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3-11-18 16:06 编辑
针灸生必看-武连仲针灸技法精选补遗(治神,醒神,调神,养神是治疗之根本)
1.中风三才穴
取穴:人中,正廉泉为天才。曲池,下极泉(极泉下1.5寸)为人才。足三里,复溜为地才。
功用:醒脑开窍,抑急扶缓,滋肾柔筋
主治:窍闭神匿,肢体挛痿
手法:人中45度角鼻中隔方向斜刺,行雀啄手法,以病人眼球湿润或出微热汗为度;正廉泉直刺2-5分,行雀啄法,针感向咽喉传导,可引发吞咽动作;曲池直刺0.5-1寸,提插平补平泻,针感传导至前臂和手;下极泉直刺0.5-1寸,针体由浅入深呈扇形扫描,行提插泻法,针感放射到指尖激发上肢抽动为度;足三里直刺0.6-1.2寸,提插补法,针感向下引发足背背曲;复溜直刺3-6分,行提插补法,针感可上下放射,而引发足底或膝部,下肢抽动为度。
武老体会:中风三才穴为阴阳经穴相配,用以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效果显著。但临床应用时应对病人辨证分期,上肢筋挛,萎缩则必须刺下极泉中风针刺治疗三个关键;
1;凡刺中风,必先治神,醒神,调神,养神是治疗之根本。
2;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多选用窜动抽针感。
3;平衡阴阳,矫正纠偏改善肢体功能为目标。
2.五心穴
取穴:人中,劳宫(双),涌泉(双)
功用:开窍醒神,直中病机,清心泻火,平衡阴阳。
主治:癔病、昏厥、癫狂、痉挛性斜颈、失眠,以及神机逆乱的疾病。
手法:人中行雀啄手法,手法要强,以病人眼球湿润为度;劳宫,涌泉提插重泻。
武老体会:武老强调治神是治疗的基础和前提,是针刺取效之关键,是高明医家诊治疾病的法则,他以五心穴为主,
治疗痉挛性斜颈获得较好效果,同时在其他一些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疾病中运用常获奇效。需要注意的是人中穴的手法
一定要做到病人眼球湿润或出微热汗为度,一次给足刺激量,耐受差的可分次行雀啄手法,直至达到足够刺激量,否
则效果会受影响.涌泉;开中有补,井穴中唯一补穴,阴中之阴,清心泻火开窍调神。此组穴是武老治神思想【神-
脑-心-肾-督】轴论的代表组穴!
3.舌针组穴
取穴:舌面:舌根属肾,舌尖属心,中央属脾胃,四畔属肝胆
舌下:金津,玉液,舌下穴(舌与下腭交界处,舌系带边缘);咽后壁。
功用:调理脏腑,交通阴阳,鼓舞气血
主治:全身诸疾,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痴呆,面瘫,面肌筋挛,
手法:采用点刺法,轻刺为补,重刺为泻,不出血为补,出血为泻,出血少1-5滴为补,10以上为泻。湿热,痰浊行刺全舌。
咽后壁点刺3-5下,可少量出血或不出血为度,最后直刺一下舌下穴,得气可见:舌体不自主伸出或舌下腺唾涎喷出。也可重刺:三根针为一束重刺舌面和金津玉液,治疗各型失语。
武老体会:舌针是利用舌的器官特性及五脏六腑的经络联系,依据中医理论在舌的界定部位辨证针刺,而达到调理脏腑
经络气血,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舌为心之苗,故舌针有调整心脑的功效,在临床中痉挛性斜颈,面瘫,中
风武老是必针的穴位。
4.三廉泉
取穴:正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缘),上廉泉(前正中线舌骨上缘),前廉泉(颏后1寸,下颌骨后缘)
功用:正廉泉具有滋阴补水,填精益髓功效。上廉具有泉通关利窍,滋阴润喉功效。前廉泉具有活络利舌功效。
主治:津液不足,言语不利,痴呆,吞咽障碍及咽喉部疾患。
手法:正廉泉手摸要求穴位精准,直刺2-5分,顺时针360度旋转,雀啄补法留针;上廉泉3寸由舌骨到舌肌向舌根方
向可达咽后壁,令咽喉有酸 麻胀重感,不留针;前廉泉直刺1-1.5寸提插后出针。
武老体会:正廉泉偏补,上廉泉偏通、前廉泉偏泻三穴同用可激发经气,具有很强的舒畅局部气血经络,通关利窍,
活络利舌的作用。上廉泉和前廉泉为武老经验要穴,用于吞咽障碍和语言障碍是必针穴位屡见奇效!三廉泉解剖位置
