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2|回复: 1

肝脾肾三经推拿治疗

[复制链接]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发表于 2014-9-15 21: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2-11 14:46 编辑

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论述肝脾肾三脏与妇科疾病的关系及从肝脾肾论治妇科疾病;并根据冲任二脉的始末与循行,与肝脾肾三脏经脉相通,冲任二脉的生理病理,与肝脾肾息息相关,治疗也是通过调治肝脾肾三脏而达到目的,故提出冲任二脉为病,均责于肝脾肾的论述。
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气血为用,脏腑是生化气血之源,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妇女的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都是脏腑经络气血生化作用的表现。妇女以血为本,而血生化于脾,藏于肝,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宅,主藏精,故肝脾肾三脏的生理病理与妇女的经带胎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肝脾肾的生理病理与妇科疾病的关系
肝:肝为藏血之脏,其性喜疏泄条达,“肝主藏血,下行胞宫是为血海”。“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抑,则血脉得畅”。故肝血不足,或藏血功能失调,则出现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等。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血为气滞,致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闭经、经前乳胀等。气郁化火致崩漏。若肝气平和,肝血充足,则血脉流畅,血海安宁,周身之血亦随之而安。
脾: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主运化,妇女以血为本,月经、胎孕、哺乳均以血为用,血的生成,不但要有水谷精微作为物质基础,还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变成津血。如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生化之源不足,血海空虚而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脾气不运,则湿浊内停,发为带下等疾。
脾不但是生化之源,同时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妇科玉尺》:“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发为崩漏。《傅青主女科》云:“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统血,是以崩漏,必治中州也。”脾主统血,有赖脾气的充盛,故谓:“气为血帅,血由气摄。”如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导致月经过多、崩漏等。
肾: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根,主藏精,其所藏之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妇女的月经、胎孕、产育等都是脏腑经络气血所化生的功能作用于胞宫的体现。《素问·奇病论》:“胞脉者,系于肾。”故胞宫的生理活动与肾气盛衰息息相关,若肾气不足,系胞无力,可致胞宫为病,出现胎动不安、坠胎、不孕等,肾阴亏损则精亏血少,胞脉失常,可出现经行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等证。肾阳不足,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而致带下、子肿、不孕等证。
影响妇女经带胎产生理病理的还有冲任二脉,“冲为血海,而血的来源与生成依赖脾胃的生化和肝的调节,血的贮存和排泄,依赖肾的闭藏和脾的统摄,如脾胃不能生化,则精血无源。肝不藏血,则血的盈亏无度,脾不统血,肾失闭藏,则经血外溢而失控。”任主胞胎,“但胞脉系于肾,肾为孕育之根,其所以能孕育和系胎又依赖于肾气的盛衰。但是气血,津液阴精均源于脾胃之生化,故脾为孕育之源。所以冲任二脉正常作用的发挥必须接受来自脏腑气血的滋养,根据冲任二脉的始末与循环,与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的经脉相通,故冲任二脉的生理功能可以说是肝脾肾三脏功能的体现。本病变所表现的也是肝脾肾的证候,肝脾肾任何一脏发生的病变都会直接影响冲任二脉的病理变化。治疗上常常提到的调补冲任、安冲、固冲等,也是通过治疗肝、脾、肾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故凡冲任之为病,均责于肝、脾、肾三脏。


