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6|回复: 1

经筋疗法

[复制链接]

169

主题

175

回帖

68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6
发表于 2014-9-15 21: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3-22 14:53 编辑

一、经筋病变;陆床阳性体征概念
(一)经筋病变体征概念
经筋病变体征,是在经筋体系所属的肌筋膜带及结缔组织等,人体软体组织病变所形成的临床病态形证表现。由于这组人体组织结构体系庞大、成分复杂,起止、分布及功能各异,并形成纵横交织状态,故经筋病变临床体征,具有广泛性、多形性等待点。临床检查时,需根据经筋的不同分布部位、不同组织性质,来加以识别确认。经筋病变体征,在经筋学科换称为经筋病灶。

(二)经筋病变体征检查任务要求
1.按医疗常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检,以了解全身健康状况,并为进行特殊检查提供基础依据。
2.对基础检查发现疾患可疑迹象,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以明确疾病性质。
3.对经筋病症可疑的恶性变及骨性病变,要加以鉴别和排除。
4.进行经筋专科有关检查。如肌电图检查,电刺激兴奋点检查,经络测定仪检查,经穴区带检查,内脏皮肤反应过敏区检查,经筋病灶检查等。
本节重点介绍经筋病灶检查的手触查灶法。
(三)经筋查灶法的地位作用
经筋查灶法在经筋疗法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
1.它于人身躯体直到200多个经筋穴位,填补了古医籍中十二经筋图线缺乏经筋胸穴的缺陷,为经筋疗法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查明上述的经筋脑穴,具有定位准确、得气显著、治疗功效特殊等待点,为经筋疗法形成高疗效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针灸探索高效、特殊脑穴,提供重要途径。
3.经筋查灶法,在明确经筋病症具有单纯型的经筋病灶喻穴点的基础上,深入查明复合型的经筋腧穴,具有点一线一面一多维性的特点,为经筋疗法确立由点的局部治疗,发展成为点、线、面及多维性的整体辨证施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对经筋病症的施治,产生了原发与继发、标与本并治的效应。
4.经筋查灶法,揭示出经筋病症临床表现具有多种特性,如结灶性、瘀滞性、累及性及累及演进性、牵涉反应性、收缩性及收缩失均性、致疲劳或紧张性、隐蔽性、压迫性、症状类似性等,对解决临床医疗面临的诸多课题,产生了积极作用。
5.经筋查灶法,首次在医界揭示出48种难治病及病因未明疾患,存在经筋病变的致因,对医治奇难杂症具有现实意义。
二、经筋病灶检查
经筋病灶检查,即经筋临床阳性体征检查,简称经筋查灶,是经筋专科恃有的检查方法。本检查法,以双手密切配合的物理触诊检查为主,查明经筋病灶所在部位、形证特点,及其连锁反应规律,为临床施治提供依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说明,本检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识别力强,定位准确、操作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等优点,是目前解决经筋病症疑难课题便捷的有效的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及检查程序
病人一般取卧位,医者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础上,进行经筋查灶检查。全身性查灶,一般的检查顺序是从头部起始,延及颈、肩、胸、腹、背、腰及四肢。首先从中了解病人躯体所患经筋病变的大体情况,接着对重点病区及继发连锁反应形成的体证详细检查,以全面查出明显的及隐伏性的阳性病灶体征为目的,记录病灶的分布部位,为分别分次施治提供依据。