位于甲状软骨与舌骨附近,深部有舌体和咽喉腔,分布有吞咽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支,通过反复刺激形成反射,使周
围未受损性的大脑皮层功能进行弥补代偿,重建吞咽和语言神经通路,得以恢复功能。
5.论心经腕穴
取穴: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功用:清心泻火,除烦安神
主治:心火亢盛引起的失眠,心烦,潮热盗汗。
手法:直刺2-5分,行提插捻转手法,以病人感觉酸麻胀痛,以心经上下传导为度。可配合它经穴位使用。
神门为心经原穴,原穴为气聚,原气所生之处,故而偏补,补益心气。用于面黄,心悸,气短等心气不足之证;
阴郄为心经郄穴,可缓急止痛,滋心阴,清心热,用于夜不能寐,潮热多汗,面瘫后期遗症期等心阴不足之证;
通里为心经络穴,清泄心火,用于舌红,舌痛等心火上炎之证。灵道为开心窍之穴,用于心痛,悲恐,暴暗不能言。
武老提要:多数书籍记载神门的腕横纹上取穴,但每个人的腕横纹均不同,从一道到四道都有之,从而影响了心经四
穴取穴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疗效,武老通过临证经验对腕横纹的取穴总结为;【两道取近端,三道取中间,四道取
第三道(由近到远)】尤其要注意在两筋(尺侧腕屈肌桡侧缘)取穴引发经气传导。针刺心经腕穴,在得气的前提下
,针刺宜浅不宜深,手法宜轻不宜重,疗效贵在坚持。
6.耳前三穴
取穴:耳门,听宫,听会
功用:清泻湿热,聪耳开窍
主治:湿热蒙蔽清窍引起的耳聋,耳鸣。
加减:可酌配下关,角孙,率谷完骨使用。
手法:直刺0.5-1.3寸,注意定位准确,以病人感觉酸麻胀痛为度。针感可向耳内和脑内传导,禁用大幅度捻转提插手法。
武老体会:耳门穴性平,治疗耳聋耳鸣为主;听宫穴性偏补,擅治耳聋为主;听会穴性偏泻,擅治耳鸣为主。具有较
强的实用价值。对于外耳,中而,内耳疾病均有良性调整作用,对缺血性耳鸣耳聋疗效突出,可一次治疗即可改善症
状。对于暴震性耳聋有一定疗效。治疗遗传性聋,药物中毒性聋 效果不理想。对于高血压引起的耳鸣,耳聋加太冲,风池以平肝潜阳;颈椎病引起的耳鸣耳聋加天柱,定喘,颈夹脊以通督活络。
7.调神组方
取穴:印堂,上星透百会,完骨双侧,
功用:通行督脉,调理神机
主治:神机逆乱引起的疼痛,失眠及精神类疾病以及中风后遗症。
手法:上星向百会方向透刺1-1.3寸,提插平补平泻,针感向头顶传导。 印堂向下方刺入0.3-0.5寸平补平泻针感向鼻腔传导,同时可使眼球湿润。完骨直刺0.6-1.2寸,先行提插补法,后行小幅度高频率(120次/分)捻转补法,针感向项后脑内,头顶传导。诸穴均要有酸、麻、胀、痛针感。
武老体会:扎时要注意扎直扎正,谨防偏离腧穴,影响疗效。印堂为经外奇穴,特别对于头面五官病症和小儿惊风,失眠疗效确切,上星和印堂均位于督脉,有醒神调神之效,对痛症和中风都有重要的治疗作用。武老指出教科书写的完骨的定位为【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是穴】是错误的,他说【耳后乳突尖端后下方凹陷处才是完骨穴】绝不能将乳突骨后下方凹陷处作为取穴位置,因为两者取穴点相差近1寸,直接影响针刺疗效,完骨浅层和深层分别有耳后动静脉与颈深动静脉通过,分布有枕小神经干,刺完骨可以养血健脑,改善大脑后循环血液供应。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病人时,用调神组方代替水沟穴,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防止长期刺水沟穴给部分病人带来难以耐受的疼痛针感。此乃因病施治,因人施治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醒脑开窍针法的发展和完善。在临床中武老治疗痉挛性斜颈用调神组方加头维是必不可少的穴位。
8.通调阳气组方
取穴:前顶,后顶,通天(双)
功用:强督护颓,潜阳熄风
主治:阳虚不足的症候以及阳浮于上引起的头痛。
手法:针刺时针尖略向后方刺入,施以平补平泻手法。
体会: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项,加上膀胱经的通天,本组穴位均位于巅顶之上,通彻上窍,通调阳气而用于治
疗头项疾患,临床广泛用于丛集性头痛,巅顶痛,虚寒性头晕头胀,视物不清,脱发等证。