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致病机理,虽有在气、在血、属肝、属脾、属肾之分,但机体反应总是整体的,气血失调,冲任的损伤,总离不开脏腑功能失常,而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本身又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脏有病变,亦会通过相生、相克、相侮等影响其他脏腑经脉功能而致病。所以在探求病机的时候,既要了解每一脏器的特殊功能,又要探求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才能从各种复杂的病变中找出病机关键所在。既然妇科疾病主要与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了解和重视肝脾肾在妇科经带胎产的生理与病理方面的作用,在妇科临床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
2 从肝脾肾论治的常见妇科疾病
中医对妇产科疾病的治疗,可概括为调理气血、健脾和胃、舒肝养肝、滋肾补肾四大原则,四者具有相互联系,也各有其专长而不能代替,主要在于辨证施治。肝脾肾三脏与妇科疾病的关系已如前述,三脏中可由于一脏的功能失调而单独致病,但多数时候是两脏同病,或一脏有病知其传变及相生相克而防止另一脏变病,故在治疗上除上述四大治疗原则外,还可肝脾同治,肝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健脾疏肝、滋补肝肾、温肾健脾等。下面列举从肝脾肾论治的几种常见妇科疾病。
2.1 崩漏
崩漏属于月经病范畴,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内多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亦称“崩中”、“漏下”。以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以来势缓,出血量少的称“漏”,但“崩”与“漏”可在发病的过程中互相转化。
崩漏与现代医学“功能性子宫出血”相近似,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为肝脾肾三脏的亏损乃至冲任二脉受病,冲任受损不能固摄,肾虚是致病之本,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阳偏亢,肝不藏血。如阴损及阳,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致脾虚不能统血皆成崩漏。治疗本病,根据病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傅青主女科》:“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如出血多,需防气随血脱,应着重补气健脾以固气摄血,用固本止崩汤,胶艾四物汤加减,如属肝经化热,血不归经,则先疏肝解郁,清热止血,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待出血缓止后,或出血量少,应分虚实而调理,重在滋肾补肾,兼理肝脾气血,用左归丸加味以巩固疗效,调整周期。
2.2 带下病
带下病的主要原因,是脾气虚弱,肾气不足,或肝经火郁所致。《傅青主女科·带下》:“夫带下俱是湿证……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所以带下此证,正是脾气虚弱,运化失调,湿聚下焦,损伤带脉而致。带下证以湿为主,或因湿热、湿毒或寒湿,如脾不运生湿则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用完带汤加减,使脾气健运则湿自消,此方乃肝脾同治,而以助脾健运为主。
如脾虚湿盛,反而侮肝,肝郁化热,湿热下注,而成黄带,用龙胆泻肝汤加易黄汤化裁;如带下病日久不愈,带下清稀如水,量多,并有腰酸,下腰冷坠等证,此时不能单纯以脾湿论治,而应以温固脾肾为法,选用完带汤加菟丝子、鹿角霜、五味子、桑螵蛸等。
2.3 胎漏及胎动不安
任主胞胎,胞脉系于肾,肾为五脏之根,主命门而系胞胎,胎儿的妊养要依赖于肾,然胎儿正常发育必须依靠气血的濡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气健旺,气血充足,才能养胎护胎。一旦肾气虚弱,胞宫任脉失养,不能维系胎元,或脾气不足,气血乏源,气不摄血,血不养胎,胎元不固,会导致胎漏或胎动不安,故其共性病机为“肾虚不能系胎加脾虚血亏不能养胎”。适宜补肾健脾、安固胎元,用寿胎丸合四君汤加减化裁。
2.4 不孕证
正常受孕有赖于肾气的旺盛,真阳充足,太冲脉盛。不孕证的原因很多,如属后天的病理性不孕主要由于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所致。另外,肾阴虚,不能养肝柔肝,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血气不和,也可致不孕。又有因痰湿所致不孕,因脾失健运,水谷之精微不能化生精血,聚而为痰为湿,下阴胞宫,影响气机之通畅而难以受孕。
故本病治法,虚者宜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以补冲任,佐以疏肝解郁以利气血,属痰者宜健脾燥湿化痰。
肝脾肾三脏与妇科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上面仅列举从肝脾肾论治的几种妇科常见疾病。三脏功能的盛衰影响着妇女一生整个生理病理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的“至”与“竭”与月经的初潮与绝经、生殖机能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从临床施治方面,根据《河间六书》:“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以厥阴论之,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也就是说,少女时期肾气初盛,机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如果因先天或后天不足容易伤及肾气,影响冲任二脉的通盛,而引起月经疾患,故青年女子应以摄肾为主。
中年妇女由于月经、胎产的生理特点,且情志易于激动,常使肝气郁滞,同时在这一时期,因为胎产哺乳之期屡伤气血,血伤则肝失所养,气遂横逆,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都易发生。故中年妇女治疗着重在肝,以疏肝养肝为主。
妇女在经断之后,肾气衰竭,气血皆虚,全赖后天水谷滋养,故治疗应予健脾为主,这些理论对指导妇科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3 病案举例
案例1:崩漏:黄××,19岁,1995年7月就诊。患者15岁月经初潮,最初两年月经先后无定期,量较多,每次持续时间长达10多天。去年开始每月行经2~3次,每次持续7~8d始净,量多,色淡红,伴有血块,曾用西药人工周期治疗,但停药后月经仍10多天来潮1次。此次月经自6月初来潮,迄今40多天,仍淋漓不断,到诊时面色无华,疲劳无力,纳少,寐差,腰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此为崩漏,证属冲任亏损,肾虚肝郁,治宜滋养肝肾,调补冲任,但因目前下血已达40多天,且量仍较多,急需塞流为先,方选胶艾四物汤加减。干地15g,当归10g,白芍20g,阿胶15g(烊),艾叶12g,山栀炭12g,甘草6g,益母草15g,党参20g,炮姜6g。连续服药6剂后,经量减少,血块消失,精神较好,仍以上方加北芪15g,淮山20g。服上药6剂,阴道流血已净,遂以滋补肝肾以善后。
患者证属肾虚肝郁,冲任不固,且由于长期失血,致气血兼亏,故以止血塞流为先,方中四物养血柔肝,阿胶益阴止血,艾叶、炮姜、山栀炭温经止血,引血归经,党参补脾益气以摄血,故药后经量减少渐致干净。之后用滋养肝肾、益阴补血法,如熟地、杞子、女贞子、淮山、当归、白芍等,配合中药人工周期疗效法,追踪至今,月经基本正常。
案例2:胎动不安:周××,32岁,职员。停经48d,经尿H.C.G检查为阳性反应,1d前开始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色暗红,曾用黄体酮肌注共3d未效,到诊时仍有阴道少量流血,下腹隐痛伴腰酸痛,恶心、纳呆、乏力、舌淡红、苔白、脉细,复查尿H.C.G仍为阳性反应。患者1年前有自然流产史。此证为胎动不安,属脾肾两亏,治宜补肾健脾、安固胎元,方选寿胎丸合四君汤加减。桑寄生20g,党参20g,川断15g,菟丝子20g,白术15g,炙甘草10g,阿胶15g(烊),白芍15g,黄芩12g,艾叶12g,服药3d后出血渐止,6d后完全干净,无腹痛,仍有少许腰酸,继续服药未再见阴道流血。之后改为隔日服药,停经70d时“B超”检查提示“活胎”。追踪患者已足月分娩一男婴,发育正常。方中桑寄生、川断、菟丝子补肾系胞,益血固胎,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阿胶、白芍养血育胎,且有止血敛阴之功效,黄芩配白术为安胎圣药,又有预防胎热之功,艾叶温经止血。全方配伍应用使肾充脾强,气血旺盛,胎元自安。


