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中医的普及越来越多,很多人提起穴位有哪些治疗作用可能头头是道,比专家还懂得多,但是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了如何取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并不像平常大家所认为的按尺寸去量找某一点来取穴。
穴位是一种比较通俗的叫法,在《黄帝内经》里它应该叫做“气穴”、“气府”,也叫“骨空”、“结会”。现在的教科书中一般把它称为“腧穴”,其中“腧”是运输的意思,它跟运输的“输”是相通的,这是一个通假字,因为加上肉月旁,代表是人体上的。“穴”本身有空间的概念。“气穴”、“气府”是指气所居住的一个空间。以前有“穴居”这个词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穴的含义,在《易经》里就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的记载。所以“穴”古时是指居住的房屋。另外墓穴、洞穴也有空间的概念。
那么穴位应该如何寻找呢?《黄帝内经》里说的很清楚,在《素问?离合真邪论》里对穴位的寻找方法是这样说的:“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大概意思就是说,在针刺、点穴或者灸疗之前,要用手去寻找穴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得准确。为什么要这样找呢?寻找穴位,好比合谷穴、曲池穴,寻找的是这个部位,并不是在身体上找一个坐标,找一个点。正所谓“陷者中”,或者叫“陷者之中”。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找曲池穴,将手臂弯曲,找到肘横纹的尽头,用手一按,能感到有一个凹陷,在这个凹陷中间就是穴位。
我们说穴位是有范围的,大家用手去找,找到以后手下会有感觉。一般正常的腧穴按着感觉是有弹性而且柔和的,而病变的时候,那个地方会变得很僵紧,甚至内部有筋结。这些有经验的大夫就会感觉到,所以经常可以听到“穴位满了”这种话。什么叫“满了”?穴位本来是凹陷,是有空间的,是能够融入的,而紧张以后,经筋就出现异常,穴位就满了,这说明有邪气侵袭。病人自己也会有感觉,《灵枢?五邪》里这样描述:“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就是说用手用力按某个位置,病人会感觉到很舒服,那么就可以在这里扎针或者按摩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腧穴是有范围的,我们要先找到一个凹陷,然后在这个凹陷里面去找,此时我们手下会有感觉,病人也会相应的感觉,有的会觉得舒服,也有的会产生疼痛的感觉,或者两种情况皆有。当我们把穴位的大概位置找到以后,然后在这个范围之内去找具体的腧穴,这就需要用手去摸,问病人的感觉或者靠自己感觉,最终找到准确的穴。只有这样,当我们点穴、针刺或者做灸疗时效果才能好。
关于经筋病的治疗,在《灵枢?经筋》篇里面有一个治疗原则,很简单的一句话:“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这句话先解释一下,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理解。“燔针”就是指烧热了的针,实际上就是火针。“劫刺”,劫是抢劫的意思,就是说医生操作时要很快地扎进去,又要很快地出来。举个通俗的例子,就跟劫匪抢劫银行一样速战速决。“以知为数”解释起来较为复杂一些,简单点说,就是针刺治疗的强度要以出现针感作为标准。“以痛为输”,输与腧是通假字,实际上是腧穴的含义,就是说针扎的部位是以病人所述疼痛的地方作为腧穴,也就是在痛处取穴。
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古人认为,尽管十二经筋有各种不同的病变表现,治疗原则却是基本一样的。它不像常规的那种治疗方法去找经络、找经穴那么麻烦,而是相对简单方便得多,只要找到病人痛的地方扎火针,扎到有针感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老百姓日常的保健按摩完全可以用以指代针,效果可能会差一点,但是很安全,很方便自我操作。
这种治疗经筋病的取穴方法,我们一般叫做“阿是之法”。“阿是”唐代的吴语,今天江苏人仍在使用,就是“是吗?”的意思。当你按病人某个部位他觉得很舒服或者疼痛,然后你会问他“是吗?是吗?”病人回答说“对,就在这里”,这是“阿是”的真正含义。有人把“阿是”解释为将病人按得“啊啊”直叫,然后答“是!”,这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阿是之法“不问孔穴”,所取的穴位叫做“阿是穴”,这些穴位有可能会和十四经穴重叠。比如说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他的阳陵泉穴位会痛,在阳陵泉下面的一个阿是穴也叫胆囊穴也会痛。阑尾炎患者,你在他的足三里穴,还有足三里穴的下边找阿是穴,又叫阑尾穴,也都会有敏感的敏感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