9.益气安神组方
取穴:百会,四神聪
功用:升阳益气,镇静安神
主治:治疗虚症或虚实相间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病。
手法:百会毫针直刺0.3-0.5寸,四神聪针尖均向百会方向斜刺0.3-0.6寸,施平补平泻手法,以病人感觉酸麻胀痛 为度。
体会:本组穴位的基点在百会功专升阳益气,配合四神聪增强安神调神作用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
志病症的主穴。对于本法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应配合‘五心穴’治疗。
10.通调水湿组方
取穴:阴交,水分,大横(双)
功用:调理冲任,利水调津
主治:便溏,泄泻,水肿腹胀等腹部疾患。
加减:可加带脉,维胞以加强疗效。
手法:可以用三寸针深刺,但不宜高频率、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过度刺激肠系膜引起腹痛。
体会:阴交,水分均为任脉穴位,阴交为冲,任,肾三脉交会之处,可调理冲任;水分有分解干湿之意,大横为脾经
之穴,内应结肠,调节津液,三穴同用,配合得当。
11.肩五针
取穴:肩髃,肩内陵(肩髃前下1寸),肩外陵(肩髃后下1寸),肩前(三角肌前缘中点),抬肩(三角肌中点)
功用:散结通痹
主治:中风后肩部不能上举,肩关节炎,肩部疼痛等肩关节疾病。
加减;加臂臑,臑会为肩七针,加强局部疗效。
手法:针刺方向都朝向三角肌底部中点,可激发窜动抽针感。臂臑使用用3寸针向三角肌底部中点深刺,施以提插捻 转手法,产生酸麻胀重感。
体会:肩周炎可单独使用也是中风偏瘫的局部配穴。
12.手臂五针
取穴: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
功用:疏通经络,强肢利节
主治:中风后引起的手臂痿废无力,颈椎病引起的上肢麻木疼痛等疾患。
手法:曲池中渚直刺0.5-1寸。手三里直刺后向外斜刺0.8-1.2寸【武老说意义重大】。外关向内斜刺0.3-0.6寸。
合谷可直刺,或二三间,或后溪,或劳宫四个方向刺0.2-3寸,运用提插手法可激发经气上下传导,引发上肢,手指
窜动抽针感。
体会:手臂五针是武老创立的独特配伍和刺法,治疗上臂痿废痹痛有极佳的效果。
13.四渚穴 (上八邪)
取穴:在掌骨间隙,八邪穴上1寸为二渚,三渚,中渚。元渚;第一掌指中节中点与第二掌指中节中点连线在第一掌指
尺侧交点处。双手共有8个穴位。
功用:疏通经络,除痹消痿
主治:中风后遗症肢体远端功能障碍,即手背,手指运动感觉障碍。
手法:直刺提插手法,以病人感觉酸麻胀痛或激发窜动抽针感为度。
体会:中风后遗症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不好,容易引起麻木,疼痛,本组穴位可以帮助改善远端肢体功能。对于迟缓性
手挛痿,上八邪应配合‘手臂五针’为主穴,治疗以增强肌力,促进握力;对于痉挛性手挛痿,则应配合下极泉刺以
抑急扶缓,降低肌张力,改善伸指力量。
14.腰六针
取穴:太溪 委中 太冲 大肠俞(双),气海俞(双),关元俞(双)
功用:强筋健骨,益肾通经
主治:肾气不足所致的腰背疼痛,痿软,无力之证。
手法:太溪直刺昆仑方向进针0.3-0.5寸,逐级向下15度扫散提插,激发经气向足底传导,引发下肢窜动抽针感,得气后
不留针。委中直刺0.6-1.2寸,提插平补平泻,激发经气向小腿,足底传导,不留针。太冲必须7贴第1,2跖骨
结合部的凹陷处进针以病人感觉酸麻为度。大肠俞,气海俞,关元俞直刺1.2-1.5寸,行提插平补平泻,可激发
经气上下左右传导或病人感觉酸麻为度。
提要:大肠俞,气海俞,关元俞主要起到局部治疗,达到补肾强督,活血止痛的作用,又称【小腰六针】加上太溪
委中 太冲称为【大腰六针】适用于气滞,血淤,肾虚的多经腰背疼痛。对于腰椎间盘病变及腰背软组织病变均
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15.环三针
取穴:环跳,环上(环跳上一寸),环下(环跳下一寸)
功用:通经止痛
主治:坐骨神经痛及下肢疼痛。
手法:0.30mm×60mm直刺1.5-2.5寸提插泻法,激发经气向下肢传导,以下肢抽动为度。先刺环跳,在刺环上环下.