(二)检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检查方法:采用手触诊查法。两手密切配合,左手着重协助固定诊察部位及提供诊察之方便,右手根据所检查部位的生理形态、肌筋的厚薄及层次、正常组织的张力、结构形状等情况,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握合力(即指合力),构成主要探查工具。同时,运用指力、撑力、腕力、臀力及时力协调配合,对行检区域,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而深、由轻而重地,以循、触、摸、按、切、拿、弹拨、推按、拔刮、钳掐、揉捏等手法行检。通过正与异触觉的对比方法,结合患者对检查的反应,识别阳性病灶是否存在及其表现的特征、所出部位的所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以确定阳性病灶。对于一时难以认辨的病灶,需作反复的复检,或作会诊检查及待殊检查。对可疑菌性感染、恶性变等异态病灶,要及时作相应检查,鉴别确诊。
技术要求:对行检查的技术基本要求是,①对行检的部位区域的生理结构状况熟悉;②能够发挥拇指指尖及指腹的灵敏作用;③切实学会使用指合力的功能作用;④双手密切配合,能及时、准确地发挥及认辨阳性病灶;⑤具有识别真假阳性病灶的能力;⑥查出阳性体征,具有疾病形成性质,要用通盘考虑的联系思维方法去认识。
(三)躯体阳性病灶高发区及病灶形征特点择述
在对经筋病灶的行检中,应特别注意高发病区域的重点检查,及病灶连锁反应区、线的检查,在此基础上再作多维病灶的检查。这是经筋病灶检查及治疗的关键课题之一。
据古代医典十二经筋图线形成原理,结合人体动态活动的考究认定,由于机体的动态活动产生具有犹似医典十二经筋的牵拉线力作用。当这些线力群“超阈限”地作用干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发生病理性筋结点(病灶点);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的点、线、面及多维系列病变的形成。这是经筋除去外因作用之外的,内在病变规律。这一规律,不仅较符合实际,科学地解释了十二经筋图线,及古人所称之“筋结”形成原理;而且,根据这一原理运用于经筋查灶检查,可获得在躯体的经筋病灶前的规律分布图
驱体高发病灶区、线以及多维性病变系列,便是根据上述原理和规律,进行检查而确认的经筋学科内容。
1.常见经筋高发区,病灶示范检查
(1)常见经筋病灶高发点:①肌筋的起点及终止附着点(拟似古人所称的左右尽筋头),②肌筋的交会点。例如,胖肠肌肌筋的承山交会点、髂肌与腰大肌肌筋干腹股沟(冲脉处)的交会点等。③肌筋的力学受力点。例如,肩胛提肌肌筋2~4颈椎横突点、颈侧受力点及肩胛骨内上角点。④游离骨质点。例如,腰3横棘突、颈2横突、十二游离肋端、剑突尖端点等,⑤骨粗隆。例如,肱骨粗隆、肱骨内上踝、外上踝及股骨内外踝等。
(2)常见经筋病灶高发线:①骨缝沟、线。例如,颞上线、项上线、颅骨人字缝、冠状缝等。③经筋循行径线连锁反应型病灶。例如,手太阳经筋循经的头颈侧-肩背-臂时-腕部的线性灶;足阳明的下侧腹-中腹-胸-颈部的连锁反应病灶等。十二经筋的循行路径,皆可查到相应的线性型反应病灶。
(3)面性型反应病灶:面性型的病灶,系指在同一的平面,可查到多经并病的病灶。例如,手三阳经所循经的颈、肩、臂部位,常可查到三经并病的阳性病灶,是经筋疗法病灶区的划分基础
(4)多维性型反应病灶:多维,系指具备两个层次面以上的物理像结构,它构成物质的立体感。人体的构形,有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呈扁圆形构体。肌筋在机体动态活动过程,皆多发生左与右、前与后的既是桔抗,又是协调统一的动作。故肌筋的损伤,具有多维性并存的客观规律。经筋疗法依据上述原理,在检查经筋症灶时,确立起多维性的查灶消灶方法。例如,腰痛病人,既要作腰部及腿部的局部性及线型性病灶阳性体征的检查;同时,要对病人进行腹股沟及腹部深层“缓筋”的查灶。又如肩周炎患者,经筋疗法不仅把目光集中于肩周的局部体征检查;而且,对其颈、肩、臂的连带关系,依次进行前后上下的四维查灶,及多维系列性“解锁”。
