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8|回复: 1

眼部五轮诊法

[复制链接]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发表于 2014-9-15 09: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3-12-21 13:59 编辑

眼部五轮诊法
《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肉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但是此时五轮在眼中分部仅瞳神属水与白睛属气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均有缺失。而据考成书于北宋的《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当中也有关于五轮的记载,但“黑睛属肾”与“肝应风轮在内无形”的说法,又与后世相左,说明至此时五轮的眼部分属尚未完全定型。直至南宋末年,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始将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的认同,将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一、肉轮:即上下眼睑、属脾。因脾主肌肉,故称眼睑为肉轮。
  (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眼睑下垂、眼睫无力。多中气不足。
  2.目乏,多脾虚夹风。
  3.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
  4.眼睑红肿硬,多脾胃积热。
  5.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
  6.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
  7.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

二、血轮:即内眦,属心。因心主血,故称血轮。
  (一)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二)病理现象:
  1.内眦部充血、刺痛。多心火上炎。
  2.内眦部红肿流脓,多心火炽盛,兼有瘀滞。

  三、气轮:即白睛部分(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属肺。因肺属气,故称气轮。
  (一)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二)病理现象:
  1.球结膜充血,多为热邪犯肺。
  2.球结膜水肿,多为风邪犯肺。
  3.球结膜肿胀而混浊,为肺热亢盛。
  4.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为肺实热;淡黄而稀薄,为肺有虚热。
  5.巩膜充血肿胀,多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四、风轮:即黑睛部分(包括角膜、房水、前葡萄膜)属肝。因肝主风,故称风轮。
  (一)正常现象: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角膜溃疡,表面白色为肝热,带黄色为肝脾湿热,此时舌根部常有黄腻苔。
  2.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3.角膜或虹膜新生血管粗大者,多火郁于肝,或气滞血瘀;细小者多肝阴不足。
  4.前房积脓,为肝脾实热。
  5.瞳孔紧小,多血分有热、或肾热。
  6.睫状压痛明显,多肝热重。
  7.角膜葡萄肿或眼球突出,多肝火旺或肝气盛。

  五、水轮:即瞳孔,属肾。因肾属水,故称水轮。
  (一)正常现象:肾阴盛阳充沛则瞳孔色黑有神,目光炯炯。
  (二)病理现象:凡外眼正常而自觉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等,皆归入曈神疾患(即内障)的范围。包括现代医学的所有玻璃体病、眼底病、视神经病,多以肝肾不足为根本,但发病开始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脏腑气血失调的症状。
调节五轮的理念核心:
  一通:点通.畅通.络脉疏通。
  二排:排导.排毒.排水.主排泄。
  三疏:疏经活血.加速血液循环。
  四调:调理内外,主节治。
  五养:滋养,保养,疗养。
  配合西方的芳香精油加中医眼部五轮手法加中医的刮痧理论,从而达到内调外养,事办功倍的效果。
  围绕着这五点可以有效缓解眼部过度疲劳,眼睛干涩,视力下降,肝火上升,电脑辐射和电视辐射引起的眼部疲劳等问题。还加强了现在女性对美和健康的新理念。
观眼诊断学

观眼诊断,是流传于道家内部的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技术,由于这一技术从前属于师徒相授、口口相传,对外少有传法者。因此目前掌握这一技术方法的人还比较少,我们将它初步整理出来,供修真学子内部学习研究和实践,多掌握一门医学绝技,弘扬道家文化,为自证自调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
观眼诊断学,是前辈们依据道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全息哲学观,阴阳互根、表里相应等学说,并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方法。人体的内部脏腑如果产生病变,都能在人体的外部器官和区域内反映出来。人的双眼同样是内部脏腑信息的集合,所以双眼能反映出人体内环境脏腑的功能性病变和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的信息,反应在双眼球上,主要是以眼内的眼球(俗称眼白部分)、眼珠(俗称眼黑)上出现血丝、浊环为表象,供人鉴别分析诊断。
正常人的眼球黑白分明,光洁明亮,道医学说认为:凡是有血丝的地方,都反应出内部相应的脏腑存在病变,相应的脏腑分布反应区没有血丝的地方则无病,血丝走到哪儿,病变就发展到哪儿。
学习和掌握观眼诊断,首先必须掌握人体内部脏腑在眼球上的分布区域。熟练地掌握人体各脏腑在眼球中分布的位置。学习者首先要全面掌握脏腑分布位置插图,这一插图是指把患者眼皮翻开后,眼球完全暴露后的情况。也就是把患者眼皮上下用手指撑开,让患者上下左右各看一次,这样患者眼中血丝的分布和位置,就能全部看清楚。我们以左眼为例进行分析,用三种分区方法列例,主要以八方分区法进行解析。

在观察眼睛时,左眼和右眼的反映信息是相同的,血丝所代表各个肺脏的位置,在左右眼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血丝出现的方位是相同的。但是根据男左女右的信息强弱反应差异,我们也应注意总结其中的细微差别。
眼球血丝与疾病有着对应的关系。眼球上的血丝与其相关的斑点等,是观眼诊断学中的关键信息标识,所以了解和掌握血丝的特征特点,就是观眼诊断学的重要基础。我们首先简介一下血丝信息反映的相关信息内容,为全面掌握观眼诊断学奠定基础。
一、 血丝出现部位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在眼球上出现,分为起始端与终端(点),眼球周边区域,也就是眼球与眼睑内层的连接区域,称为血丝起始端的部位,血丝起始后向瞳孔(黑眼珠)方向延伸,其延伸的终点也就是终端。血丝起始后的延伸,一般都具有向以瞳孔为轴心的向心延伸特性。
血丝出现在什么信息反映区域,就反应出疾病也发生在什么对应器官或组织。血丝的出现其总的方向是呈直线延伸,但是也有呈曲线延伸的,直线和曲线常反应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的进程速度。
在观察中我们应有全局观念,必须记住血丝经过什么部位,就是疾病漫延发展到什么区域。如当两条血丝在中间相连,而出现的部位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时,这两条相连的血丝周围还分布着许多小血丝,且构成了一个网络状,我们称这一区域有病。如两条血丝相连,血丝周围还没有网络状的小血丝出现时,我们称其为这两个脏同时发病变。

