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结合董氏奇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施以针刺颈夹脊、董氏奇穴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6例(63.3% ),显效11例(36.7%),好转2例(6.7%),无效1例(3.3%),总有效率96.7%。结论:针刺颈夹脊结合董氏奇穴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颈型颈椎病:针刺疗法:颈夹脊:董氏奇穴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邻近组织(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累而引起的相应症状和体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各型颈椎病早期共同表现,症状轻微、短暂,以局部症状为主,颈椎退变程度较轻,发病年龄较其他颈椎病早,为治疗的最佳时机。本观察采用针刺颈夹脊结合董氏奇穴治疗颈型颈椎病,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1年3月一2012年2月颈型颈椎病患者,共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8~65岁,平均50.5岁:病程1周~7年。2诊断标准 依据赵定麟主编的《现代颈椎病学》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执行。①临床特点:主诉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②影像学改变: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颈椎侧位动力性片上可显示椎体间关节不稳与松动(轻度之梯形改变);MRI成像显示椎间盘变性或后突征。③除外其他疾患:主要是除外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因颈椎间盘退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3治疗方法 予针刺双侧C3~C7夹脊穴及双侧灵骨穴、大白穴、肾关穴。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术者持手、押手及穴位常规消毒,取1.5寸毫针,夹脊穴呈75°向脊柱方向斜刺,快速刺入穴位0.8~1.0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双侧灵骨穴(在手背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大白穴(即大肠经三间穴)、肾关(即阴陵泉穴下1.5寸)穴进针1~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隔l0min行针1次。每天针刺1次,连续治疗5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d,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4疗效标准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的有关标准制定。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显著;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同治疗前。5治疗结果 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17例(56.7% )显效11例(36.7%},好转2例(6.6%},总有效率100% 。6典型病例 患者甲,女,38岁,2011年3月初诊。主诉:颈肩部酸胀疼痛10天,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查体:颈肩部肌肉僵硬,颈部各向活动受限,C4-5、C5-6棘间及棘旁明显压痛,叩颈试验阳性。X线片示:颈椎退行性改变。行针刺颈夹脊结合董氏奇穴治疗2疗程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