根据人体构形及经筋呈多维性分布特点,经筋疗法确认,经筋病灶的点、线、面及多维性分布构形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本疗法的整体辨证观,成为本学科具有高疗效的基础。
2.经筋阳性病灶形征特点综述经筋阳性病灶,系指病理状态下经筋组织的生物体态变异,用经筋查灶可以识别、辨认的临床阳性体征。正确识别辨认阳性病灶形证特点、是经筋疗法学科的重要课题。现将经筋阳性病灶,形征特点归纳综述如下。
(1)阳性病灶形征形成的基本因素注析:前已述及,经筋阳性病灶,乃是经筋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生物体态变异。因此,阳性病灶应具备形征形成的基本因素是:①在原经筋组织生理形态的基础上形态改变。它可以通过“知其常则知其变”的正常与变异对照比较,获得识别及分类。②经筋阳性病灶(或称经筋穴位)同针灸腧穴,虽然在诊疗的应用方面具有相同的含意,但在形态及分布方式、使用方法、治疗手段等,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阳性经筋病灶位置的确认,必须在机体查到有形的体征始可确定。其确立的阳性体证治疗穴位,体现出中医因人、因病而治的辨证施治法则,不限于以固定的穴位来套治同类的病症。经筋阳性病灶,建立的点、线、面及多维性构成的体系,既具有局部性的点性、线性及机体一个侧面的面性腧穴,又能从机体的整
体确立了多维性的诊疗法则,是经筋学科显著区别于一般疗法之所在;它起到经筋病症的原发与继发、标与本并治的作用。
(2)经筋阳性病灶形证的一般临床表现形式:经筋病灶临床表现,多因人、因病、因经筋组织成分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具备可查及的形征。其形征特点分述如下:
①粗糙状病灶。粗糙状病灶,是经筋阳性病灶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较为常见。好发于经筋组织活动度较大、受磨擦损伤机遇较多的部位。例如,腕关节的桡骨茎突远端、上胸胸肋关节附近周边,硬、软肋骨衔接处的筋膜等,是单调固定体位的职业病患者、超限阈活动量较大运动员、部队战士及体质较单薄的妇女等常见阳性的经筋病灶出现者。于患部检查,可触知患处经筋组织呈粗糙样病态形征,用切拨法及指尖按旋法的检查易于查出;切按时,医者的触感同患者病态异常感觉相吻合.粗糙样病灶,临床多处于隐蔽状态,患考常以其他症状苦诉而就诊,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X光、CT、B超等先进食品检查工具,对本病灶的分辨力较低,多不作阳性体征报告,成为现行医疗的误区之一。
②增厚型病灶。增厚型经筋阳性病灶,系临床常见的经筋病灶之一。其;临床表现,是经筋病变部位组织增厚,疼痛明显,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急性发作期,多伴随局部组织发生水肿,以至反应性轻微红肿。患者常以明确的定位病症求医。主诉的起病成因,有挫伤、捩伤、跌仆及撞击病伤史等;亦可有自身不明其起病原因者。病程较长是本病型的一般共同点。好发于头部、胸廓、肢体远端及关节周围。用指尖切拨法检查,可查出局部经筋组织增厚、硬度增加,以至局部隆突、周围水肿等。病灶面积较宽者,在查及增厚性病灶范围内,尚可检到索样性的病灶伴存。增厚型病灶,除了局部疼痛、功能障碍等之外,临床上常因其所处的不同部位,产生牵涉性反应的多种不易察觉的症状。
③微粒样病灶。病灶呈芝麻状、绿豆样大小,好发于微小关节周围,浅而薄层的肌筋膜机体部位。例如,指指关节腕关节伸侧的骨性小关节,桡骨茎突远端及足跟关节周围的骨小突等,多系微小筋膜及微韧带附着点损伤所形成的筋结病灶,是造成关节炎混淆致因之一;筋膜性的筋头结灶,好发于颞筋区、颈项筋区、胸腰筋膜区及大腿外侧的阔筋膜张肌、胫前肌筋膜区等。
①颗粒及结节型病灶。病灶大小如黄豆,花生米、蒜米、蚕豆样不等,好发于微小的肌性组织及尽筋头的附着点,如大皱眉肌、小皱眉肌、遮肌等;股内侧肌及股外侧肌于膝关节附近的尽筋头附着点;肱桡肌肌腱于桡骨远端的茎突附着部位等。肌肉及附着于骨性组织的膜性筋膜,皆有可发生附着点的筋结病灶,但其疼痛症状导致病人主诉者,多在远端的尽筋头,是中医所称的着痹及现代医学所称的骨性关节炎的常见致因之一。