二、血丝的粗细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比较细时,病不太严重,当血丝很细时,则病受到损伤很小,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血丝粗时,说明病较严重;当血丝细而呈网络状时,则代表这个区域均有损伤,但不太严重。
三 血丝的长短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长则病重,若长而细时,又代表不太重,但是病人已有症状出现。若短而细时,则病人不会自我感觉,没有任何不舒服。这时你说他(她)什么地方有病,他本人决不相信。血丝若短而粗,病刚刚开始,但不太重;当长而粗的血丝出现时,疾病已很重了,患者已有很不舒服的状况。大家应当记住:当血丝超过全长二分之一时,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肯定地说他这个地方有病。
四、血丝的颜色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颜色为深棕色时,病年份较长;若血丝呈鲜红色时,病发生就在最近,或刚刚治好。
五、血丝终点上的淤血与疾病的关系
血丝终点出现淤血时,说明病的年份已在七八年以上了。淤血越大,病损伤程度越大;淤血点越小,损伤部位越小。一般来说,血丝始点时,这一损伤往往是由于外伤而引起的。
以上五点在观察时要同时注意,综合分析,才能诊断准确。
下面对血丝在各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再作详细说明,以便大家掌握好这一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诊断法:
1、脑部区:
在眼球的最上方正中为脑部区。若在这一区域上出现一片半圆形的隐性血斑,且呈紫色时,则说明患者脑部受过撞击,或者曾有脑震荡(隐性血斑指的是眼球内的内出血状)。
2、颈椎区:
在眼球最上方正中部位处出现血丝,且呈垂直向下走向时,说明颈椎的2、3节有病变。若同时有脑部区的隐性血斑时,患者颈椎损伤是由外伤引起的;如果在眼球上方正中偏左或偏右一毫米左右的地方出现血丝,患者颈椎病偏下与血丝同方向处有肥大增生,也就是说2、3节以下有病,有大增生。若这条血丝的终点向同方向眼角处偏斜,或者除了颈椎病外,并伴有肩部的不适。如果这一血丝的颜色呈深色,而且长到达眼珠的外缘时,则说明患者颈椎病较严重。若左右侧颈椎血丝在中间相连,则颈椎疾病更加严重。如梗椎、甲亢等。
3、肝区:
在眼球右侧眼角上方约3毫米处出现血丝,则为肝脏就有病。若肝区血丝粗长,且颜色呈鲜红时,即说明患者肝病不是刚刚犯,就是刚刚治好。大家注意:患者虽然肝病已好,但肝受损伤是必然的,所以在眼球上出现这一条血丝将永远留下了。因为症状虽然无,损伤却已定,故血丝必存。若肝病若干年后再次复发时,则深棕色的血丝又必然变成鲜红色了(其他部位也是同样道理)。
另外,肝炎患者长年不好,慢性肝炎会引起肺功能失常。此时,血丝走向就会向上偏斜至肺部。
另外,肝区的血丝上有分叉的小血丝出现,则小血丝存在的区域有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
若这一血丝周围出现一片网络状的细血丝时,往往是外伤引起的这一区域的不适。患者眼球右侧上方三毫米处出现此种血丝,胆必有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分叉越大,血丝越粗,病越重,反之则轻。

4、心脏区:
在眼球的左侧眼角上约3毫米处出现的血丝为心脏区,如果血丝短而细,此人心火旺,或有心律迅速。若血丝长而粗,此人心脏已发生了器质性的病变。如颜色鲜红,病在最近;呈深棕色,症状缓解,暂时处于稳定状态。观察患者左眼上心脏区有血丝,而右眼的心脏区却没有时,也必须认定心脏有病,只是不太重。若左右眼同一部位出现相同状血丝,则说明病情较严重了。对其他区域的血丝观察,也必须与此相同。即看完左眼,不要忘了再看右眼。
5、肾脏区:
在眼球的左右眼角下各约3毫米处为左右肾区,因肾在人体内分左右各一而分布的。当左侧肾区有一血丝时,右肾有病。在看左眼时,在左侧有一粗而长的血丝,而在右眼的左侧却没有血丝;相反在右眼的右侧肾区却有一粗而长的血丝时,应认定患者左右肾都有病,但不算太重。若左右眼的左右肾区同时都有血丝时,患者两肾均病的很重;若左眼左右肾区无血丝时,而右眼左侧肾区有血丝,患者右肾无病,左肾有病也不太重。当女同志肾区出现一粗而长血丝,同时这一血丝下方连接着许多小血丝,这些小血丝又没构成网络状时,表示患者除了肾功能损伤外,同时伴有卵巢及输卵管有病。男性则伴有前列腺肥大症。

6、 骶椎区:
在眼球底部正中处,出现一片圆弧状的内出血后而引起的胰性血斑,患者曾经屁股着地摔伤过,或此处受过猛烈撞击,而引起的隐性血斑。不管患者此伤发生在何时,哪怕在幼年,虽时隔几十年,但这一损伤而留下的痕迹是永存的。轻摔轻碰当然不会留下痕迹了。
7、腰椎区:
在眼球底部的近中心处为腰区。腰区出现血丝时,表示腰有病。此图表示腰部外伤引起了肾脏受伤,则腰区血丝会在中途与肾区血丝相连,腰部诊断比较容易。