查教授从肝脾肾辨治脊柱筋伤病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从肝脾肾论脊柱筋伤病的病因病机

  1?1肝脾肾与脊柱稳定性的关系脊柱的稳定性包括内源性稳定及外源性稳定两方面。内源性稳定依赖椎体、附件、椎间盘等结构,外源性稳定主要依赖脊柱周围的肌肉。查教授认为,脊柱和脊柱相关疾病在治疗时应明确肝脾肾三脏和脊柱内外环境的关系,即肝脾肾和椎体、肌肉、韧带等之间的关系。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脊柱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多因内源或外源性失稳所致,即筋、骨、肉的病变为主。颈椎活动度较胸腰椎大,容易发生劳损退变,颈椎不稳、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发病的因素之一。胸椎相对稳定,但由于长期坐姿不当或在外伤情况下也易发生小关节紊乱,如腰椎失稳易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等疾患。有学者[1]对肝脾和运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肝虚、脾虚和肾虚患者肌肉筋膜失却滋养,出现运动能力下降。查教授认为补益肝脾肾对中老年人患者尤其重要。老年人由于机能下降,容易发生脊柱退形性病变,这时若发生小关节紊乱,在正骨以后应服用调理肝脾肾的药物治疗,以滋养肌肉筋膜加强稳定,提高患者机能,从而使运动能力提高。纯粹的正骨复位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要维持较好的远期效果就必须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进行整体调理。对于一些年轻的筋伤病患者,查教授认为目前许多推拿科、骨科医师多考虑如何解决疼痛,对于后期疗效的稳定不够重视,导致许多患者反复发作筋伤病,易致劳损。若这类病症处理及时,在适当的锻炼基础上服用一些调补肝脾肾的中药,应能良好康复。