⑤线样及竹小片状病灶。病灶细长。细者,若丝线样,稍粗者,若小竹片状,亦见呈小索佯形状病灶。好发于颞筋区、后项浅筋膜、胸骨体前正中线、颞上线及人字缝等;腰部肋脊角及其附近,也是本病灶形征的好发区域;颈背及后上胸至肩前的线性样病灶,多由斜方肌的肌性组织形成,成为颈肌肌纤维炎的伴随病灶;后下胸的小片型病灶,常由所在部位的肌筋膜非菌性炎症所形成;额筋区的细长形病灶,多由所在部位筋膜及部份血管的质变发生。
⑥索样型病灶。病灶如索洋,较长而弦紧,多在皮下触及,好发于腹部脐下“五皱襞”、腹白线、半月线及腹侧;腹部的索样病灶,常于肌筋膜联合部位查及,与筋膜联合的构形比较相称,但其正常的质地产生了显著改变。病灶增厚、挛缩、弦紧及异常的触压疼痛、导致浅层腹痛及以理筋法将患者病痛解除等说明,腹筋疼痛是成为腹痛的原因之一。腹侧的索样病灶,多好发于
膜性的肌束,以腹外斜肌的病变较为常见,其上结于下胸胸肋的致痛,常可成为肝气郁结及肝胆综合征的混淆;其后下肋弓的“筋结”,常成为腰痛连腹的成;因之一.肢体远端的索型病灶,多见于相应的肌性、筋性及肌健病变,于相应筋健查灶,可获得有效查明。
⑦结块型病灶。结块型肌筋病灶,是机体常见多发的筋性阳性体证的一种类型。好发于骨骼的肌筋膜、肌束膜、肌健及肌间膜等的损伤部位,其形状大小,根据原组织形态及损伤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小者如黄豆形,中等者若马钱子、小板栗等;粗大的结块呈鸭腿型、棱状形、扁圆及长块形等,拟似于现代医学的肌纤维织炎、肌凝块症等的病理形证。此外,还可能存在部分滑液囊及脂肪垫等的参与。
结块型病灶的硬结块灶多呈点一线一面及多维性分布,其中足太阳经筋所循经的腿后侧及腰背脊椎两侧、足少阳经分布于侧身的肌筋,一般较易于查到其病情不同程度的阳性体证,并且,多呈现颈点、肩点、腰点、臀点、胭窝点、承山穴位点等的重点区域性筋结。软块型的病灶,常好发于头部,成为不明原性头晕头痛的致因之一。局限型的肌筋病灶,常有多种肌筋性综合征的临床体征,例如,岗上肌的结块,可成为临床上岗上肌综合的症状及体征表现。广泛型的肌筋结块,临床上常可导致全身性症状出现,例如,可出现疼痛综合征、紧张综合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深层进行探索经筋病灶的形成机制、临床形征表现特点及其导发的隐蔽症状,不仅对经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通过联系临床医疗的研讨,有利于解答现行临床医疗面临的疑题。例如,胸廓筋性病灶潜伏,常可成为不明原性胸闷胸痛的致因;头颈部的隐性筋结病灶,常成为慢性头晕头痛的致因等。经筋疗法,现已查到40多种难治病及原因未明疾患存在筋性病变的致因,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3.经筋病灶好发区域经筋病变,发生于人身躯体的多个部位。故经筋病灶,遍布全身,星罗棋布,为便于诊治方便,经筋学科在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将经筋病灶好发部位,按医学通俗名称,结合经筋学科特点,划分区域,列举区域名称,求之统一认识,便于推广应用,便于承纳同行提出宝贵意见。现将经筋病灶好发区域,
(1)头部经筋病灶好发区
①眶膈筋区:即眼眶周及鼻骨两侧筋区。
②额筋区:即前额筋区所属筋性组织。
③颞筋区:颈上线以下、眼至耳间筋区。
④耳筋区,自耳上、耳前及耳的筋区。
⑤百会筋区:前后发际联线中点及颅顶部。
⑥枕筋区及枕侧筋区:枕部及枕侧。
⑦颞合筋区:颞下部、耳前区及颧弓下沿筋区。
⑧面筋区:面颊及口周筋区。
(2) 颈筋区
①风池筋区:针灸风池穴及其左右上下之筋。
②风府筋区:针灸风府穴及其左右上下之筋。
③乳突下筋区:乳突前后及其下部的颈筋区。
④颈侧筋区:后颈侧部。
⑤颈后筋区:后颈正中线及旁线。
(3)肩臂筋区
①岗上筋区:肩胛岗上部及颈至肩部的筋区。
②喙突筋区:椽突至肱前侧筋区。
③肩筋区:肩部的肩关节及上臂肌筋。
④肘筋区:肘关节及煎臂肌筋。
⑤腕掌筋区:腕关节及掌指肌筋和关节。
(4)背部筋区
①肩胛筋区:肩胛岗、岗下窝及内侧缘和内上角、外侧缘等。
③肩胛间筋区:两肩胛骨间的肌筋。
③华佗夹脊筋区:脊椎两侧的肌筋。
④后肋弓筋区:后胸肋弓及胁部。
(5)前胸廓筋区
①胸锁筋区:胸骨同锁骨衔接部及锁骨下肌筋。
②胸骨前筋区:胸骨体、胸骨柄及胸肋关节肌筋。
③肋弓筋区:前肋弓各肋面及肋间肌筋。
④剑突筋区:剑突体及尖部肌筋膜。