8、肺区或胸背区:
肺区处在颈椎区与心脏之间的这一区域内。如在肺区内出现大量小血丝,且构成一网络状时,表示患者肺部疾病广泛,这是肺结核、肺气肿患者的特征。如果肺区有一血丝向下偏入心脏区的血丝上,有两根较粗黑线),即患者由于肺部的严重炎症,而使心脏受到损伤,如肺源性心脏病。在肺区出现单一血丝,就要考虑胸是否有病,如胸膜炎等。但也不能排除单一肺病,如肺结核等。
9、肠胃区:
(1)当胃部的十二指肠球部有病时,会在黑眼球的边缘出现一灰白色的光环,灰白色光环越宽病越重。如中医所讲的胃寒、十二指肠溃疡、盲肠炎等。
(2)当黑眼球边缘出现一红色发散的光环,此人必有胃窦炎,胃火很旺,红色光环越宽病越重。
(3)在黑眼球边缘出现一红白相间混合光环时,此人整个胃部都有炎症存在,浅表性胃炎均有此类光环。
(4)在瞳孔至黑眼球边缘的二分之一处,有一黑色沉淀物组成的环,此人胃病已较严重,胃天天都在疼,但胃脉未绝,还可治疗。若黑色沉淀物变成绿色沉淀物,或黑绿混合,表示胃病已有癌变,胃脉已绝。已很难治疗了。
注意:女同志长期不来月经,也会常常出现绿色沉淀物,如照常来,她是胃癌。

全真教的眼诊病秘诀已全部教给大家,它能诊断很多种疾病,非常简单,行之有效。这正是“大道不过三二句,说破不值半文钱”。但它也有缺点,目前肠病、屁股以下病、阑尾炎,本人还不掌握。这说明任何诊法都有它的局限性,都不能包打天下。我们希望大家在实践中会有新的发现,把这一诊法发扬光大!
一定要树立救人之德,为人类健康奉献毕生。
诊病说明:患者与我们方向相反。


眼睛与脏腑

不少人熟悉中医的“肝开窍于目”之说,知道眼睛和肝脏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对于眼睛和其他脏腑间的关系也许不一定清楚。其实,不只是“肝开窍于目”,在经络、气血等方面,人体五脏六腑和眼睛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是微妙的对应关系。“脏之病必现于眼,眼之有证乃脏之不平所至”。从中医的整体观点来说,眼疾在一定程度上是体内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
中医将眼睛大体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个部分。

胞睑,指上下眼睑,它的病变常与脾胃有关。脾主肌肉,外感风热毒邪或过食辛辣灸煿(即指葱蒜辣椒等有刺激性及油腻煎爆性食品),使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壅集胞睑,会引起针眼,即“麦粒肿”。脾胃湿热与痰湿混结,阻塞经络,会致胞生痰核,现代称“霰粒肿”。脾虚气陷,肌肉萎软,可以引起胞睑下垂。脾虚生风,可造成胞睑振跳、阵阵发作(偶有发作不属病态),俗称“眼皮跳”。对于这些胞睑疾病,治疗时也常根据脾胃虚实分别以通腑清热解毒、化痰软坚、益气健脾胃等方法。

两眦就是内外眼角(现在称“内外眼眦”)。两眦属心,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疾病常与心或小肠有关。两眦红肿,同时又伴有心烦失眠、小便短赤,乃心火亢盛而郁于眦部所致。如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每见两眦淡红,血络隐现,微痒不痛等症。治疗时,也根据虚实,择用清心降火或滋养心阴之法。

白睛包括球结膜和前部巩膜,其病变多与肺脏有关。民间俗称的“红眼睛”就是一种白睛疾病,会传染和广泛流行,相当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其特征为白睛溢血(球结膜下出血),故中医称之为“天行赤眼”,是由肺经感受风热之邪而致。肺阴不足,常会感觉眼内干涩不舒。故清热宣肺解毒、养阴润肺等也是白睛疾病的常用治法。

黑睛指角膜、虹膜和前房,与肝胆关系密切。肝气条达,目得所养,而行视物之功能。黑睛感觉敏锐,如肝胆火盛,上攻于黑睛,疼痛、怕光、流泪等症明显;甚者,黑睛出现星状聚集,称为“聚星障”(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可用清泻肝胆之火的方法调治。

瞳神指瞳孔及后方的眼内组织。瞳仁内应于肾,因肝肾同源,故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年老体衰,肝肾两亏,精血不足,可致白内障。肝肾阴亏可致视物混糊,如蚊蝶飞舞或夜盲症等症。对这些病均可行补益肝肾、养血生精之法。

值得一提的是,情绪过度波动也可引起或诱发各种眼疾。如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而发生暴盲或绿风内障(一种青光眼)。还有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眼底改变,亦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眼疾。若脏腑功能好转,眼也随之改善。所以,了解了眼与全身脏腑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眼疾,有助于眼疾的治疗。


中医眼科六经学说谈
中医学的六经学说是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之一。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上源于《周易》。《周易》与中医学有特殊的关系,有一句格言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足以说明这种关系。如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藏家学说、气化、运气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无不创始于《周易》。《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渊薮。六经学说是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的概据。因此也源于《周易》。《周易》中的阴爻、阳爻是阴阳关系的主要内容。《周易》中卦家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周易》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导源;《周易》中六爻与中医六经、六经体系、六经辩证密切相关,是组成六经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六经学说形成于《伤寒论》,发展于《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称为中医眼科的六经学说。何谓六经学说?是根据六经所系脏腑的病理变化和六经经络循行途经所出现的病理变化来诊治疾病的一种理论。包括了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的内容。以手足三阴三阳经为纲,体现经络学说的内容;以五脏六腑为纲,体现脏象学说的内容。