  因此,查教授认为,整个脊柱的稳定性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相关,内源性稳定减弱可以通过调理肝肾为主以加固,外源性稳定减弱可以通过调脾来加固,通过调肝健脾补肾可达到整体平衡。

  1?2从经络理论看肝脾肾三经与脊柱筋伤病的关系查教授认为脊柱筋伤病和肝脾肾三经关系密切。(1)从肝经取穴治疗腰痛的经络基础[2-3]。如王冰注《素问·刺腰痛篇》云:“足厥阴脉,自阴股环阴器,抵少腹;其支别者,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下夹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穴,故腰痛则中如张弓之弩弦也”。《类经·疾病类·十》亦云:“足厥阴之别者,与太阴、少阳之脉,同结于腰髁下中髎、次髎之间,故为腰痛”。(2)从肾经取穴治疗脊柱疾病的经络基础[3]。如《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注胸中。”《灵枢·经筋》中记载:“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可见足少阴肾经经筋的分布包括了脊柱及脊柱两侧部分肌肉及韧带。(3)从脾经取穴治疗脊柱疾病的经络基础。《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入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着,着于脊。”脾经经筋附着于脊柱。具体取穴方面,查教授认为可取肝脾肾之原穴如太冲、太白、太溪,取调理脾肾的足三里、三阴交,通过针灸或推拿刺激三经(筋)穴位均可获良效。

  2从肝脾肾三脏论治脊柱筋伤病的治验

  2?1脊柱疾病,补肾不忘调脾胃查教授认为脊柱退行性病变主要因为肝肾亏虚引起,但也应重视调脾胃,原因在于:
(1)治疗筋伤疾病以消炎为先,临床多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镇痛之品以及中药活血化瘀之品,而这类药过多服用易致患者胃功能受损。对于急性腰腿痛的患者,查教授认为一定要保护其脾胃功能,常用白术、扁豆、豆蔻等健脾之品。
(2)对于胸椎小关节紊乱和下腰段失稳的病人,尤其应重视补益脾肾。关节紊乱在复位后易再次失稳错位。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补益脾肾可以强筋健骨,在手法复位后再给予补益脾肾中药尤其有利于后期的病情稳固。临证可重用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及充养肌肉,重用杜仲补肾强筋骨以促进四肢肌肉的生长和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从脾肾关系论治脊柱筋伤病。查教授认为,不少疾病是由脾胃功能低下所致,脊柱筋伤病也不例外。脊柱筋伤病除补肝肾外,也要重视脾胃。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十二经脉等皆依赖脾胃而得以滋养。脊柱肌肉筋骨等亦赖脾胃而得以滋养,因此治疗脊柱筋伤病应不忘调脾胃。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补脾可以益肾,同样补肾可以益脾。

  2?2顽固性脊椎病,补肝不忘疏肝查教授认为治疗顽固性的脊柱筋伤病应重视“补肝不忘疏肝”。如一些老年或经久不愈的患者,常因疼痛经久不愈导致多思多虑。对于顽固性颈椎病且多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西医常采用抗焦虑和抑郁药,但此类药物长期应用多有副作用。查教授遣方用药时常在补肝肾药物基础上加用柴胡、佛手等解郁之品,补肝不忘调肝,针推取穴可用太溪、太冲等。

