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9-15 20: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利胆
处方:柴胡6克 鹅不食草15克 延胡6克 金钱草15克 金铃子10克 黄芩9克 郁金6克 通草3克 蒲公英12克 北茵陈1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方摘自《千家妙方》1982年7月第一版,书上说此方清肝利胆屡用屡效,其中的鹅不食草是民间经验,实践证明,此药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
书上病例:
杨XX,男,54岁,工人。于1974年10月8日就诊,患者上腹部闷痛已年余,时有剧痛,疼痛多发生于中午饭后,开始呈持续性钝痛,以后逐渐加剧并向肩胛处放射,乃至大汗淋漓,难以忍受。经X光拍片(那时还没有B超吧),诊断为胆结石(可能是胆囊息肉也说不定)......
患者服药六剂,胁痛大减,亦未见大痛发作,嘱再进药四剂,药后疼痛全消。一月后再去某医院复查,经X光拍片证实,原见之胆结石阴影已不存在。
方子六 治息肉方千家药方
制法 :乌梅 1500克 (以肥大肉多者为上 ,酒醋浸泡一夜 ,去核 ,焙焦存性 )、僵蚕5 00克 (米伴炒微黄为度 )、炮山甲 30克 ,象牙屑 30克(象牙屑具有拔毒生肌之功效,现在药铺少有,可用珍珠粉代替,具有同样功效)。上药共研为细末 ,炼蜜为丸 ,每丸重 9克。丸药制成后 ,装入瓷坛或玻璃瓶内 ,放于干燥通风处 ,以防受潮霉烂变质。霉变者切不可服用。
服法 :此方治疗各种息肉 ,疗效可靠。成人每服 1丸 ,早、午、晚各 1次 ,白开水送服 ,儿童量酌减。
方子七 病友有效方
胆囊炎临床治疗体会
廖长清 廖广剑
[关键词]胆囊炎 现代检查 传统辨证
胆囊炎属传统医学的胁痛,《素问﹒缪刺论篇》:“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已认识到胆受到邪气的侵犯可以导致胁痛,但未引起后学之人的重视,而将一切责之于肝。胁肋痛经现代医疗仪器检查,多种胆囊疾病都可以引起,如胆囊炎、胆结石、胆囊肿……
一 现代检查 传统辨证
现代影像学运用于临床医学,可以直接观察到人体内脏的实质性变化,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但是对同一疾病所出现的不同临床症状则无法解释。如B超、CT检查都是慢性胆囊炎,张姓患者症见:肝区灼痛,口苦,嗳气则舒,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脉弦数,舌苔黄腻……。李姓患者症见:肝区隐痛,嗳气则舒,乏力,口干,舌红少台,脉弦细数。而传统医学张姓症为肝胆湿热,李姓症为肝阴不足。并且提出了同病异治的法则。这就是传统医学的优势。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各有所长,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两者应有机结合,用现代医疗仪器检查胆囊炎的实质改变,用传统医学分析病理性质。
二 气病在胆不在肝
一侧或两侧胁痛,走窜无定处,嗳气则舒等症状,传统医学认为是肝郁气滞。B超、CT检查,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见此症状,说明胁胀痛,走窜不定,嗳气则舒并非单由肝郁气滞,并且从胆为腑在表属阳,肝为脏在里属阴,气清轻上浮属阳,血重浊下沉属阴,故笔者认为气病应在胆而不在肝。又胆主少阳春生之气,主升,今胆囊肿大,影响了气机的升腾而郁滞。胆附于肝,居于肋下,故胆气不升,郁滞而胁肋胀痛,走窜不定,嗳气则舒等气滞症状。
三 急性胆囊炎的病机与辨证