一、六经学说的源流

1、三阴三阳的由来

(1)阴阳的由来

《易传》已明确提出阴阳的概念,如《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阴阳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用阳爻(――),阳爻(-)符号来表示,体现阴阳的关系,对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皆取决于这两个基本符号的变化。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决定着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转化。

《内经》在《周易》阴阳学说思想的影响下,吸取了《周易》的阴阳理论精华,与医学相结合,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理论,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在《内经》中设专篇讨论阴阳,是医理与哲理相结合的典范。《内经》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等,对阴阳皆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听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的作用。《素问·阴阳离合论》以阴阳离合精辟地根据了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寓合了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对立统一观点,并提出了“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即阴是根本,阳是主导的观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说明阴阳之气随四季变化而消长,把阴阳与自然界四时有人体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予阴阳”“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言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者为阳,心、肝、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把阴阳哲学灵活地应用于解释医学原理。《内经》平衡理论的特点主要以阴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在生理方面《内经》认为,维持阴阳平衡是生命机能的重要环节,从而提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在病理方面,提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脏腑阴阳的协调被破坏密切相关,在养生防病的发生与脏腑阴阳的消长平衡。在诊断方面以审查阴阳的变化为主要诊查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在治疗又以恢复阴阳的平衡为宗旨,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目的在于纠正阴阳的偏盛衰而达到恢复协调的目的。

(2)三阴三阳的由来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启导于《周易》卦象。也就是三阴三阳源于《周易》的阴阳之理,六爻之论,而提出了三阴三阳的六经学说。三阴三阳主要表示阴阳之气的多少及阴阳气化过程的初、中、末阶段的变化;如《素问·天元经大论》说“何为气有多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阳也”“说明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所以叫做三阴三阳。

《周易》将万事万物都一分为二,归属于阴阳两大类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在运动的各个阶段总是存在着偏盛,偏衰或多或少的差异,就其变化,也是渐变的过程,从渐变开始,以突变为终,从少到老,必经历着初生,壮盛、衰弱的漫长过程,因此单纯用阴阳的老少概念不能说明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因此产生了一分为二的前提下,又一分为三,也就是三爻组成八卦,三位一体,位为上、中、下,时为初、中、末象征少,壮、老之三阴三阳概念,三阴三阳以示事物阴阳运动过程的少、壮、老的变化规律,在《周易·太极图》中也直接反映了三阴三阳的概念。《素问·脉解论以三阴三阳配四时六气的阴阳清长分析六经病证。为杂病六经分证典定了基础。

2、三阴三阳与开阖枢的关系

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的有关论点,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及“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失,精气乃绝”阴阳互要的理论,提出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六经之间的相互作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作了详细记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阙阴为阖,少阴为枢”。开主外出,阖主内入,枢主内外出入,体现了三阴三阳。分而言之,阴阳各有其经;合而言之,表里同归一气,既相互协调又各尽其职的理论。

3、三阴三阳与标本中气的关系

从《素问·六微旨大论》的有关论点,提出了三阴三阳的标本中气理论,将六气(风、热、湿、燥、寒、火)与三阴三阳的本、标、中的从化关系,反映了人是生活在气变之中,人的生理病理随六气而变化的观点,标本中气理论的实质就是在阴阳互根基础上的阴阳气化理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阳;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其中,少阳、太阴从本化,因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二者标本同气,故从本化;少阴、太阳从本或从标化,因少阴本热标阴,太阳本寒标阳,标本异气,故从本或从标化;阴明厥阴从中见化,因燥从湿化,风助火威,自然之性也。

4、六经的由来

六经亦源于《周易》,六爻位象的六个阶段,即由初微 →渐盛 →旺盛 →盛极 →始衰→复来,反映了阴阳消长盛衰的规律。所谓六经,即太阳出入地平线所形成的六条法线,这六条法线是恒常不变的。故《素问·气交变大论》命名为六经。是在阴阳之基础,再加太、少、明、厥四个系辞。太少是表示气的多少,从阳的方面来讲,太阳就是代表阳气多的阶段,少阳代表阳气少的阶段;从阴的方面来讲,太阴代表气多的阶段,少阴代表阴气少的阶段,所以有“阳明者,两阳合明也”(《素问·至其要大论》)之说。在阴的方面,则把阴气趋于了最衰的阶段作为阴尽阳生的转折点,所以把厥阴放在最末一位,因此代表阴气到了尽头的阶段。表示阴阳是互根的。阴尽则阳生,有“厥阴者,两阴交尽”(《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说。

六经中气血多少在《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阳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阳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说明六经之间气血是协调的,表经多气少血,则里经多血少气,里经多气少血,必表经多血少气。在《太素》中认为“太阴、阳明多血多气,少阴、太阳多血少气,厥阴、少阳多气少血”。

在六经中以太阳为统领,如《素问·热论》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说明太阳为六经的领,掌握六经的协调平衡。《类经》注“太阳为六经之长,统摄阳令,故诸阳皆其所属”。

5、六经次序的排列

六经的次序也是本《内经》自然法则而来,在《内经》中有三种排序。一是为了代表阴阳的清长变化,按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的次序排列(《素问·六微旨大论》);一是代表四秀的气候变化,有春少阳、复志阳、秋少阴、六志阴之说,按厥阳、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的次序排列(《素问·本病论》、《藏气法时论》),一是用阐明自然界和人体之间气化活动的规律,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排列(《素问·脉解篇》、《素问·热论》)伤寒六经则用以第三种排序方法来阐明伤寒病传变的气化的规律。