  3病案举例

  刘某,男,39岁,2008年7月10日来我科就诊。主诉“腰部及左下肢疼痛,活动不利3 h”。患者自述3年前不慎扭伤腰部,出现腰部及左下肢疼痛,在多家医院诊治为L4-5 和L5-S1椎间盘突出,经过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症状时好时坏。症见焦虑不安,腰部及左下肢酸痛。查体:脊柱明显侧弯,腰椎棘突旁、环跳、委中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

777

主题

342

回帖

370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708
发表于 2014-9-15 21: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滋肝补肾健脾的推拿按摩方法

1、揉脘腹

功效:健脾和胃的功效。

方法:先以右手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按揉中脘部,做圆周方向旋转运动20至30次,再以左手按揉20至30次。

2、叩牙齿

功效:提神醒脑、生津固齿益肾、健脾和胃等功效。

方法:清晨起床前,先静心凝神片刻,口轻闭,上下门齿相叩36次,再令两侧臼齿相叩36次。

3、鼓漱

功效:助消化、健脾胃、提高消化道免疫功能的功效。

方法:先搅海令口内津液增多,轻轻闭口咬牙,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漱30余次。漱口时口内津液渐多,待满口时分三口慢慢下咽。

4、推摩头

功效:畅通任督、调和阴阳、祛风止痛、健脑护发的功效。

方法:两手五指屈曲,从前额沿头顶至枕部推40至50次,如梳发样;用一手指端自前额向颈后部按揉3至5遍;两手指屈曲,用指端均匀地轻轻叩击头顶部;两手抓握头发向上提抖3至5次;两手拇指置玉枕穴处,做横向按揉20至30次,再按揉风池穴3至5次;将两手十指交叉,抱枕骨部,两掌心相对用力做一紧一松的运动10至20次。

5、搅海

功效:生津固齿益肾、清洁口腔、预防消化不良等功效。

方法:舌前部上翘抵上齿龈外缘,再依次转向左上臼齿龈,左下臼齿龈、下门齿、右上臼齿龈、右下臼齿龈,如此沿牙龈四周搅动舌头,共操作5遍。

6、摩脐轮

功效:温阳固脱、益精壮元之功效。

方法:用左手掌心贴脐部,右手按左手手背,两手同时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100至200次。

7、拍胸

功效:畅通气机、安神定惊、宣肺利气、止咳化痰的功效。

方法:一手成虚掌,五指张开,用掌拍击胸部,左右手交替操作,各拍10次。

8、鸣天鼓

功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肾健脑。

方法:两手食指指面同时按揉两侧耳廓的耳甲艇10至20次,然后再按揉耳甲腔10至20次,两手拇指、食指同时向下分别牵拉两侧耳垂20至30次,再同时向上提拉耳轮20至30次
9、擦少腹

功效:疏肝理气、补肾益精功效。

方法:两手小鱼际紧贴肚脐两侧做向腹股沟方向的上下擦动,30至40次,以发热为度。

10、疏肝胆

功效:疏肝利胆、理气导滞、调和冲任的功效。

方法:左手四指并拢,按于左腹股沟处,右手顺时针方向揉腹部20至30次。

11、摩腹

功效:固本培元、健脾和胃、强身健体之功效。

方法:右掌心贴住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摩动30次,再以左掌心贴住腹部做逆时针方向摩动30次,如此反复交替操作5次。
12、翕周

功效:滋阴降火、补肾壮腰的功效。

方法:收缩肛门,吸气时收紧肛门,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1次,连续50次。

13、擦涌泉

功效:引火归元、滋阴育阳、安阳宁志、活血通络等功效。

方法:左手擦右涌泉,再用右手擦左涌泉,各100次;或用拇指按揉涌泉穴20至30次。

14、腰功

功效:调和气血、疏经通络、补肾益精,温经散寒、调和脏腑,补肾培元、强身益寿。

方法:先以两手搓热后紧按肾俞穴处,稍定片刻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骨部,两手一上一下往返搓50至100次;两手叉腰,用拇指面紧按腰眼,做旋转按揉(以酸胀为宜);用右掌心按在命门穴处,做上下搓动20至30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26 10:43 , Processed in 0.17571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