急性胆囊炎主要由湿热蕴结肝胆,熏蒸胆囊,致使胆囊肿大,阻滞了气机的升腾。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失治或误治形成。但久病入络,《临症指南医案.肋痛》篇说:“久病在络,气血皆实“。并且湿热久羁,湿伤阳气,热耗阴津,或长期恒之疏肝清热,却伤肝阴,致使肝阴不足,脉络失于濡养而痛,如《金匮翼方.胁痛统论.肝虚胁痛》:“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血燥,则脉络失养而痛。”
(一)辩湿热
湿热在舌苔与大便反应最为明显:(1)辩舌苔舌苔厚腻属湿热较重,舌苔薄腻属湿热较轻;舌苔黄多白少属热重于湿,舌苔白多黄少属湿重于热。(2)辩大便 大便干燥属热重或阴虚;大便软溏不爽属湿重。
(二)辩气滞
胆附于肝,居于右胁,故胆囊炎多见右肋胀痛。若气滞较甚横逆犯脾,脾居左胁,故左胁胁痛或两胁走窜,痛无定处;若横逆犯胃则脘腹胀满,干呕,呃逆,嗳气则舒,若顺经而行则连及肩背。
(三)辩阴虚
慢性胆囊炎若见舌红少苔或无苔,口干,眼干涩,视物不清多属肝阴已伤。若见腰酸腿软则由阴虚累及于肾,造成肾精亏虚。
四 论治
胆囊炎由于湿热蕴结,熏蒸胆囊,致使胆囊肿大,影响了气机的升腾,而出现了胁肋胀痛,走窜不定,嗳气则舒等气滞症状,对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的治疗则应清热利胆,理气助胆气的升腾。笔者曾获一民间验方,其效甚速,故命名为速效胆囊煎:柴胡、茵陈各24g,枳实、黄芩各15g,青皮、香附、玄胡、佛手、白芷各10g,大黄18g,鱼腥草30,水煎服,一日一剂,日服三次。一剂症状减半,三剂症状消失。
方中以柴胡疏肝助胆气升腾,茵陈利胆除湿,青皮、香附、佛手、玄胡理气止痛,黄芩、白芷、鱼腥草清热解毒消肿,枳实、大黄通腑泄热。若大便干燥大黄后下,大便软溏不爽大黄先煎,并加藿香、白蔻,苡仁、化湿之品;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加泽兰、桃仁、丝瓜络活血通络。本方面面俱到,真是不可多得之良方。
慢性胆囊炎由于久病入络,湿热久羁,致使肝阴虚,故治疗应养肝疏肝,活血通络,药用一贯煎加减:枸杞、白芍、沙参、麦冬、泽兰、杜仲各20g ,生地、当归、茵陈、桃仁各10g, 丝瓜络怀牛膝各30g日一剂,日服三次。
方中以生地为君,滋阴养血补肝,麦冬、当归、沙参、枸杞滋阴养血柔肝,茵陈利胆除湿,泽兰、桃仁、丝瓜络活血通络,肝病累及肾,出现腰痛软者加杜仲、怀牛膝补肾以缓肝痛。
注:慢性胆囊炎胁痛久不愈者,加 杜仲、怀牛膝疼痛很快便消失,这是笔者之经验。
今天上午去医院做了7月份出院后的第一次B超复查,结果如下:
超声所见:大小正常,壁厚2-3MM,欠光滑, 囊内可见一个大小约1*2MM的中强回声,自壁突 向腔内,不随体位 变化而移动,后方无声影。肝门部胆总管不扩张,通畅。
这次检查结果正如我期望的,要知道,从6月底开始我已经吃了三个多月的中药了,当时的息肉是5×6MM。
我的患病情况及当时的治疗情况请参见我8月初发的一个帖子《一篇好文章及一个好药方》,其实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两个方子,我着重指的是第二个方子;当时服用的情况是:
速效胆囊煎:柴胡、茵陈各24g,枳实、黄芩各15g,青皮、香附、玄胡、佛手、白芷各10g,大黄18g,鱼腥草30,水煎服;当时服用了5剂,这个方子因为有大黄,所以吃了会拉肚子,因此如果不便秘,可以减掉。我当时就去掉了;
其后吃一贯煎加减:枸杞、白芍、沙参、麦冬、泽兰、杜仲各20g ,生地、当归、茵陈、桃仁各10g, 丝瓜络怀牛膝各30g日一剂,日服三次。 共吃了25天,这个方子没什么副作用,吃后我的肝区隐痛及缠绵了两年之久的肋痛都基本消失了,所以当时发贴推荐。