6、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阴三阳六经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因脏腑是六经气化活动的场所;六经气化活动有表里、升降、离合之分。从脏腑来看,三阳主外运,从下而上,三阴主内用,从内而外,合则阴阳配偶,离则各异其用,其活动形式,则不外升已而降,降已而升。从经络来看。则包括营已气血在此给隧中活动,前人将经络之功能称为经气,营已气血之功能称为脉气,六经则经气与脉气为一体。分而言之,营血又合脉气为一气,已气又合经气为一气,而营已气血皆生出于中焦,由水谷之气的精微所化生,上归于肺,输布全身,由茶脏腑,外濡肢体,这就是阴阳互根,阴手阳秘之道理,了就是整体活动借气化以生存的大概情况,也是六经气化活动的常态。常与变更是在一起的,有常必有变,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过动则气外露而害生,阴过静则用不彰而弊出,因而产生了阴阳失衡而病理变化。在太阳则病多从寒化,在阳明则从燥化,在少阳则从火化,在太阳则从湿化,在少阴则从热化,在厥阴则从风化。

二、六经学说的形成

1、六经学说之初当在《素问·热论》指出。伤害一日,巨阴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因太阳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阴受之,阳明主内,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子于,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本,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平;五日少阴受之,厥阴脉循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曩缩,此为六经学说的初刍,是以六经循行部位而出现的症状来进行归纳,亦看出六经与经络的关系。

2、六经学说的形成一伤寒六经的提纳。伤寒六经从太阳病到厥阴病,根据六位阴阳之气的多少,异用的特点,相应地表现出的症状,形成六大类,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影响的病证,形成了伤寒六经提纳,其内容如下:

(1) 太阳病的提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为阳盛阶段,太阳经、受阴寒之邪侵袭,则产生阳气泛滥于外以抗病的现象,因而出

脉浮;太阳之经脉交于头项,头为诸阳之会,寒邪属阴,从阴邪而临阳位,阴胜则阳病、故头痛;项为阴阳交通之枢纽,阴寒之邪凝于枢纽之道,故项强;因卫外之阳受阴寒之侵袭,阳气不能排阴邪之道,故项强,因卫外之阳受阴寒之侵袭,阳气不能排阴邪之象,故出现恶寒,以上症状反应了阳阴盛的气化活动,也是太阳病的病理机制。由于经先受病,故以经证为提纳,太阳经证为正证,腑证为变证。

(2) 阳明病的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阴明代表阳气极盛的阶段,阳明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因阳热之气极盛,遏而正能行,取于胃肠,形成痞满,燥实坚的胃家实之证,由于阳明病是化热入里,不管阳明经证,腑证都反应了这一特点。阳明从实证为正证,虚证为变证。

(3) 少阴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阴为初阳,指阳气少的阶段。少阴病的部位在口、咽、目枢转之处,少阳之府为胆,胆火上炎则口苦,津为热耗则咽干,风火上扰则目眩。少阳病是表半里之柴胡证为主证,以胆经里证为变证。

(4)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时痛也,若下之必胸下结鞭。太阴为阴气盛的阶段,太阴病则胃家不实而脏有寒,阴气太盛,以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水湿阻碍中焦气机痞寒,故腹满;脾虚阳气不足,寒邪上逆,故吐;脾阳则胃之受纳受到影响,故食不下,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部下注,故而自利;由于自利不止致脾胃更虚,以致下利日益加重,阴寒道阻,阳气郁而正伸,气机阻滞,故时腹自痛;若再将此虚寒之证,误为肠胃实热而下之,必然导致胃脘部为阴寒凝聚而结硬。太阴之病为阴盛阳衰,寒邪损伤脾阳,所致的一系列病证,使阳气长而阳气消。太阴是脾先受病,以寒证吐利为正证。

(5)少阴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为阴气少的阶段,其病变主要向着虚寒方面转化,病及心肾,可以出现化寒化热的病变,但以虚寒证为主。因肾中阳气衰弱则脉微;心之苦血亏虚则脉细,脉微细为心肾阳气。阴血均不足之象征。阳气大衰,精神疲乏,则出现但欲寐的证侯。少阳病从寒化为正证,热化为变证。

(6)厥阴病的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操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利不止。厥阴为阴尽阳生的划界点。主要表现绝阴绝阳之病变。常出现寒热错杂。或偏盛偏衰的严重病变。若阳热气上逆则消渴,乏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经寒邪横犯脾胃,故饥而不饮食,强食之,脾难于运化,则蛔虫随肝气上逆而吐出。厥阴病提纳为止热下寒之证,上热用下法既不能解除,下寒用下法病变必然加重,故下之则必然下利不止。厥阴病从寒热错杂正证,以偏寒偏热变证。

三、六经学说的发展——眼科六经学说的形成

近代著名的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把《伤寒论》六经学说移用于中医眼科,形成了眼科六经学说,是对六经学说的一大发展。

1、六经学说应用于眼科的理论依据

(1)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眼是脏腑给络的精气结聚而成,而经络是联系眼与机体的桥梁。如《灵枢·大惑论》说“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五脏六腑之精是,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它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灵枢·口问》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均说明了五脏六腑和气血精液通过十二经脉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中精微和阳气,上注于目而使眼能明视万物。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白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所以经络起到了桥梁作用,说明眼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

(2)眼的病变多来源于脏腑经络疾病

目得脏腑之精气濡养而能明视,脏腑阴阳盛衰,正邪的争持都将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影响到眼。造成目病。经络本身的疾病也必然涉及目病。如《灵枢·经脉》说“大肠于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 、“膀胱是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 、“胆是少阳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头前,颔痛,目锐眦痛” 、“肾是少阴之脉,是动则病, 饥不欲食.....目??无所见”说明十二经脉所生的病,几乎都有眼病。

在眼科诊断方面,《灵枢》说从赤脉的趋向可以辨病在哪一经,《灵枢·论疾病尺篇》曰“诊目病,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阴病”。《灵枢·经筋》曰“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