⑤游离肋骨区:11、12游离肋内体及其肋端肌筋膜。
(6)腰筋区
①腰脊筋区:腰脊肌及筋膜。
②腰三角筋区:髂嵴与肋骨间肌筋。
(7)腹筋区:按九区划分法基础上加腹筋待检部位。
①腹部正中区:上中腹、中中腹及下中腹肌筋。
②左侧腹筋区:左上、中、下腹肌筋。
③右侧腹筋区:右腹上、中、下肌筋。
④髂窝肌筋区:左右髂窝及髂前上棘附近肌筋。
⑤下腹侧深层缓筋区:左右下侧腹足阳明“缓筋”。
⑥腹股沟筋区:左右腹股沟肌筋。
(8)臀骶筋区
①髂脊筋区:沿髂骨脊周边及其后外的肌筋。
②骶筋区:骶骨后侧正中及两侧肌筋(八髂肌筋)。
③尾筋区:尾骨及骶裂孔肌筋。
④臀筋区:臀上、中、下及内外侧肌。
⑤坐骨区:左右坐骨结节肌筋。
⑥股关节筋区:股关节及其周围肌筋。
(9)下肢肌筋区
①股筋区:大腿根的腹侧肌筋。
②膝筋区:膝关节周围的肌筋。
③固筋区:?窝浅中深层肌筋及其上下左右角附着肌筋。
④小腿筋区:小腿前、后及两侧的肌筋。
⑤踝关节区:踝关节周围的肌筋。
⑥掌遮趾筋区:掌部、遮部、趾骨各关节的肌筋。
⑦足底区:足掌底面的肌筋。
四)躯体重点经筋区域检查概述及检查举例
躯体的重点筋区,即高发的病灶区,是经筋查灶的常用检查区域。
经筋学科对就诊病人,一般分为广泛性伤筋及局限性伤筋而分别给予行检。广泛性伤筋者,作多个部位经筋区域检查,局限性伤筋行局部检查。
经筋区域检查,是经筋查灶法的基础,经筋区域选择,对广泛伤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应按经筋病变演变规律,顺藤摸瓜,将原发及继发性病灶及区域,逐一检查。例如,偏头痛患者,除了对头部的眶隔筋区、颈筋区及枕筋区行检以外,应把颈肩的筋区同时行检,常可发现颈肩部的伤筋牵连头痛阳性病灶,是医治筋性头痛不可缺少的连续步骤。
区域经筋查灶,尤应注重经筋的起止附着点、交会点、狭窄点、成角点、拐弯点、磨擦点、受力点及应力点等。对经筋循入的溪谷、凹陷、缝隙等,应循着筋线的延伸方向加以追踪诊察,以图查出隐蔽状态的阳性病灶。例如,头部眶隔筋区及额筋区之查灶,要对鼻骨内侧的上颌额突,同泪骨之间的小筋膜,及内毗的肌筋,要作细致的切拨探查;然后将指合力的拇指尖,向眶内上角探查大皱眉肌是否发生“筋结”;再把拇指尖沿着眶上沿,于眶上沿的中部及末部,探查眶沿的结灶。查完眶上沿,又于攒竹、眉间印堂、眉弓、童子?及丝竹空等的,煮线行检,尔后把查灶移向颞筋区查灶。
1.颞筋区查灶:颧筋区,是头部颞侧病灶高发区域。该区的肌肉短小、筋膜丰富,形成薄而弦紧状态。宜采用拇指尖切拨的查灶方法。一般先从撷窝检查伊始,用拇指腹揉拨法,对小皱皮眉肌进行检查,顺向耳前探索;然后对前颞肌、后颞肌、耳肌及颞筋膜行检。检查颞肌时,应从颞上线开始,沿着骨缝沟,探查颞肌附着;发现结点后,将指尖的半月形指甲尖,置在同额肌呈
垂直切角,行切拨手法,将前额肌、后颞肌及肌间膜的索状病灶查清。按照力学原理,颞区自上而下,常发现颞前、颞中及颞后三个索状病灶的阳性体证,呈降落伞索状分布,由上而下地向颧弓深层集结。对于老年人及颞筋区呈现气血瘀结郁滞的病人,应进行颈筋区的脉管状况检查,常可发现颞区浅层脉管异常变化,如脉管体积增粗、充盈度增加、管壁硬度异常等。若属于颈三角的少阳经枢转失调所致的,颈肩部肌筋郁结,通过理筋法疏解头颈部的少阳经脉,可获得临床满意的治疗效果。
2.颈肩筋区查灶:主要运用“钳弓手”的揉捏法、钳掐法及按揉法等手法检查。
3.背、腰、臀、腿、肌筋丰厚的检查:主要采用掌力及臂时力的按压法、切拨法行检。要在查明经筋“各有定位”的病灶基础上,即查清“病灶点”之后,继之对经筋的病灶线及病灶面,进行系统性查灶。例如,枕颈后侧肌筋的阳性病灶,多同时伴存肩部岗上及岗下、夹脊部、腰部、臀三灶、?三灶、小腿筋灶及踝病灶的远程线性病征形成。故需作线性及面性的查灶,系统了解病灶的全面分布情况。
4.胸腹经筋查灶:主要运用“钳弓手”对胸腹壁的肌筋、关节等行检。常见的阳性病灶好发干胸大肌、胸小肌、胸外斜肌的起始附着点、腹直肌起始点、腱划及腹白线、半月线、腹肌同助弓交叉点及脐下“五皱襞”;骨与骨间的衔接部位,如胸锁关节、硬软肋之间的衔接部、剑突、游离肋端等,也常是阳性病灶的好发场所。检查时必须加以甄别。
5.腹部筋区的查灶:腹筋区的经筋查灶,是中医腹诊的重要内容。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较高的医学实用价值,历来为传统医学爱好者重视。近年来,中医腹诊专题研究工作活跃,