体会:本组针呈弧形围绕股骨大转子,对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引起下肢疼痛有针到病除之功效.在续发性坐骨神经痛在
应用环三针的基础上加用腰六针或蟠龙刺治疗效果更好.【气至而有效,为刺之要,】得气是针刺的关键,而不是扎针
的数量和时间,环三针是武老通经刺法的代表之一。
16.膝上四针
取穴:血海,梁丘,鹤顶,四强(髌骨上缘中点上3寸)
功用:强肢利节
主治:中风后下肢抬举无力,行走困难。
手法:四强直刺,血海斜向内刺,梁丘斜向直刺,均行提插平补平泻手法,可激发窜动抽针感。
体会:四穴合用可以加强大腿力量,促进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17.膝五针
取穴:内,外膝眼,膝阳关,曲泉,四强,
功用:通利关节,化瘀止痛,强筋通经
主治:风寒湿痹,肝肾不足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屈伸不利。
手法:内,外膝眼向髌骨下方膝中斜刺0.6-1.2寸,提插平补平泻,避免大幅度手法。四强直刺0.5-1,2寸提插补法.
膝阳关直刺0,5-1.2寸行小幅度捻转补法针感传导至关节腔,达到温通阳气之功.曲泉直刺0,6-1.3寸,提插补法 ,达到滋阴补水的效果。
体会:从穴性来看;曲泉属阴,补水,别名;白虎,治疗阴液不足之关节难行,红肿热痛等证.;膝阳关属阳,温通,别名;青 龙,治疗膝关节及下肢的寒冷痹痛之证,气虚加足三里益气养血,血瘀加血海梁丘活血化瘀,治疗时膝下放一软垫,以利于取穴和针刺.
18.胫前三针
取穴:足三里,丰隆,腾跃(外踝尖上4寸,胫前肌中点)
功用:强筋促步,益气养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小腿挛急,行走困难。胃肠消化系统疾患
手法:毫针直刺,要求针体与所刺穴位前后左右各成等角为直刺方向。足三里,丰隆,腾跃均可激发窜动抽针感,引起足部背屈动作。
体会:本组穴位在治疗中风后遗症小腿挛痿中,以痿为主可增强小腿力量,对小腿有抚阳抑阴的作用,且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丰隆穴有三降二通的作用;有降气,降逆,降火,通腑,通经。足三里是扶助正气之要穴。
19.三阳启泰
取穴:委阳,飞扬,跗阳
功用:疏通诸经,止痛缓急
主治:下肢疼痛,麻木,痉挛等症都可使用。
手法:委阳向委中方向刺,飞扬向承山方向刺,跗阳向下对着胫骨方向刺,三穴均用提插手法,激发窜动抽针感。
体会:本组穴位分别为郄穴、络穴、合穴,对下肢经脉有通经止痛,温通散结作用,对于急性,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有良效。
20.足背三针
取穴:太冲,大钟,足临泣
功用:利踝强筋,纠偏扶正
主治:中风后遗症肢体远端功能障碍,即足背,足趾运动感觉障碍。风寒湿痹或劳损引起的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手法:毫针直刺,提插手法,以足趾抽动为度。
体会:‘大钟无补法’是武老提出的新思路,临床证实功效不凡,大钟为肾经之络穴,可益阴,重泻大钟激发经气可缓阴经之急(屈肌肌张力增高),扶正纠偏,扶阳抑阴,中风后遗症足下垂和足内翻配伍大钟有良效,肢体远端恢复不好及麻木,疼痛,本组穴位可以帮助改善远端肢体功能。
21.论带脉刺
取穴;带脉(双)
功用;调经固下,行气止痛
主治;虚性腰通,胁痛,内脏下垂脱垂类病症,妇科经带症候,肝胆内脏疾病和症情复杂的多经病。
针法;直刺提插,可激发经气,针感可向腹腔,腹壁,腰部传导。
提要;带脉取穴要点;两侧髂前上脊间为12寸,平脐与髂前上脊直上相交点为带脉穴。
22.论极泉刺