后世医家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和方法,不论内伤或外感所致目病,都与经络有关,如《东垣十书》说“青白?见于大眦,乃是太阳少阳经中郁遏” 。《儒门事亲》又引《内经》说“目之内眦,太阳经也,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网),太阳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纲(网),阳明经也,血气俱多.....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阳之虚也”、《医宗金鉴》指出“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原上头入脑中而为患于目焉”。由此可见,说明眼的病变与经络有关,为眼科六经学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眼科六经学说的特点

(1)按伤寒六经分证,以六经命名各种目病。历代眼科医家和有关医籍,以症名命,眼科六经学说,按六经命名,如太阳目病,阳明目病,少阳目病,太阴目病、少阴目病、厥阴目病。显示了分经论病,执简驳繁,根据全面的特点。

(2)将八纲辩证贯穿于始终。在分经论治中,均以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加以论述。三阳病,多属于热证、实证、阳证、三阴病多属于寒证、虚证、阴证、从表里来讲,邪在经络出现表证,邪在脏腑出现里证。表证辩其表虚,表实,才能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里证辩其里虚寒和里虚热,才肥正确运用扶阳或养阴之法。如太阳目病中,太阳表虚伤风,团桂技汤;太阳表实伤寒用麻黄汤;太里虚用小建中汤;太阳里实用大黄黄连泻心病;表里俱虚用桂技附子汤加乌贼骨;表里俱实用麻杏石甘汤;表寒里热用桂枝加大黄汤。从八纳中,其病机是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由实转虚的转化规律。

(3)病情的发展变化,按伤寒六经传变方式归纳。目病的发展变化,与邪气之强弱,正气的盛衰有关,其传变规律是:

① 由表传里:

循经传:六经的次序相传,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但最多见于太阳传阳明,如太阳目病,伤风或伤寒,本伤寒治法不疗,两目反硬痛红肿,结目多十黄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说明太阳目病传至阳明,阳明化热,故用越婢汤之石膏清胃热。里清则痛昂自肥由表而出。

越经传:大多数是病邪旺盛,正气不是所致。太阳伤风症,报用挂技汤不解,血轮反加赤痛,以便量,大便结,心下痞,肢干而硬者,予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说明太阳邪热内袭,传入手少阴心经引起血转赤痛;心热移于小肠,小肠有热而引起小便黄,也体现太阳邪热内陷,侵袭是阳明胃腑,热留于中,出现心下痞,大便结,眵干而硬的阳明热结现象。

直中:病邪直中,起病就出现三阴症状,以太阴、少阴多见。如寒邪伤人,闭寒玄府,说明寒邪乘虚直中少阴,如气轮血丝满布,梗痛羞明,目佥硬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者,此风热直中手太阴肺之表现。

②合病

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如三阳合病之头痛,太阳头痛在眉头,头顶,脑后边项痛;阳明头痛在前额,眼眶;边牙及颊面;少阳头痛在两头角,连耳根及耳心,用紫葛解肌汤。如白珠血丝作洪红色,涕清如水,泪涌如泉,畏光,无眵,目眉头痛,脉沉紧者,属于太阳与少阴同病。

(4)以经来统率脏腑。举六经可以概据脏腑,举脏腑正能概据六经。如“心”专指心脏的功能,没有注意到经络,如果说手少阴心,则经络和心脏都包括了,少阴目病,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经引起的各证候,在探计眼病中,从六经的证型来分析与哪一经有关,或者牵涉到其它经脉,或者从六经追循到脏腑,或从脏腑搜索到六经,使病情更加明显,使思路更加开阔。

(5)反映了传寒六经的病理变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经病变常累及所系脏腑,而出现该脏腑的特其有的证候,如膀胱为足太阳之腑,太阳经病不解,传入于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出现水气内停的蓄水证;胃与大肠为阳明之腑,胃肠燥热,腑气不通,就会出现胶满疼痛,拒按,便秘症,胆为足少阳之腑,胆火逆,则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等症;三阴以腑病为主。太阳病脾腺阳不振,寒湿不化,出现水湿积聚症候或湿热郁久化热之症;少阴病多为心肾衰,表现心肾阳气/阴血不足的症候,厥阳病多为寒热错杂。肝气上逆的证倏。三阴症以脏病为主。

(6)从眼中自觉异色来辩证。根据五脏主五色的理论辩眼病及证候。如眼前出现红色,多为手少阴心所主,血溢络外之证,宙物模糊不清;眼中常见黄花,多系脾虚所致;眼中出现黑花,多为肝肾不足所致;眼前出现白色闪光,多为肝热或肝风所致;眼前出现红晕(红绿彩班),多为肝热或肝风所致。

(7)从眼的五轮八廓所属脏腑来分经。五轮中的肉轮属是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所主;血轮属手少阴心经所主;气轮属手太阴肺治所属手太阴肺治所主;风轮属是厥阴肝经所主;水轮属足少阴肾经所主。八廓是以白睛上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反映眼与六腑的关系。分别以后天卦命名,乾廓属于手阴明大肠,坎谆属足阳明胃,既廓属于厥阴心包,震廓属命小,巽廓属足少阳胆,离廓属手太阳小肠;坤廓属足阳明胃,兑廓属手少阳三焦。从五轮八廓出现的证侯,分别纳入六经病变中。

