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传统医学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理变化多与肝脾密切相关,在临床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相兼等症。董氏奇穴所创肾关、肠门为治疗慢性肠炎之要穴,配合脾胃二经腧穴共奏健脾益气,除湿升阳之功效。本文拟举临床验案一例与同道共享。关键词:董氏奇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验案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笔者采用董氏奇穴为主配合脾胃二经腧穴及拔罐、摩腹等法,效验颇佳,特录于下。患者,蒲某,女,48岁。初诊时间2010年11月13日,主诉慢性腹泻伴左下腹隐痛2年余。现病史:患者于2009年8月出现腹泻,每日大约5~7次,时轻时重,大便溏,没有脓血粘液,并未介意,未予系统治疗,迁延近3个月,后腹泻加重,每日8一10次,大便带粘液带脓血,里急后重,左下腹疼,经某省级医院行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并予以西医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故来针灸门诊求治,见肠鸣腹泻,大便溏薄,粪有粘液,不思饮食,食后脘腹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濡滑。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神清,心肺无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扣击痛阴性,左下腹轻压痛。辨证:患者素体脾胃虚弱,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而致病程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病位在脾胃与大肠,但与肝肾关系密切。病初为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病久损及于肾,则见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之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肠鸣腹泻,大便溏薄,粪有粘液;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不思饮食,食后脘腹不舒;气血化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脉乃脾胃虚弱之证。故判断病位在大肠、脾胃;中医诊断:体息痢;中医证候:脾胃虚弱;西医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则:健脾益气,除湿升阳。1治疗方法(1)针刺:以董氏奇穴为主,配合脾胃二经穴位。处方:针刺主穴取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双侧,肝门(支正穴后一寸)双侧,肠门(在支正与养老的中点)双侧,并临证斟酌取用相关经穴。操作:患者平卧位,局部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肾关、肝门、肠门均用毫针直刺,针至1.0一1.5寸,令患者有放射胀痛感后即留针。肾关穴进针方向沿脾经走行,向躯干方向斜刺进针约1.3寸,得气后,以高频小幅度提插加捻转之补法,务求患者感觉酸麻感为佳;肝门、肠门二穴针刺约0.3 ~0.8寸,针下后将二穴之针同时针向右旋转,上腹部闷痛即解;将金向左旋转,下腹部亦除。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用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尤佳。方义:肾关为董氏奇穴之一,又称天皇副穴,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缘下1.5寸,即阴陵泉下1. 5寸处。肾关穴为董氏奇穴治疗脏腑不足,脾肾亏虚的经验用穴,该穴具有很好的治疗消化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作用,且肾关为脾经之穴位,治疗本经脾经之病疗效甚佳。而董氏奇穴中的肝门、肠门位于尺骨内侧缘,位于小肠经上可治疗小肠经之病变。临证中则可斟酌配合足三里健脾益胃,上巨虚运化水湿,太溪补益肾阴之不足,血海可入血分,行血活血共同调理肠胃气机。(2)火罐疗法:天枢、中脘穴附近拔罐,留罐10 min 。中脘、关元二穴合用,意取腹针疗法中的“天地针法”,具有补益先天及后天的作用。(3)手法按摩腹部:以手法顺时针按摩腹部。以上治疗1 W2次,并嘱患者饮食要有规律,宜进营养丰富而又较清淡的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性及生冷硬食,忌饮酒。复诊情况:2010年11月15日,经以上治疗后,患者诉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日2一3次,左下腹疼痛较前减轻,仍自觉倦怠乏力,手足不温。处方:守上法,加用艾条灸神阙、天枢。三诊:2010年11月22日,经以上治疗,患者-诉大便较为通畅,次数仍为2一3次,纳呆,纳差,食后脘腹不适,饱胀感明显。处方:继守上法,加针解溪穴直上2寸处,沿胫骨前缘进针,为消除脘部胀满之经验穴。四诊:2010年11月24日,患者经以上治疗,排便基本正常,左下腹仍有些许隐痛,纳可,夜寐欠安。处方:继守上法,加针神门双侧,内关双侧。以上治疗每周2次,1个疗程后,腹痛腹泻症状消失,随访复查肠镜己基本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