315

主题

176

回帖

113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36
发表于 2014-9-15 21: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3-22 14:49 编辑

国内外曾举行多次学术交流活动。但从经筋学角度来探索腹诊者,尚未见专题报道。
      (l)腹部经筋查灶检查对象,是腹部皮下的肌性经筋组织,及筋膜组织的病变反应临床形证。故此,腹部经筋查灶,应在医者对病人进行医疗常规体检基础上施行,弥补现行临床医疗缺乏专门查筋办法。
腹部经筋查灶,要对前腹及后腹腔的肌筋进行检测,分浅,深两个层次行检。腹按九区划分法分别探查;后腹控的探查,属于中医古典所称的“缓筋”循俭法。经筋查灶法,对这项检查方法进行了发掘、研究和发挥。
前腹壁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充分运用弓功手拇指尖及指腹的敏感,对浅层的腹部肌筋进行抚触与轻揉,以了解腹部的大体情况及病者对腹诊的反应,继而进入分区域性查灶检查及深层查灶。
      (2)腹部区域查灶及常见的病灶阳性形征特点:腹诊分区查灶,要善于运用指合力的拇指指腹及其指尖的灵敏度作用,将四指并拢构成与大拇指的钳弓形手置于腹壁,四小指作固定式的发挥弓形手的握力作用,让大拇指的指腹及指尖发挥揉抹、节按、弹拨等检测灵活作用,分别对腹部各个区域行检。拇指尖行检时,宜将半月形指甲尖,置于与肌筋的行走方向呈垂直,以提高其分辨力。当发现腹部线型病灶时,应用追踪随检至其始末;发现颗粒型或块形病灶,要适当变换手形的检查方法,以查明病灶的阳性形征特点,及提供临床诊断为腹诊法的主任务。
       腹诊查灶主要对象,是腹部肌性组织、筋膜组织及机体在成长发育变迁时期的遗留痕迹物等,是否产生了生物形征变异。此外,对于腹部已以形成的异生物,要加以甄别。因此,腹诊的重点,是“三肌三线”及“五皱襞”的诊察。
根据中医《内经·经筋》篇叙述的经筋“结者皆痛”,及“以痛为腧”的诊治法则,经筋疗法在腹诊行检时,依据筋结及异常的疼痛,对上述重点经筋组织检查,常见其结痛点分布规律,成三肌、三线、五皱襞病灶分布。
        ①腹部经筋三线。以经脉及经筋循行线路而言,分别归属任脉、足阳明及足少阳的经线所辖。任脉线位于腹正中线上下通达,恰与腹白线重合,其病灶筋结点,自上而下好发生于剑突根、中胰穴、梁门穴及脐一寸,多数呈结节形病灶;亦可见呈短线椭圆形筋结者。皆非手术遗留,用切拨法检查,可识别出明确的病灶界限,患者于医者进行病灶切拨时的异常疼痛感,与医者拨动病灶举动相互吻合。足阳明线及其互相表理的足太阴线,似呈浅性的筋膜线,与腹部深层的肌性线“缓筋”,形成表里对应关系,腹部的半月线,构成腹壁第二线注病灶高发区线。半月线的阳性病灶,好发于它同肋弓形成的交角处、脐水平的外侧大横穴,及下少腹。足少阳经循行于腹侧的线路,巧与腹外斜肌的膜质索,基本重合,形成腹部三线性病好发区域。其灶位常于第十肋弓与第十一肋之间起始,上向侧胸胁伸延,向下斜向下少腹,呈条索样型病灶。用掐钳手法,可将索样病灶提起,异常疼痛,是侧腹腹痛及肝气郁结的常见筋注致因。