定位:肱二头肌与肱骨干尺侧,肱三头肌前缘,腋横纹中点下1.5-3寸,前5分为前极泉,后5分为后极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为取穴原则。
功用:抑急扶缓 扶阳抑阴 通经除痹
主治:中风上肢肌力不足,肌张力增高,上肢痹痛麻木。
刺法:押手握紧患者手腕,先牵拉使其伸臂后抬肩,开腋90度上臂外旋,直刺深度不超肱骨!扫扇宽度不超肱骨!根据阴阳缓急的不同,刺法可分为2种,循经行气法和飞经走气法;
1;循经行气法也叫从阴引阴法,针尖略向上,进针0.5-1寸,由浅入深呈扇形扫描,行提插泻法,引发上肢及手指屈曲,可增强肌力,治疗上肢萎缩无力。此法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针刺正中神经使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掌长肌,屈指深肌收缩,产生手屈及向桡侧偏,前臂选前,2-5指中节屈曲,拇指末节屈曲动作。针刺尺神经促使尺侧腕屈肌,屈指深肌,产生手屈曲及向尺侧弯,小指掌指关节屈曲,第3-5指近节屈曲及分开与合拢动作。
2;飞经走气法也叫从阴引阳法,针尖略向下,进针0.5-1寸,由浅入深呈扇形扫描,行提插泻法,引发上肢及手指伸展,可降低肌张力,治疗上肢筋挛者。此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桡神经,促使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伸肌,手指伸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收缩,产生伸肘,屈肘,手的伸展及向桡侧外展,1-5指的指骨伸展动作。下极泉【为治疗中风上肢挛萎第一要穴,上肢筋挛和萎缩均可用之】,针刺时,使针体始终与心经垂直,变换角度与深度,做扇形扫描,得气为度。一日一次,15日为一疗程,可连续3疗程。
我体会;中风肌力不足和肌张力增强一直是个治疗难点,也是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指标,武老根据临床经验探索提出的下极泉两种刺法,为治疗中风难点创造性的提出新的治疗方法,快速提高肌力实践中证实此法的疗效肯定,缓解肌张力增高所致挛缩绝对值得大家学习应用。
23.论颈臂刺
取穴:斜方肌前缘与喉结后缘连线的中1/3和后1/3的交会,胸锁乳突肌后缘,平第4颈椎棘突。
功用:通经除痹
主治:颈部与上肢筋挛,麻木,疼痛病症。
操作:直刺0.8-1.2寸,由浅入深行提插泻法,引发从颈部到臂指的窜动抽针感或触电感,也可激发经气向胸腔和胁肋部传导,得气一次为度,切不可反复运针,以损伤正气.针体要垂直进针,小幅度提插,变换深度和角度,以利寻气.
提要:武老善用颈臂穴为主治疗各类痛,痹,痿,风症。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患侧或双侧颈臂穴为主,配天柱,定喘,肩五针,手臂五针。治疗中风肢体挛痿不用,配中风三才穴。必须遵循轻,巧,快,弹,借的直刺手法特点,才能取穴安全和得气。
24.论毛刺
取穴:整体调理选远端皮部,局部症状选局部皮部.
功用:舒表散邪,调和营卫,化淤宣痹
主治:1;感冒初起,营卫不和,取肺经和膀胱经皮部毛刺.2;浅刺治里,养血和营,治疗褥疮等病症 3;疏散邪气,通经活
络,胸胁皮部毛刺或梅花针扣打治疗肝胆胁痛,4;局部毛刺治疗神经性皮炎等皮痹
操作:多针浅刺,毛刺有位无穴,直接刺在皮部上,以面带点为其特点.按密度分为稀疏针法;上下左右间隙各1寸。
密集针法:上下左右间隙各5分。定位为三角定位法;先刺两点,第点与前两针成正三角形。针刺深度为2-3分,以针尖刺入表皮,针体悬垂,与体表成45-60度夹角,不脱落为度。浅为补深为泻,多为补少为泻,多针浅刺为补,少针深刺为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