再之后,想把息肉彻底吃没了,就参看论坛上的方子,选用了方子一,因为感觉这个方子会更快效一些,结果,真是欲速则不达,吃了4天就无法坚持了,太寒凉了!脾胃不舒服。因为服中药,所以我也看了些中医的书,综合自己的感觉,我认为论坛上的方子2和3较好,尤其是方子2,但我现在还没有服,准备最近开始服。
再后来,因为要出差及出去培训,没办法再熬汤剂服用,所以开了中药散剂,基本是四逆散加味,方子如下:
当归、姜黄、制香附 、甘草 各45g
白芍、茯苓、白术、枳实(炒)、柴胡各60g
吴茱萸、栀子各30g
薄荷20g
将上述药磨成面后过筛,每次服用8g,每日3次。(我家附近的药店有该项服务,专用的粉碎机及筛子)。
有了散剂,免除了熬汤药的耗时耗力。服用方法就是用40-50度的水冲服,我现在觉得一点也不难喝,跟饮料似的。现在还在喝,快2个月了。
以上就是我的治疗过程。其上对息肉的治疗我的看法是,不要过于重视息肉,关键是要消除胆囊的慢性炎症,消除后,炎性胆囊息肉自然会缩小直至消除。其实大多数息肉胆囊都是有炎症的,至于胆固醇性的也无炎症的,我的看法是,经常复查,生活习惯良好、经常运动。
方子八 胆囊息肉案
年某,女,36岁。右上腹不适五年,加重一年。经襄樊、武汉、广州多家医院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患者丈夫为某医院普外医师,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经同类患者介绍于2006年2月25日来我出就诊。
刻诊:右肋不适,痛连肩背,时伴头晕目眩,乏力。体胖,身高162cm,体重89kg,食欲旺盛。喜食肥肉、鱼类、蛋类、动物内脏等食物。B超示:重度脂肪肝,胆囊多发性息肉,最大一个为1.6mm。慢性胆囊炎。
血压:140~150/100~110mmHg。血脂三项均高。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辨为痰浊瘀滞为患,治以化痰祛脂,升清降浊。
处方:
方一:全瓜蒌30g、生半夏15g、焦山楂60g、苡米100g、郁金15g、泽泻100g、生南星15g、茵陈60g、茯苓30g、橘皮10g、甘草5g、栀子5g、黄连5g、绞古蓝30g、乌梅100g、僵蚕30g、浙贝母15g 。一天一剂,水煎服。
方二:用炮山甲60、鸡内金90、三七90、水蛭90、浙贝母60、乌梅90、共研极细末,一次3g,一天4次,吞服 。
2006年4月10日二诊:
所有症状消失,彩超示胆囊息肉二个,最大一个为0.5mm.。血脂已在正常范围。效不更方,继服前方。
2006年6月5日三诊:各种理化检查均已正常,彩超未发现胆囊息肉。体重68kg。
方子九 熟芍同气汤”,
其主要功效是保肝(胆)护肝(胆)。凡因肝动气、肝火逆而致的胸闷、腹胀、胁痛胀等诸症有效,对一般肝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方如下:柴胡6克 白芍15克 当归15克 熟地40克 山萸肉15克 肉桂粉1克(研粉冲药服)。中医认为肝属木,最喜疏泄,也最易郁,其与胆互为表里(有关肝胆表里关系,请搜索参阅本人“祖传表里用药经验”贴)。古之医家曰:人之得病,犯色者居其半,气郁者居其半。甚矣!此处曰气郁者,即言肝胆也。用现在的话来说,气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怒、争吵动气;2、心情不开朗,日久郁结;3、工作、学习、生活、生病等压力致郁;4、不当饮食致肝生邪火亦易致郁;等等。肝胆亦主谋虑决断,而人须臾不离此也,故易郁。熟芍同气汤”,其主要功效是保肝(胆)护肝(胆)。凡因肝动气、肝火逆而致的胸闷、腹胀、胁痛胀等诸症有效,对一般肝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方如下:柴胡6克 白芍15克 当归15克 熟地40克 山萸肉15克 肉桂粉1克(研粉冲药服)。
或问:何曰“熟芍同气汤”?