(8)六经分证结合标本中气(中见)。从五轮八廓的病变追寻到六经,从六经追寻到本脏本腑,而脏腑之间表里相传,其相传的道路就是经络,经络之间表里相传,中途交会谓之中见。因阳经入里络脏,阴经出表络腑,故阳经之中见为脏,阴经之中见为腑,由于中见为两经之相合,故从一经必见另一经的症形;尊《内经》以六气为本,以脏腑六经,中见为标的理论,将其运用治病,这样思路才宽。如太阳目病第九节“目病伤风,不畏光,无眵,风轮上起失白色?膜,甚至遮盖膣神者,于桂枝附子汤中重加海螵蛸以治之,或兼点湿化丹”。此太阳标热而本寒,太阳少阴从标从本治,此处即为从本治。

(9) 六经分证中,纳入了卫气营它的理论。如太阴目病弟三节“气轮血丝满布,梗痛羞明眵稠而多,涕稠而黄者,桑菊饮主之,??散去豆豉主之”。为风热伤手太阴肺的卫分正证,桑菊饮主之。阴明目病第四节”阳明目病,畏光、鼻干、眵干;知苔白厚,脉洪而数,每日辰时前额剧痛,过时则额痛减者,人参白虎汤加白附子主之“。为风热伤阳明气分之症治,阳明目病第五节“坤两廓血丝特甚,色赤而紫,畏光,眵稀不结硬者,主以血府逐瘀汤”。为阳明血分的证治。

(10)以六经为纲,以杂病为纬。六经贯穿始终,可将一切杂病及外伤引起的眼病等列在六经中,以纬线来探讨,三阴里虚目病多列入纬线中,但仍不离六经之纳。列入经线者多用经方(张仲景),列入纬线者多用时方。

3、眼科六经学说的内容

(1)太阳目病:因太阳经脉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太阳首当其中,其病多为表证,或暴露

于外的部分,病变部位以白晴为主,分为太阳伤风证与太阳伤寒证。

① 太阳伤风证

证候:凡目暴病,白晴(气轮)红赤,色泽鲜红,大眦内震廓(白睛鼻侧)血丝较粗,或赤脉自上而下,沙湿痒痛,或黑晴(风轮)上出现星点?者,兼有微恶风,汗出,鼻鸣,头项边顶痛,或偏头痛,脉浮等,可用桂技汤加减治之。

② 太阳伤寒证

证候:凡目暴病,白睛血丝谈红,细辞,无眵盖明,泪如泉涌,涕如清水,兼有恶寒无汗,两

眉头痛,头项强痛,脉浮紧等,可用麻量汤加减。

(2)阳明目病:因太阳目病未愈,邪入阳明,或风邪直中阳明化热,病变部位多在眼脸、白睛、眼眶等,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① 阳明经证

证候:眼脸(肉轮)红赤,肿硬,白睛红赤,以乾廓(白睛外下方),坤廓(白睛外上方)

血丝明显或粗大,,色红而紫,或如虬状,眵黄干结,泪热频流,羞明疼痛,兼有前额痛,口干欲饮,苔黄脉洪数,可用白虎汤减治之。

② 阳明腑证

证候:眼脸红肿而硬,白睛丝脉紫暗,睛珠实出,眼眶胀痛,兼有大便燥结,苔黄少津,脉洪数,可用桃仁气汤加减冶之。

(4) 少阳目病:病邪客于少阳,因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故常相互影响,病变部位多在黄仁、神火等,今为少阳表证和少阳里证

①少阳表证

证候:白睛?轮红素,或兑廓(外眦)赤脉较甚,羞明怕光,眼珠眼痛,兼有太阳穴痛,口苦咽干,或两耳闭气,胸胁不快,苔藻黄,脉弦,可用小紫胡汤加减治之。

②少阳里证

证候:白睛赤脉如环似带,或混赤通红,风轮内不明洁,黑睛后下方有沉着物,神水混浊,黄仁肿胀,纹理不清,或血灌瞳神前部,或黄液上冲,或瞳仁紧小,眼痛羞明,视物昏朦,兼有头角疼痛,或患侧偏头痛,口苦咽干,溲赤便结,知红苔黄,脉弦数,可用龙胆泻肝汤治之。

(4)太阴目病:病邪客于太阴,病变部们多在眼脸,白睛及瞳神内。

① 太阴表实证

证候:眼脸红肿而硬,后睛红赤而肿胀,梗痛羞明,多眵多泪,泪热如汤,眵黄而干,兼有鼻塞身热,涕稠而黄,舌红苔白,脉浮数,可用桑菊饮或银?散加减治之。

② 太阳里实证

证候:眼脸红硬,干烂结痂,白睛色黄,或视网膜水肿,兼有口干便燥,溺黄,苔黄,脉数,偏于湿热?盛者,宜用茵陈蒿汤加减治之。若眼脸内渐起硬核,不红不痛不痒者,或白睛紫红结节隆起,按之疼痛,或视网膜有黄白色硬性渗出,兼有胸闷食少,口淡苔腻等,疾湿偏盛者,可用二陈汤或三仁汤治之。

③ 太阳里虚证

证候:头痛如衰,眼脸浮肿,湿烂色白,流泪湿痒,或胞脸虚肿如珠,或视网膜水肿经久不消,视物变形,变小,兼有胶满食少,便溏,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可用理中汤或茎桂术甘激发加减治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187

主题

147

回帖

7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16
发表于 2014-9-15 1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5)    少阴目病:病邪客于少阴,病变部位多在内外眦,黄仁及瞳神内。

①少阴里虚证

  证候:眼外观端好,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或瞳仁散大,或园?内障,夜间或表盲,

兼有头昏耳鸣,腰膝瘦软,乏力欲瞳,夜尿清长,苔薄白,脉细,属肝肾方虚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治之。若两眦(血轮)红赤,痛如针刺,或瞳仁(水轮)紧小如针?瞳仁状如梅花,或如锯齿,视物错朦,眼前黑花飞舞,兼有咽干喉痛,烦躁不眼,头痛如锥,舌红苔少,脉细弦,属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之。

