟与消化,然后再经脾的运化。其中精微的部分布散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以供给机体的需要。所以说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后天)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故古人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人体后天营养的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分工合作的共同作用,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为什么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全身各组织器官中,祖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脾胃,认为它是后天之本,是强壮身体、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祖国医学中的“胃”,似乎与现代医学中的胃基本一致,它有接受食物和“腐熟”(消化)食物的功能。而祖国医学的“脾”,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脾大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从解剖生理角度来看,“脾”似包括所有与消化、吸收有关的器官,如胃、胰、肠等,以及与代谢有关的器官如肝脏、肌肉等。因此,在功能上,“脾胃”似乎大于消化系统。
祖国医学认为,胃属腑,脾属脏,二者相表里。消化过程虽然主要是在胃内完成的,但胃肠道所吸收的营养要素要转变成气血律液等物质,并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所利用,还要靠脾的化生与输布。当然,肝脏对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疏泄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脾不但运化“精微”和“水湿”,而且还有荣养四肢筋骨肌肉的重要功能。
“气”也是中医的一个概念,代表着一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胃气一般就包括了消化功能、全身健康营养状况、机体的代偿功能和免疫功能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保护胃气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人体的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能养五脏之气;而百病皆由“胃气衰而生”;如胃气败绝,人的生命也就停止。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体要维持生命,必须一刻不停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吸收养分,排出废物,这就是所谓新陈代谢。胃肠道则是这种物质交换的重要门户之一。脾胃功能不良,人体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疾病即乘虚而入。故有“胃气不伤,百病皆愈;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之说,通称脾胃之气为后天之气,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那么,什么是先天之气呢?中医认为肾气即为先天之气。肾气是胃气的根本,而胃气又能滋养肾气。倘若先天之气不足,也可由后天之气来调养。临床上通常采用“补肾不如健脾,治病当以健脾为先”的治疗原则,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而内在元气是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老人的养生防衰保健中,保护脾胃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健脾胃有助于防病抗老。健脾扶助正气,既能抵御和清除外邪,也可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养生学认为,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乱,是引起衰老和易染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健脾扶正,增强机体防御机能,便可纠正这一偏颇。人参、白术、茯苓等补益药物,能增强脾的运化,健壮身体,防病抗衰。
二是调理脾胃能促进代谢。脾胃是脏腑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主升清,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流布全身。养生学认为,人到老年,分解性代谢大于合成性代谢,有蛋白质代谢负平衡,故体力衰退,渐见衰老。老年人能量不足,可选用补气健脾药物,来恢复胃肠道消化吸收,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改善能量代谢。如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以及灵芝、大枣、玉竹、苍术、枸杞子、柴胡等,均有此等功效。同时可选用增进集体分解性代谢的药物,加速病理产物的排泄。如用牵牛子通利二便,茯苓、白术能降低血糖,丹参能降胆固醇,加速分解代谢。
三是培养后天,弥补先天。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人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与脾肾关系最密切。以后天弥补先天,补益脾胃,就能为肾脏精气的充盛打下坚实的基础,延缓人体衰老。
在生活中,肠胃问题非常普遍。我国每年死于肠胃病的人数就达30万人。肠胃疾病以其发病率高、患病时间长、难以完全根除等特点,长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生活。
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肠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什么原因使得肠胃问题如此严重我们应当如何避免肠胃问题的发生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肠胃健康探索之旅!
生活中影响肠胃健康的因素有:年龄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药物因素,体质因素,其它因素:如吸烟、寒冷、炎热、放射、细菌等。
我国脾胃健康的现状:据统计,我国肠胃疾病发病率约为10~12%,其中约有40%的患者长期受到肠胃病的困扰。另有报道,我国每年死于肠胃病的人数就达30万人。
维护肠胃健康的重要条件:预防肠胃道健康要及早着手,提高肠胃抵抗力,促进消化道功能,以预防肠胃疾病的发生、发展。
预防属《内经》“治未病”范畴。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内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养生学体系,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为指导,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调养饮食与情志,全面地调摄形与神,防止“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和发展。
中医养生学与中医预防学有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基础,许多养生的方法也是中医预防的常用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层预防法”,此法将预防思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于疾病的整个阶段。
●未病先防,顺应四时气候变化 未病先防是指人体在没有发生疾病的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的养生保健措施。其目的在于固护正气,增强体质,避开各种病邪侵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同时又是导致多种外感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顺应自然,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性,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机体脏腑器官组
织的统一,提高生存质量。故《千金方》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既病防变,调节阴阳平衡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发生后,通过采取措施以防病情传变及促进康复的方法。疾病发生后,要及早诊治,防止表病传里,轻病转重。此正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一般而言,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初期病在皮毛,渐次入肌肉、筋脉、骨髓。伤寒有六经辨证,从太阳传变至厥阴;温病则有卫气营血辨证,由卫分至血分而逐步深入。有些疾病,由于其邪势鸱张,内犯脏腑或经络。或遭遇创伤,均可致机体伤残,《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揭示了防止疾病的传变在预防学上的重要意义。当病邪初犯,机体正气尚盛,此时治疗,不仅易于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内经》养生思想就十分重视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与否的关系,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脏腑阴阳气血协调,人体才会健康。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则导致疾病的产生。而气血逆乱、阴阳偏颇及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皆为主要的病理环节。因此,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即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
●病后防复,调理情志、脾胃 “防复”,就是防止疾病的再次发作。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此时应谨防疾病反复。对此,中医预防学提出了祛邪务尽、防劳复、防食复、防房复等有益措施。《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此期调养情志、调理脾胃就显得尤其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