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8-22 16:02 编辑
【摘要】目的 观察艾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艾灸温通效应与不同灸法、灸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180例活动期RA患者(168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随机分为隔姜灸、温和灸及雷公藤多甙三组,每组均治疗60天,每30天治疗完成后,采用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观察关节疼痛、肿胀和压痛的个数与程度等症状体征指标,并测定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 , 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结果 经艾灸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压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P < 0. 05或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样本具有可比性。1. 2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持续1小时一以上的晨僵(≥6周);(2)具有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趾关节;(3)腕、掌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4)关节对称性肿胀(≥6周);(5)皮下类风湿结节;(6)类风湿因子阳性;(7)手的X线变化:手和腕后前位的X线片见骨质侵蚀或明显的骨质疏松。上述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RA活动期标准: (1)疲劳的严重性(体息时中等程度疼痛);(2)晨僵持续的时间(≥1小时);(3)关节疼痛和肿胀的程度(3个以上关节肿痛);}4)关节压痛和肿胀的数目(关节压痛≥5个);(5)关节功能受限程度;(6)急性炎症指标(如血沉>28 mm/h、C反应蛋白增高和血小板增高)等。凡同时符合以上4条时即可明确诊断为活动期RA。纳入标准 l)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符合RA活动期标准;(4)年龄在17 ~ 75岁的患者,男女不限;(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l)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2)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关节功能Ⅳ级、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合并有心血管、肺部、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4)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和金制剂等药物的患者;(5)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患者;(6)精神病患者;(7)惧怕艾灸者。1. 3治疗方法1. 3. 1隔姜灸组选穴:肾俞(双)、足三里(双)、阿是穴(以病患关节疼痛和肿胀主要部位为穴,每次根据病情使用2个部位)。操作:按照课题统一要求,将生姜切成直径3 cm,厚0. 5 cm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艾灶用精制艾绒制成直径2 cm,高2 cm圆椎体状大艾灶。把艾灶置于姜片上,依次放在患者双侧的肾俞、足三里和阿是穴上,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灶燃尽后,易灶再灸。每次每穴各灸3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隔天1次,30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1.3.2温和灸组选穴:同隔姜灸组。操作:选用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依次对准患者双侧的肾俞、足三里和阿是穴,在距离穴位处皮肤2一3 cm处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20分钟左右,至局部皮肤红晕,手触感觉温热,患者自感温和舒适为度。灸时应注意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隔天1次,30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1.3.3雷公藤多甙组选用雷公藤多甙片口服,30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用法:0. 2 g/次,每天3次。两组患者均要求治疗前1周内和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他相关药物。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精神愉快,劳逸结合。1. 4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每个疗程结束时检测相应指标。1. 4. 1观察指标(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身高、体重等。(2)主要相关症状和体征: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及相关的表现。根据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给子评分。(3)理化检查: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 , ESR) , C反应蛋白(C-eactive protein, CRP)检测。1.4.2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75%。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50%。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 |
|