②少阴里实热证

证候:外眼轮廓完好,眼前觉有红色阴影,视力骤降,血灌瞳神后部,知红苔黄脉数出血期可生薄黄汤,以凉后止血治血治之,若为瘀血期时投以挑红四物汤或后府逐瘀汤加减以活后化瘀治之。

  (6)厥阴目病:病邪客于厥阴,病变部位多在黑睛,黄段瞳神内,

  证候:眼珠眼痛,或黑睛破损,或溃烂及生?,如星状,或如花?白陷,或如凝脂,或蟹睛疼痛,兼有头顶痛,口苦,舌红,脉弦,可用石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若眼眼如裂,头痛如劈,或头中窗鸣,牵边眼眶,头额及颊部阳穴疼痛,黑睛雾状混浊,瞳孔散大显淡绿色,视力骤详兼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厚,脉弦,可用陈氏熄风汤加减治之。

③    厥阴里虚证

证候:妇女经前眼痛欲裂,碜湿发痒,或黑睛生?,口中酸湿,?顶痫,舌红,苔蒲黄,脉细弦,可用丹杷逍遥散加减治之。

   四:眼科六经学说的发展

在眼科六经辩证中,一般来讲,三阳目病,多见于外障,三阴目病,多见于内障。但对外眼病的认识描述较为详细,对内眼疾患缺乏细致深入的探讨,描述较笼络,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根据《内经》有关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眼的解剖生理知识,提出“内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属”学说,对内障眼病的认识就更进了一步,也是对眼科六经学说的发展,现介绍其内容如下:

1、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以及睫状小带属足厥阴肝经以《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为依据,因神经状类筋经,十二经皆有筋经,故神经属足厥阴肝经,视神经也不便外,至于视网膜,是视神经的感应系统,也应属是厥阴肝经。虹膜(黄乍)为风轮之里层,风轮在脏属是厥阴肝;睫头小带与虹膜相连,亦属风轮范畴,故应属是厥阴肝经,应用这一理论在治疗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的病变及屈光不正等,应从是厥阴肝经入手。如急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视神经网膜炎,初期多从肝经实热着手,用龙胆泻肝汤治之,若属肝气郁结所致者,可用丹杷逍遥散加减治之;若属素体虚弱,肝肾不足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治之。视神经萎缩,多认为是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法之。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属肝胆炎火炽,气分热重,以龙胆泻肝汤治之;若属热入营血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之,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属肝经余热未尽,可用石决明散加减治之。屈光不正,认为与足厥阴肝经之疏泄调节失调,气机不利所致。可用补肾调肝为主。常用驻景丸加减治之,佐以舒筋通络如?节伸筋草等。

2、视网膜黄斑区属是太阳脾经

以《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甘,甘生脾,其在天为湿,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为依据。眼底黄斑区位于视网膜的中心,属是太阴脾经,黄斑区病变时,应以是太阳脾经着手,同时兼颈是厥阴肝经。如脾经湿热所致的中心性视网膜脉经络膜病变,黄斑区充血水肿,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湿重于热,和三仁汤加减;肝肾阴虚者,可用知拍地黄丸加减治之;属肝肾不足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方,脾胃虚弱者,用六君子汤加减;脾胃阳虚者,用其武汤加减;脾经有湿,复感风寒乾,用麻杏薏苡甘草汤加减治之。

3、脉络膜属于少阴心经

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主合脉也”“诸血者,皆属于心”“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为依据,脉络膜的组成由大,中、小血管组成,故各膜属于手少阴心经。在临床上凡脉膜的病变和眼底血管方面的病变,可以手少阴心经着手,脉络膜与视网膜紧相连,脉络膜,视网膜炎与心,肝、肾三经有关,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治疗。

4、玻璃本属于太阴肺经

从《素问·宣明五气篇》“肺藏魂”为依据,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玻璃体病变多从手太阴肺经着手,如玻璃体液化,混浊,从肺、肝、肾三经治疗,用生脉散加黄芪大补肺气,用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或原发性视网膜脱脑术后,多认为肺肾无气不固,用生脉散,重用人参,加黄芪大补元气,若网膜下积液,可用温阳化水之法治之,亦可用驻景丸加减方合用。

5、房水属足少阳胆经

以《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萎,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及《养生书》“肝开窍于目,胆司其明”为依据,房水属足少阳胆经,房水的病变应从足少阴胆经着手治疗,如肝胆实热所致的房水混浊,用龙胆泻肝中减治之;若属急性闭角型青光,中医以为属火闭窍道,神水(房水)瘀滞有关,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或用陈氏熄风汤加减治之,若吐泻兼作,可用六和汤,慢性闭角空青光眼,中医认为属虚风内动所致,用沈氏熄风汤加减,若属肝郁化火者用丹杷逍遥散治之;若属阴虚火旺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之。

6、眼中一切色素属足少阴肾经

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茶色也,其主肾也”为依据,眼中一工色素属足少阴肾经,凡色素方面的病变,应从足少阴肾着手治之。如脉络膜的色素,从心肾上去辩证;虹膜、睫状体的色素,从肝肾论治;黄斑区色素,从脾、肝、肾上着手治疗。另外色素是有形之物,可看作瘀滞,治疗时应考虑加用活血消滞之品,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属先天禀赋不足,宜补肾养肝,兼活血消滞,用驻景丸加减方为主治之。

眼科六经学说,作为眼科的一种基础理论,对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分经论治,起到了执简教繁,概括全面,揭示目病本质的长处,克服了以症命名的局限性,且名目繁多,分名过细,不便于临床应用的不足,在内障眼病应用较为广泛,在外障眼病应用较少,作为一个学说流派,应用的范围不是很广,有些观点还须进一步完实补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11:16 , Processed in 0.35436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