       ②下腹五皱襞线。即脐下正中皱襞线、脐内侧皱襞线(双),及脐外侧皱襞(双)。其病灶呈索样弦紧,下腹部疼痛期,线形结索病灶明显触及,其质地变硬,索样形征突出,呈异常的触压疼痛。
      ③腹部三肌病灶。腹肌性筋结病灶。好发干腹直肌、腹外斜肌,及腰大肌(腹后腔腰椎两旁,拟似“腹缓筋”)。
腹直肌。位于前腹壁,起自肋弓。止于耻骨联合,跨越干前腹壁,是收3腹的主要肌肉。其劳伤病灶,好发于起始点附着点的尽筋头、肋弓切缘、第一腱划形成的肌波、两脐下外侧(以左侧为甚)等处。病灶多呈结块型,亦有浅层的颗粒型,触察时坚紧而疼痛异常,是肌性腹痛的常见致因。
      腹外斜肌。位于两侧腹浅层,上部肌齿起于5至12肋骨表面,向下融合于腹腔筋膜及腹股沟韧带。该肌呈斜行性,肌鞘及肌膜丰富,活动度大,受损机遇多,系肌质性病灶形成的好发部位。其病灶形成,常见肌齿的起始附着点、肌索,及与肋骨形成的交角点。是肝气郁结、不明原因胁痛、侧腹痛、下腹痛及侧腰痛的常见致因。
       腰大肌。位于后腹腔。起自腰椎体及横突,下肢髂窝与髂肌合为髂腰肌,止于股骨小转子,是强大的提大腿肌。其行程长,受力大,单独鞘膜,肌质内挟含的神经多条(六条躯体神经)等特点,是临床上常见的易损劳伤肌筋。但由于位置处于深层,触察不方便,仪器检查缺乏特殊性分辨力,故其损伤病征多被忽视,是腹痛、腰腿痛的常见隐蔽致因之一。对腰大肌进行肌筋性查灶,具有特殊意义。腰大肌的肌筋查灶,是腹诊的重要内容,一般采用四点两面法行检,即于进行腰大肌试验阳性基础上,分别以腹点、腹股沟点、侧腰点及腰背点进行查灶。腹点宜将病人取侧仰卧,双腿曲屈,医者双手协调从脐部外侧腹,由浅而深,运用揉拨手法,令拇指指腹逐渐靠向腰椎体外侧,对其腹段肌质诊察。在病者认真协作下,常可触察到腰大肌的结灶形征。腹股沟点诊察时,病人取仰卧位,医者先从腹股沟三角,触到股动脉的搏动位置;然后将检查指尖移向股动脉外侧,于上下左右的循拨手法中,探查该肌的腹股沟段结灶状态。该段的腰大肌结灶,常同其病情成正比表现,即结灶大小同病情的轻重呈直接关系相。腰大肌的侧腰点诊察,病人取侧卧位,贴床的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呈曲膝侧身向前俯卧,让膝关节内侧面
着于床面。医者运用双手指掌的比弓握力,用拇指指腹于腰三角向深层探查,常可于坚脊肌外前的腰侧,查及腰大肌及腰小肌的侧面病灶筋结状态。腰大肌有腰背点探查,常于腰,至腰,背点,通过竖脊肌的向深层传导作用,进行间接探查。多运用肘尖按压探查法,其起始部发生损伤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5 07:32 , Processed in 0.433825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