不知肾肝母子关系,子(肝)有病,必求之于母(肾),此母子同气也。以五行论,水生木之谓也。故治肝者,多同治肾也。熟地,大补肾水圣药,加山萸肉之酸,作用互补,力直达肾宫。而白芍一味,最平肝。肝气一平,则郁易解,火易熄。更加当归,此物可补可攻,来生肝血;而又益之柴胡,解郁祛邪,锦上添花。肝肾同气,肝得肾气而日旺,何有郁乎?吾见其谋虑决断之事游刃有余也。而肝气旺,自输于胆,又何虑胆之诸症不克乎?
若大怒而致胸胁大痛者,此则肝火甚逆,可加栀子数钱。先泻火,再平、补,方为周全。然栀子亦不可多用常用也。何故?因栀子泻实火,多用则肝必虚,而肝之郁者,其素已虚,多用则伐深,反不利也。此味可一用以出奇,而断不可常用也。人可留意乎?若吐血者,血不归经也,须加黑芥穗引之。
而更严重之胆结石、胆囊炎、胆息肉诸症,现时方家见其火盛,多喜用、频用龙胆草、茵陈、田基黄等大寒之物泻之,而轻用补胆、助胆之药,虽见一时之暂效,而过后症更变坏,胆之腑实有与其它脏腑不同治法也。而人体之脏腑五行相生相克相比这一课,更需深究之。
自拟化瘀利胆汤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68 例临床观察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10017) 邵 华
化瘀利胆汤:醋炒柴胡6g-10g,金钱草30g,蒲公英30g,郁金10g,赤芍10g,桃仁10g,丹参10g,陈皮10g,虎杖30g,鸡内金10g,大黄10g,猪苓10g,茯苓10g。肝区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治疗不明显者加三棱,莪术。一天一剂,水煎服. 总有效率91.18%
4.1 关于 PL G 的发病机制
胆囊息肉中医学无此病名, 根据其症状、体征及B 超所见, 属中医“胁痛”范畴。 中医学认为胆附于肝, 与肝相表里, 胆为中精之腑, 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糟粕, 其性中清不浊, 以通为用。 本病发病多因脾胃失健, 湿邪内生, 郁而化热所致, 湿热蕴结肝胆, 疏泄失常, 不通则痛, 故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胀痛或隐痛不适。 又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直接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故患者常出现厌食、腹胀等症状。湿热阻滞胆府, 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 热结不散, 日久酿成胆囊息肉。综上所述,PL G 病在肝胆, 证属湿热瘀阻, 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湿、热、瘀互结为患。
4. 2 PL G 的遣方用药
在上述对 PL G 发病机制的认识基础上, 根据“实则泻之”的治则, 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为**, 拟化瘀利胆汤为主方治疗。 方中金钱草能清肝胆湿热, 与蒲公英、虎杖合用, 共奏清热利湿之功效; 桃仁、丹参、赤芍活血化瘀, 与疏肝理气药柴胡、郁金合用能达到疏肝活血之功效; 佐以陈皮、猪苓、茯苓、鸡内金还兼有运脾健胃之功。诸药合用, 共奏清利化瘀、疏肝解郁之功。
4. 3 中医药治疗 PL G 的优势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仍局限于手术治疗, 但临床上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可不必行胆囊切除术,尤其是胆固醇样息肉, 目前尚未见癌变报道。 根据以往多年来中医药治疗肝胆疾病所取得的临床经验总结, 中医药治疗本病存在着其他疗法不可取代的优势, 如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可以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等等。但是中医药治疗本病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基础, 有待进一步研究, 为中医药治疗 PL G 开辟新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